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行政团队
    • 刊物
    • 组织结构
    • 校友
  • 关于我们

    中德学院掠影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倡导与1998年2月18日成立的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它是中德政府文化交流项目确定的合作项目,汇集了两国教育、经济、和企业界密切合作的优质资源,是我国与德国及欧洲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德学院采用汉德双语教学,以国际合作的视野,优良的师资和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满足对既懂外语又掌握专业的我国年轻后备力量不断增长的需求。学院通过世界顶级企业的高级主管介绍企业着重培养具有现代化科学管理能力、懂得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工程师和经济工作者。

    教学

    中德学院设电子与信息工程、机械与车辆工程、经济与管理三个部。招收对象以中国学生为主,兼收其他国家学生,学制为三年。学院中方教授多数拥有德国博士学位,或具有多年留德经历。并约有30名多为来自德国著名学府的知名教授来学院授课。

    基金教席

    中德学院的合作伙伴除了同济大学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外还有近25家中德一流企业。他们与学院共同合作成立并资助20多个基金教席、设立联合实验室、提供教学设备、颁发奖学金,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与企业接触的良好环境。

    教学安排

    德语是中德学院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年的德语学习学生须听懂德文讲座。通过强化训练和德福考前培训,要求学生通过德福考试,具备用德语进行日常交际、听课讨论的能力,为赴德实习、留学做好语言准备。学生通过德福考试后,有下列几种赴德实习和留学的模式: 实习2至3月,由德国公司提供实习岗位和生活补贴;赴合作高校(慕尼黑工大、柏林工大、鲁尔大学、布伦瑞克工大)留学1学期,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提供奖学金;赴合作高校柏林工大或慕尼黑工大撰写论文攻读德国硕士学位,为期2学期,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提供奖学金。回国参加答辩后,再可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

    互助学习

    中德学院对德国学生也同样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博士生来中德学院学习、撰写硕士或者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始学院与柏林工大合作为德国学生举办暑期班。Summer School

    中德论坛

    除了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中德学院还致力于促进中德两国间文化对话。学院定期举办“中德论坛”系列德语专题报告,邀请两国文化界和科技界学者讲学,论题涵盖文化和科技等诸多领域。此外,中德学院还提供场地,在中德论坛框架内举办各种艺术展览。曾参加中德论坛的著名报告人有:前《时代周刊》总编Theo Sommer博士、前德国联邦宪法法院院长Ernst Benda博士教授、前德国司法部长Herta Däubler-Gmelin博士教授、黑森州部长会议主席Roland Koch;作家如Uwe Timm、Christian Kracht、舒婷、王安忆、陈丹燕、余华;汉学家如Hans van der Ess, Harro von Senger。

    前景

    作为理想的合作伙伴,中德学院在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方面均有广阔的空间。为了更贴近高校与企业的需求,中德学院对未来几年的发展确立了一系列的目标规划:为密切配合同济大学的总体发展,中德学院将进一步增设专业方向;扩招硕士研究生,来中德学院学习的德国学生人数将继续增加;进一步加强拓宽与其他国家相关机构在科研领域的密切合作。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