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总结合作成果,共议未来发展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 27 次会议召开

    2025 年 10 月 16 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 27 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长吴启迪教授,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院士,, 德国驻沪上海总领事馆科教领事孔有为(Uwe Koch)先生,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海外部主任奥苏珊(Susanne Otte)女士出席并致辞。参加会议的还有副校长李翔宁,中德学院德国合作高校联合会、校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中德学院、7个中德中心负责人,以及来自AVL、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埃夫特智能机器人、Contact软件、慧鱼、国轩高科等行业龙头企业高管。中德双方共同回顾了学院在过去27年所取得的成就,并就学院未来转型的优化路径、,以及深化与德国的合作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旨在为同济大学对德合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吴启迪表示,作为中德合作的桥梁、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性机构,中德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与德国精英高校、知名企业携手并进,有力促进了中德两国教育、科技与人文交流。同济大学探索的“AI+”学科建设新模式,为中德学院深化对德合作提供了新契机,期待学院进一步优化合作架构,培养更多高水平领军人才,取得更多创新科研硕成果,助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郑庆华指出,“对德合作” 是同济大学与生俱来的基因与核心战略基石。中德学院成立 27 年来,坚守国际化协同办学与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路径,在中德高质量人才联合培养、高水平科研合作创新及深层次人文交流互鉴上成果卓著,办学成效获中德两国领导人肯定,为提升同济大学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同济大学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推进“十五五”规划,进一步优化对德合作生态系统。未来,围绕中德学院“实体化”转型,将从实施单独招生机制、构建师资双聘体系、强化管理服务职能、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健全硕博贯通培养、彰显德国特色等方面持续发力。他希望中德双方能携手并进,凝聚资源、深化合作,培养更多满足中德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的顶尖人才,为应对全球挑战贡献更多 “中德力量”,共同谱写中德教育与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奥苏珊表示,27年来,中德学院始终是中德教育文化和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尽管目前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学生交流规模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但近年来,前往同济大学留学的德国学生数量持续增长。今年中德学院春季和暑期夏令营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反映了德国学生对来中国同济大学、来中国学习的浓厚兴趣。她期望,未来能够通过加强德语教学的支持,进一步提升中国学生前往德国交流和攻读双学位的意愿。同时,她呼吁德国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学院的发展,以持续增强“中德学院”品牌的影响力。

    孔有为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在促进德中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的重要贡献。他表示,中德双方的共同目标是尽快恢复疫情前的学生交流规模。他坚信,在与会各方共同努力下,定能谱写中德学院的美好未来,共同推动德中关系的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在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会成员(企业代表)选举环节,AVL李斯特首席工程师陶剑波、慧鱼公司生产与技术董事总经理Ronald Mihala成功当选。

    随后,Ronald Mihala介绍了慧鱼公司以及今年新设立的“慧鱼”基金教席。这是中德学院在土木工程领域设立的首个基金教席,标志着基金教席在专业领域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汇报环节,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蔡黎明,中德学院副院长Jan Harder,汽车学院院长、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主任熊璐,土木学院副院长、中德智慧基础设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颖,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副主任Christopher Ehrmann,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尹慧琳、Gerhard Rigoll,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主任黄官伟、Alex Werwatz,中德可持续城市联合研发中心副主任董楠楠、Wolfgang Sunder,汽车学院院长、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主任熊璐等分别向咨询委员会汇报了中德学院、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和各相关中德中心的2024-2025学年年度工作报告和2025-2026学年发展规划,全面梳理各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交流等领域的进展与规划。

    李翔宁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中德学院及其各中德中心正持续加强与德国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学院特有的基金教席制在知识应用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中德学院作为中德教育学术交流核心平台的重要地位,也巩固了各方深化合作的共识与决心。他表示,对德合作始终是同济大学国际合作战略的核心。同济大学将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推动中德学院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升级。他期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德企业加入合作,共同推动创新与突破,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中德科技领军人才,实现更多科研成果转化。

    据悉,中德学院第 8 个中德中心 —— 中德国际经济法研究所于 10 月 17 日正式揭牌,标志着学院专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将为中德法律与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也为中德教育科技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向未来,中德学院将持续深耕对德合作特色,不断提升 “中德合作品牌” 内涵与品质,携手中德各方伙伴,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更高层次、更深维度的合作,为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助力同济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三届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会议暨2025同济大学德国周成功开启

    2025年10月16日上午,同济大学第三届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李翔宁、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科教处处长孔有为(Uwe Koch)、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海外项目部主任奥苏姗(Susanne Otte)等嘉宾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德两国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高管代表在主会场参会并参与现场交流,中德学院、中德博士生院的硕、博学生代表在分会场观看直播。会议以“协同创新、共育人才”为核心,共探中德科技合作新路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旨在推动中德两国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度合作。会上,还正式启动了2025 年同济大学德国周,深化两国人文交流。会议由中德学部副主任、中德学院副院长蔡黎明主持。


