3月10日中德学院副院长Susanne Otte在新建的德文图书馆中欢迎这学期的新德国留学生。本学期在中德学院注册的德国留学生人数为52人,其中22名为新生。
我们祝愿所有的中德学院留学生能学业有成,在上海生活丰富多彩!
3月10日中德学院副院长Susanne Otte在新建的德文图书馆中欢迎这学期的新德国留学生。本学期在中德学院注册的德国留学生人数为52人,其中22名为新生。
我们祝愿所有的中德学院留学生能学业有成,在上海生活丰富多彩!
在2016年3月7日隆重举行的签字仪式上,拜耳公司第二次续签了其对中德学院知识产权基金教席的资助协议。刘晓海教授领导下的知识产权教席与拜耳公司的合作可以追溯至十年前。这种成功模式的延续也令人倍感欣喜。
2015年中德大楼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新建成的德文图书馆了。本馆拥有超过两万五千册的教学书籍与文学作品,为全亚洲最大的德文图书馆,馆内不仅配有报告厅、讨论室和研习室,还开设了咖啡馆。其定位不仅仅是作为学习与阅读的空间,同时也会为学生,教授,学者以及外来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未来,图书馆还将举办更加丰富的活动,如展览、研讨会及讲座等等。
2016年1月21日,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乔安娜•万卡(Johanna Wanka)教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主席玛格丽特•温特曼特尔(Margret Wintermantel)教授代表团一行来到中国,与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教授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教授一道为图书馆揭幕,正式宣告图书馆建成。德国联邦教研部捐赠了价值五千欧元的书籍,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也为2016年将在中德学部举行的“中德书籍专家会议”提供了资金支持,对此,同济大学和中德学部所有机构表达由衷的感谢。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200万年龄超过60岁的人。和德国一样,中国父母现在也越来越晚要小孩了。虽然一孩政策已经过去,但是中国的人口将会减少。
35年后如果我老了,生活会是怎样?谁来照顾我?我如何生活的?我能拿到退休金么,还是说我得继续工作?我得家庭、家乡、国家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会变得富有,然后周游世界?
在第二届写作大赛上,众多选手和作家Marcus Hernig先生一起思考这些问题。
2015年12月30日的比赛结果揭晓:一等奖由中德学院汽车系学生何玉成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分别由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QIU Chenchen和同济大学德语系的HUANG Kun同学获得。此次大赛所设奖金,一等奖为2000元,二等奖1500元,三等奖1000元,第四至第八名为每人200元。
点击这里可欣赏获奖文章中德文对照。
.
10月26日下午,德国汉诺威市市长Stefan Schostok先生率代表团30余人访问同济大学,并在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一楼德文图书馆前,为由汉诺威市政府赠予同济大学的莱布尼茨铜像举行了揭幕仪式。该代表团成员包括汉诺威市政府、企业、高校和媒体代表。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副书记马锦明等出席揭幕仪式。
杨贤金书记首先致欢迎词,向远道而来的汉诺威市代表团表示欢迎和感谢。杨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同济大学对德合作的悠久历史传统,列举了一系列以中德学部为首的对德合作机构,并指出,同济大学其作为中德文化交流窗口所作的努力获得了中德两国政府的充分肯定。此次莱布尼茨铜像落座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既是中德友谊的见证,也将激励双方为中德文化交往再续新的篇章。
这已经是Annette Schavan女士第五次访问同济大学了。她说,同济大学与德国之间有着特殊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强调,同济大学在科研全球创新对话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此次访问期间,她谈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为了确保及维护子孙后代的生计,人口结构变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和德国的人口将会变少,老龄化日益严重,情况也会愈加复杂。预计到2035年,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将会占德国总人口的大约31%,预测表明,到2060年,德国人口将减少至约6500万,但是目前这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将上升至平均100岁。总体而言,到2060年人口将会明显减少,并且受到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影响。联邦政府针对长寿社会所面对的挑战和机会提出了关于人口变化的研究议程“老年人有未来”,主要在“医疗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移动概念”、“安全以及好的护理理念”和“生活方式”等领域开展研究。对老年人的整体了解以及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必须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我们互相间要如何组织?勇于创新在这个时代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教授Richard Florida的理论说,一个社会的创新思维以及从中产生的创新对于经济增长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对于创新社会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他称之为3T,即为:技术(Technologie),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z)。
一个社会的老龄化越严重,人们就必须更具创新和创造能力来适应随之而来的挑战。甚至学习也会随之变化,老年人向年轻一代传达文化上的价值和经验;而随着技术由手工业转变到新科技,未来这些知识将会由年轻一代传授给老年人。人口变化同样对当前的教育系统提出了问题。在数字化社会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成功的呢?而且推进终生学习将必须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因为终身学习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以及尽可能地防止边缘化。世界人口组成的变化也会出现在老龄化社会里,这将出现在未来亚洲人口的变化中。
