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

    10月17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举行。郑庆华、西克斯、德国驻沪上海总领事馆科教领事孔有为出席会议并致辞。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国合作高校联合会负责人,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两国行业龙头企业高管等数十人参加会议。

    会上,郑庆华、西克斯与资助企业同驭汽车、同星智能和启智智能机器人分别签订三项基金教席资助协议,郑庆华与格陆博续签基金教席资助协议。其中,格陆博是第一家资助教席的校友初创企业,同星智能基金教席和同驭汽车基金教席是由同济大学孵化、校友创办的初创企业设立,也是首批通过设立基金教席回馈母校,携手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基金教席。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巩固并持续深化同济大学对德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同济“中德合作”品牌的内涵和品质,助力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模具和成型技术研究所来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2024年9月20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模具和成型技术研究所所长、弗劳恩霍夫汽车生产联盟发言人兼副主席、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机床开发和自适应控制系主任Steffen Ihlenfeldt教授率团访问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在正式访问和参观之前,中德学院副院长汤奇荣教授热情接待了来宾。

    在校史馆讲解员的陪同下,Ihlenfeldt教授一行参观了同济大学校史馆。参观过程中,他们深入了解了同济大学与德国长期以来的交流合作传统,对同济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表示浓厚兴趣,并高度赞赏了“同舟共济”的精神。

    机械工程学科汪远翔特聘研究员向来访客人详细介绍了中德学院的成立历程与领导班子,重点讲解了近两年的招生情况,尤其是德国籍学生的入学情况。同时,机械工程学科陈明教授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委托,参与了欢迎仪式并全程陪同。两位教授向客人介绍了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的建立背景,阐述了以“卓越、共赢、典范”为目标的中德合作2.0战略,以及博士生的遴选标准、招生流程和培养模式,展示了中德博士生院近年来学生生源和质量不断提升的新态势。

    在陈明教授的带领下,Ihlenfeldt教授一行参观了中德大楼内的德文图书馆和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他们仔细翻阅了图书馆的德文馆藏,对图书馆精巧的设计和布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现场观摩了德国学生的教学情况。

    回到会议室后,Ihlenfeldt教授详细介绍了德国四大科研机构的职能分工与各自特点,特别阐述了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的使命、组织架构与研究规模,强调模具和成型技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及重要成果。弗劳恩霍夫协会作为德国领先的应用科研机构,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他表示希望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合作。

    双方还就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合作项目。针对联合博士生培养和模块化课程设置等具体事项,双方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中德学院德国留学生迎新活动成功举行,增添不少新气象

    秋季学期伊始,中德学院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德国学生,他们成为了同济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4年9月10日,中德学院成功举办了德国留学生迎新活动,正式欢迎新一批德国留学生的到来。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德学院积极落实中德合作2.0战略,逐年提升德国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学生的比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为校园增添了国际化色彩,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德两国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深度合作。

    迎新活动由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Jan Harder博士主持,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教授作了欢迎报告。他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学院的悠久历史及在中德博士生培养方面的卓越成果,并指出学院在中德合作框架下,为提升双方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为德国留学生介绍道,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为同济大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增光添彩。Jan Harder博士则预告了本学期为留学生精心设计的各类学术活动和实践项目,包括“中国能力”课程、企业参观以及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随后,学生们参观了德文图书馆,并与其“伙伴”(Buddy)见面。“伙伴项目”是中德学院传统项目,将使得德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实现语言与生活上的互帮互助。活动结束后,留学生表示对中德学院丰富的活动安排非常期待,对学院提供的学术支持和丰富的活动安排深感欣喜。德国留学生还从中国学长那里获得了许多关于在当地学习与生活的实用建议。



    “中德周聚”活动

    9月11日下午,由中德学院与中德学部共同组织的“中德周聚”活动在中德大楼三楼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正值“中德周聚”成立一周年,共迎来近八十位来自同济大学的中国学生与德国留学生参加,其中包括近40名正在中德学院参加柏林工大-同济暑期学校活动的德国大学生。中国学生则来自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及外国语学院等不同院系。同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陈毅立、中德学院副院长蔡黎明教授和Jan Harder博士致欢迎辞,柏林工业大学中国中心学生交流项目主管KatharinaKlöcker女士对同济大学作为东道主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

    随后,中德学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交流。中德学部学生联盟“中德之窗”的同学们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中德语言趣味互动游戏,通过互动的方式促进参与者对彼此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在欢声笑语中,大家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傍晚。同学们纷纷地表示,“中德周聚”活动为他们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另一种文化,并与来自另一国家的同龄人深入交流的机会,为双方搭建了友谊的桥梁。

    “中德周聚”活动每月举办一次,旨在为同济大学的中德学子提供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力争打造同济校内中德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


    2024“CSC学友汇-中欧联合科研学术创新”暨同济大学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会议

    由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2024“CSC学友汇—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暨同济大学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会议拟于10月16-17日在上海举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关键路径之一。“中欧联合科研学术创新”会议旨在搭建国家公派留学欧洲人员在交流互动平台,鼓励中德、中欧联合科研学术创新优秀实践的分享,架构中德校企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德、中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取得更多高水平国际合作科研成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展现更大同济作为!