    领导致辞:共话中德合作新机遇

    李翔宁在致辞中回顾了同济大学对德合作的悠久历史与丰硕成果,并指出,在中欧建交50周年与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进入新十年的背景下,双方更应加强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他介绍,同济大学正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转型方向,持续深化对德合作,推动中德工程学院、中德学院等平台的升级与发展,持续增强与德国的合作力度,以创新为驱动力,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人类福祉贡献力量,开启中德合作的新篇章。

    孔有为在致辞中强调,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德科技创新合作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关键,期待双方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持续深化高层次教育与科研协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双方伙伴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

    奥苏姗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同济大学在中德教育与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此外,特别提及中德学院自成立以来,通过企业资助基金教席的方式整合产学研资源,英飞凌、保时捷、舍弗勒等企业均参与其中,如今中国企业也逐步加入这一合作体系。资助企业同时也作为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的代表,参与学院发展与战略规划。中德学院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系列成绩,已成为成为中德校企合作的典范。


    中德携手:共同启动同济德国周

    作为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2025同济大学德国周”活动也在会上隆重启动。李翔宁,孔有为,奥苏珊,同济大学国家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春,中德学部副主任、中德学院副院长汤奇荣、蔡黎明、Jan Harder共同登台,为2025年同济大学中德人文学术周揭幕。据悉,德国周期间将举办系列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与企业参访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德人文互动与理解互信。


    主旨报告:分享中德合作宝贵经验

    在主旨报告环节,三位中外专家就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分享前沿洞察与实践成果。

    同济大学中欧创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Peter Ganea教授系统介绍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SICIP)与德国顶尖高校及企业在学科共建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重点聚焦标准必要专利(SEP)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等前沿议题,未来将持续拓展中欧双学位项目与科研成果转化。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闵峻英教授以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波鸿鲁尔大学的联合实践为例,展示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三大合作成果,包括突破钛双极板制造技术、开发扁线电机数字孪生平台缩短调试时间50%,并推动中德高校间人才交流与轻量化电池技术研发。

    慧鱼集团研发部董事总经理 Ronald Mihala 博士回顾了与同济大学长达二十余年的合作历程,涵盖基金教席、联合实验室及奖项设立。他强调,面对传统建造领域的挑战,未来将通过“双元制”职教、国际实践培训与智能化协作,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产学研融合创新。


    圆桌论坛:聚智开拓合作新领域

    在“共塑卓越:中德携手培育顶尖人才与驱动科研突破”圆桌论坛上,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袁勇,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 Gerhard Rigoll ,思爱普中国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孙斌,汽车学院院长协理周泉教授等嘉宾围绕中德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后续更加紧密、广泛的合作提供新思路。圆桌论坛由Jan Harder主持。

    展望未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将继续发挥其与德国合作的传统优势,推动中德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为扩大同济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作出新贡献。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慧鱼基金教席教授招聘启事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CDHK)即日起公开招聘“慧鱼”基金教席教授一名。本基金教席由慧鱼(太仓)建筑锚栓有限公司资助成立,旨在加强慧鱼(太仓)建筑锚栓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创新科研和人才共育,深化产教融合、院企合作,共同培养中德两国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科技人才。


    研究领域

    重点研究领域为土木工程。


    招聘需求

    • 在土木工程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 与科研界、相关官方机构和潜在用户均有良好互动关系;

    • 熟练掌握中文和英文,同时会德语者更佳;

    • 具有独立、主动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方式;

    •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人际交流与沟通;

    • 教席教授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参见附件。


    如有意向,请您于2025年7月11日前将中英文版申请材料(含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发表论文列表、科研项目列表、动机信等)以邮件形式提交至中德学院办公室。动机信应充分体现您与此教席的匹配度,以及您的未来合作设想。


    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联系人:杨瑞帆

    电子邮箱:yrfanny@tongji.edu.cn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慧鱼基金教席教授的工作任务和要求.docx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舍弗勒汽车技术基金教席教授招聘启事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CDHK)即日起公开招聘舍弗勒汽车技术基金教席教授一名。本基金教席由舍弗勒集团资助成立,旨在加强舍弗勒集团与同济大学在车辆工程专业领域的创新科研和人才共育,深化产教融合、院企合作,共同培养中德两国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科技人才。


    研究领域

    重点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


    招聘需求

    • 在车辆工程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 与科研界、相关官方机构和潜在用户均有良好互动关系;

    • 熟练掌握中文和英文,同时会德语者更佳;

    • 具有独立、主动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方式;

    •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人际交流与沟通;