Schavan女士最后总结说,人口学应该是创新力量的支柱之一,并鼓励跨年龄和跨文化交流。
2015年10月23日至10月25日,我院12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湖南省长沙市参加了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主题为“感知中国—中国智造”的社会体验活动。
作为此次活动的重点,留学生参观了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中联重科麓谷科技园区。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和磁浮车辆。学生们参观了三个生产车间。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制造,例如起重机、混凝土泵车。除了参观生产车间外,留学生还参观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博物馆—中联重科工程机械博物馆。
此外,留学生参观了光明村和世称“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光明村是“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光明村在保持原生态田园风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湘江边的四羊方尊广场,留学生们还观看了长沙市每周举办的橘子洲周末烟花秀。
通过参加此次社会体验活动,留学生一方面亲身感受了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另一方面直观深刻地了解了拥有广阔未来发展前景的两家国际化的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企业。
新的中国通识课程项目于2014/2015冬季学期开始试验,并面向中德学院的所有德国学生开放,2015/2016冬季学期该试点课程进一步扩大。另外也增加了跨学科的新课程以满足德国学生不断增加的希望对中国有更多了解的需求。
除了如“21世纪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国经济与政治”、“中国文化与社会”等课程,“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中国的语言结构”、“中国现存的人力资源的挑战”现在也能选课了。中国通识的德语和英语课程在专业上的丰富,使得德国人接受中国教育成为了可能,也加强了中德学生之间的交流。
中德学院以这种方式便实现了大部分德国的学者和留学生来同济的愿望:除了专业方面的学习,也获得了包括中国、风土人情、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和工作生活各方面在内的一些体验。这门课程已作为必修课嵌入到了所有来中德学院的德国留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在中德学院每个德国留学生至少要选修一门中国通识相关的课程。成功完成课程任务后可获得成绩证明。
Sigrun Abels博士
9月11日,Thomas Heyn先生与上海永恒力分公司负责人Alexander Özbahdir先生、人事部负责人Sebastian Müller先生一同参观了中德学院永恒力“技术物流”基金教席。基金教席负责人房殿军教授对教席丰富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作了报告。此次报告的重点为中德学院/机械学院“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实验室未来的合作。永恒力物流系统将在这个实验投入使用,用于科研和教学。此外,这也是该教席、永恒力公司和德国各高校尤其是慕尼黑工业大学之间的具体合作项目。
接下来Heyn先生与该教席的硕士生进行了讨论,并回答了永恒力基金和永恒力基金教席的相关问题。此次访问的最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永恒力基金签署了关于中国硕士生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留学期间资助的匹配资金协议。
中德学院201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于9月中旬顺利举行。中德学院中方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德方副院长Susanne Otte女士、导师代表沈斌、黄官伟教授等及行政管理人员与2015级中、德研究生新生近200人出席了开学典礼。本次开学典礼由企业管理专业新生李定美和德国留学生Jian Jiao同学用中德双语主持。
中方副院长吴志红教授首先致辞,对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吴院长回顾了学院创建、发展的重要历程,号召大家把握中德双方日渐频繁的外交、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契机,在新的学习阶段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德方副院长Otte女士给大家介绍了学院的德国合作院校、企业资助的基金教席、双学位项目等特色,强调了德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德国新生积极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体验中国文化。
导师代表黄官伟教授对新生们提出了建议和期望,嘱托新生充分利用学院、导师提供的各种平台,完善自己。
新生代表机械专业的王彬、企管专业的邓嘉梁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选择中德学院的心路历程和开学前学习德语的乐趣。“选择了CDHK,就注定选择了不平凡”,充分表达了作为新同济人对同济和中德的热爱,对新的学习、生活的憧憬。德国留学生也自告奋勇上台发表了自己的新生感言,风趣幽默的即兴发言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开学典礼结束后,新老师生们一起合影留念。
最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学院的传统特色活动——“校园定向越野Campusrallye”。两国小伙伴们自由组队,根据所给的问题,在校园中寻找答案。题目丰富多彩,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一起漫步在校园里完成任务,在欢乐的气氛下零距离交流,既熟悉了校园,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