    • 教席教授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参见附件。



    如有意向,请您于2025年7月11日前将中英文版申请材料(含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发表论文列表、科研项目列表、动机信等)以邮件形式提交至中德学院办公室。动机信应充分体现您与此教席的匹配度,以及您的未来合作设想。


    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联系人:杨瑞帆

    电子邮箱:yrfanny@tongji.edu.cn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舍弗勒汽车技术基金教席教授的工作任务和要求.docx


    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从中国走向世界

    2025年5月20日,斯蒂勒技术与市场咨询公司亚洲区总经理乔治·斯蒂勒(Georg Stieler)应邀出席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国能力"课程,作题为《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专题报告。作为深耕中国工业领域的资深专家,斯蒂勒系统阐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他指出,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年销售量占据全球总份额的50%以上。在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领域,自动化进程正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他强调,通过构建完善的本地供应链体系、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庞大的高端工程师人才储备,中国制造商近年来已实现技术层面的快速赶超。加之中国政府精准的产业政策扶持和明晰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加速了行业创新迭代速度。这种独特的产业生态正助力中国企业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与会者就德国技术人才的角色、工作文化差异以及在建造与农业自动化等场景的具体应用,与演讲嘉宾展开热烈讨论。本次研讨会由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副主任克里斯托弗·埃尔曼(Christopher Ehrmann)助理教授主持。本次活动由中德学部、中德学院以及中德之窗共同举办,也是同济大学118周年校庆活动之一。


    中德学院举办“中国茶文化”工作坊,德国学生沉浸式感受传统茶艺魅力

    作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国能力”课程系列的组成部分,一场以“中国茶文化入门”为主题的留学生工作坊于6月3日在中德学院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顺利举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心鹏(Volker Heubel)梳理了中国及东亚茶文化绵延千年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生动展现了小小的“东方树叶”如何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艺术创作乃至欧洲文化。

    讲座介绍了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区及六大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黑茶(如普洱茶)以及黄茶。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感官特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味和品质。

    除了对茶的物质属性进行讲解,何教授深入引导学生领会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意涵。他指出,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富有哲思的生活方式。通过讲解文征明的《品茶图》、宋徽宗的《文会图》等中国古代绘画名作,他生动展现了茶道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茶会友”的人际智慧,以及“借茶明心”的自我修养之道。

    最后,学生们现场观摩了传统中国茶艺的展示,使用仿宋代风格的茶具,了解了抹茶茶汤制作的基本步骤。其中一位学生还亲自尝试使用竹制茶筅,将抹茶粉在水中搅拌至起泡,亲自体验了传统抹茶的制作过程,感受了中国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仪式感与专注精神。


    中德学院组织留学生参访企业活动,聚焦协作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前沿

    为增强在华留学生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理解与认知,2025年5月23日与6月4日,中德学院在“中国协作机器人”课程框架下组织开展企业参访活动。来自德国的留学生们实地走访了位于上海闵行区的节卡机器人公司、雄克中国总部以及位于嘉定的采埃孚上海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协作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在中国工业场景中的研发与应用实践。

    节卡机器人成立于2014年,由一群工程师与机器人专家共同创立,致力于协作机器人及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研发。在项目经理王有为的引导下,学生们参观了展示区内多款机器人模型,并进入研发测试实验室,现场了解产品从原型到应用的全过程。节卡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发中心负责人李顺冲博士详细介绍了新一代协作机器人的核心性能及典型应用场景。

    此外,同学们还观摩了以协作机器人为主角的咖啡制作演示:两台机械臂精准模拟咖啡师的操作流程,从研磨、冲煮到拉花一气呵成,展现了节卡机器人在精密控制与柔性作业方面的领先技术。

    随后,学生们参观了德国家族企业雄克(SCHUNK)在中国的分公司。雄克自1945年创立以来,专注于夹持技术、抓取系统及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是业内的全球领先者。

    雄克中国总经理杜尚俭博士向学生介绍了企业发展历程及产品布局,并带领大家参观展厅。学生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展出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产品,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这些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6月4日,八位来自德国的中德学院学生走进了采埃孚上海传动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中德合资企业,采埃孚主要生产传统内燃机用变速箱及新能源车型的电驱系统,是中德合作制造的典范。

    在人力资源与信息技术部负责人苏健捷女士的介绍后,工程师李龙先生用德语为学生详细讲解了变速箱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装配、检测的全流程。生产线上广泛运用了自动导引运输车(AGV)和协作机器人(Cobots),这些自动化设备有效承担了大量简单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让操作人员得以专注于更高精度和复杂度的工作。凭借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突出表现,该工厂被授予“上海市智能工厂”称号。

    本次企业参访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了中国制造业在自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最新发展,也深化了他们对协作机器人在各类工业应用中的技术逻辑与实践路径的认识。通过与企业工程师的面对面交流,许多同学还积极咨询了实习与职业发展机会,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参与热情。


    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来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2025年5月6日,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郭盛教授率团访问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一同来访的还有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姚燕安教授、机电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蒋增强教授、副书记唐薇、测控系主任董立静教授、研究生科科长田龙梅。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教授,中德教席助理汪远翔特聘研究员、林荣富特聘研究员、办公室主任杨瑞帆、教务办公室主任毛尉克、科研秘书兼安全与设备管理员吴瑞明、科研秘书李田冉、以及相关领域博硕士生参加会谈。

    汤奇荣对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德博士生院的历史做了简要介绍,并分享了学院建设、学生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相关经验,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发展历程。郭盛院长对中德学院的架构布置和办学成果表示了高度赞赏,双方就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办学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并安排了专人负责对接。

    郭盛院长一行顺带参访了同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回到会议室,汤奇荣院长进一步分享了科研育人进展和平台建设规划。郭盛院长对实验室的科研育人工作表达了高度认可,就合作领域及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达成了多层次的合作意向。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代表来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2025年4月26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机床和成型技术研究所所长、生产系统和工厂自动化领域主管Steffen Ihlenfeldt教授率团访问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一同来访的还有弗劳恩霍夫协会认知生产系统研究中心主管Simon Harst、敏捷生产设备中心机床技术部门主管Hendrik Rentzsch、认知生产系统研究中心数字孪生方向研究员Guanchen GONG。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教授,中德教席助理汪远翔特聘研究员、以及相关领域博硕士生参加会谈。

    汤奇荣教授首先表示了对Ihlenfeldt教授再次来访的欢迎,详细介绍了启智机器人具身智能教席飞行教授的课程设置、第二届 “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等计划安排、以及介绍了对于中德科教领域技术落地应用的一些特点和机制改革实践。

    Ihlenfeldt教授对飞行教授的合作方式表示高度赞同,希望能参与到同济大学常规及模块化课程的教学中,后续将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沟通和落实。Ihlenfeldt教授还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同济学生今年暑期赴德交流期间的特邀报告邀请,并欢迎同济师生前往Fraunhofer有关机构参观与实践。

    与会双方还就博士生联合培养及产业化合作等事项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首届德国柏林工大—同济大学春季学校开营!

    2025年3月31日,首届柏林工大-同济春季学校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学院大楼开营。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及格拉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29名优秀留学生参加。

    本届春季学校围绕“自动驾驶”这一前沿技术领域,将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采用'理论授课+参访体验+行业研讨'等多元形式,邀请校内学术专家和头部企业技术专家进行专题分享,设置百度阿波罗、蔚来等企业参访,自动驾驶学习与优化教研室参观,自动驾驶车辆试乘等实地体验环节,并组织中德学生交流和小组研讨活动。学员将有机会与领域内的资深专家学者和从业者深入交流,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产业应用前景。

    德国驻沪总领馆领事、科教处处长Uwe Koch先生,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殷文出席开营仪式并致辞。Koch先生表示,上海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在能源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近年来,中国在专利数量和科学论文发表方面已超越美国,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基础。正如歌德所言,人们不断探索“世界在本质上如何相连”。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全球科技和知识创新发展的人来说,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希望各位学生能够直观感受这里的变化,并理解其社会与经济运作的方式。

    殷文对远道而来的德国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了中德两国青年加强交流,互学互鉴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通过春季学校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深入了解中国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亲身体验中国风土人情,更全面、直观地加深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认识,感受中国的独特魅力。此外,他表示同济大学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几乎都有同济人的贡献;目前,同济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建设,将为智能建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提供面向未来的技术解决方案。他表示欢迎大家来同济深造,为未来美好生活共创更多“中德智慧”。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Jan Harder博士介绍中德学院的发展历程,及学院与德国高校合作培养中外学生的情况。他预祝同学们在上海度过一段美好愉快的时光,享受在“自动驾驶”春季学校中的课程学习、企业参访、城市参观等环节;鼓励他们在未来通过中德学院的硕士双学位项目及中德博士生院博士生项目来到同济大学开展更长期、更深入的学习。

    本届柏林工大—同济春季学校由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和中德学院德国合作高校联合会(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德学院德国高校联合会办公室主任Sigrun Abels博士和Katharina Kloeckler女士带队。活动得到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留学生办公室、汽车学院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

    今后,柏林工大—同济春季学校项目将持续开展,每年围绕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主题组织活动,旨在为参与者的德国大学生提供最新技术和科学发展的深刻洞察,帮助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现状,提升其在特定专业领域内的中国专业能力,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来同济深造,培养未来中德合作的中坚力量。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