    一、 主题模块

    模块一: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论坛

    模块二:感知中国——人民城市建设

    二、时间安排

    10月16日(星期三) 下午

    14:00 - 18:00参会人员报到

    15:00 - 16:30同济大学校内参观**

    17:00晚餐**

    10月17日(星期四)

    上午        模块一:中德联合科研学术创新论坛

    08:30 - 09:00    参会签到

    09:00 - 09:10    领导致辞

    09:10 - 10:10    主旨报告1-3

    10:10 - 10:30    茶歇

    10:30 - 11:25    圆桌论坛

    11:25 - 11:30    总结致辞

    12:00 - 13:00    工作午餐**

    下午        模块二:感知中国——人民城市建设

    活动1:             中欧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交流**

    13:00 – 13:20    参观介绍同济大学国际化示范空间、国际交流项目

         CSC博士培养项目归国人员经验分享

    活动2:             感知中国——人民城市建设**

    13:30 - 17:00    参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杨浦滨江地带(暂定)

    离会

    注:带**为可选活动,参会者请报名时选择是否参加

    三、会议地点

    主会场: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

    四、参会要求

    1.参会人员会议规模为80人,凡历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即CSC学友。已回国或在外国留学皆可)均可报名参加。主办方将根据申请参会人员的留学国别背景、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标准选拔参会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与会议演讲、圆桌交流的CSC学友。

    2.报名方式

    扫描此处二维码填写报名表。通过报名审核后将被邀请加入参会群。

    3.报名时间

    请申请者于10月1日前填表报名。

    五、 会议费用

    会议不收取会务费。为注册成功的外地CSC学友提供住宿和国内城市间机票或火车交通费(详情见报名表中的说明)。

    六、联络方式

    罗老师,021-69584639

    031403@tongji.edu.cn


    同济大学

    2024年9月12日


    中德学院与中德工程学院协同推进中德合作本-硕-博贯通培养:丰富同济大学中德合作2.0战略内涵

    随着新学期的来临,同济大学的校园再次活跃起来。来自德国的50余位学生相聚在同济校园和中德大楼,开启他们的暑期交流学术旅程(注:德国9月通常为暑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学院(CDHK)与中德工程学院(CDHAW)继续发挥其作为国际合作典范的角色,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为学生们搭建起了从本科到博士的无缝对接教育通道。

    这个贯通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连续性保障,它也象征着文化和知识的自由流动,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高层次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该方案使学生在完成中德工程学院的本科学习后,可以无缝对接中德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进而在中德博士生院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图1:汤奇荣教授在暑期夏令营中进行主题讲座

    在同济大学中德合作2.0战略的框架下,CDHK与CDHAW正在不断协同扩展教育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汤奇荣教授在最近举办的暑期夏令营中向来自德国的50名本科生展示了这一教育模式的独特优势。9月3日他的演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中德学院的教育理念与实施细节,随后详述了中德博士生院的研究方向与学术资源,最后深入讲解了同济大学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图2:汤教授展示同济大学的教育和研究方向

    汤教授为学生们提供了多个丰富多彩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也体现了科研工作的实际影响。精彩的内容和生动的案例讲述让现场气氛活跃,学生们时不时为某些创新的研究成果或思路喝彩,显示出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期待。

    图3:详细介绍研究领域和学术优势

    通过这样的教育创新,同济大学不仅提供了学术上的深度和专业性,还强调了与国际教育趋势的接轨,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同济大学特别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实践经验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职业环境中脱颖而出。

    图4:学生们认真聆听并参与互动讨论

    这种跨文化的教育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通过这些努力,同济大学正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卓越的学习和研究平台。

    图5:学生与教授进行深入交流

    同济大学的中德合作2.0战略继续在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不仅体现了同济在全球教育领域中的先进地位,更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模式的形成。这些教育创新活动将持续推动同济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领袖。





    新学期伊始,中德学院德语课程教学秩序井然,学生数明显增加

    金秋九月,校园再次迎来了充满活力的新学期。伴随着秋日的阳光,学生们重新踏入课堂,开启了新一轮的学习旅程。在中德学院课程的教室里,德语课程教学秩序井然,课上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让人印象深刻。今年,德语课程的学生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展现出中德学院德语教育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

    近年来,中德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始终秉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顶层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为目标,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德语人才。通过一系列战略性措施,包括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鼓励学生自学德语先行,学院成功激发了学生们对德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针对学生的多元需求,学院的外籍教师团队提供了针对性指导,不仅从语言基础入手,还结合德国文化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德语的应用场景。外教们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图1:学生们在德语课上认真学习的情景,展现出课堂的活跃氛围

    为适应新学期的学习需求,学院还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平台和工具。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仅让他们在课堂内获得扎实的知识积累,也在课外自学和实践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学生们的主动性与自律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德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2:外教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场景,展现中德学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中德学院的国际化教学模式不仅在语言教育中彰显出了优势,也为中德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中德两国各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德语学习成为了学生们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学院通过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德两国的友好合作添砖加瓦。

    图3:授课教师认真讲解知识点

    展望未来,中德学院将继续以国际化视野为引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学院也将加强与德国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助力他们的职业发展。在中德学院的精心培养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德语这门工具,也通过语言理解了不同的文化思维,拓宽了国际化视野。

    图4:学生与德国文化相关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对德语文化的浓厚兴趣

    中德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典范,始终站在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合作的前沿。通过高效的教学制度、科学的培养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院不仅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吸引了更多有志于国际化发展的学子。新学期伊始,学院的德语课程教学正以稳健的步伐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继续为中德教育合作开辟新的篇章。





    中德博士生院“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回顾

    2024年7月21日至7月28日,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成功举办。此次学术论坛聚焦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主题,在智能科技、智能汽车与交通、智能制造与建造、绿色生态环境等相关前沿领域,中德双方学员共开展学术报告20场,教授及博士后组成的导师团队开展学术讲座5场。学术论坛的实践环节组织学员们参观学习了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知名企业的多个实验室,了解了他们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为期8天的中德学术、实践、文化和交流之旅,内容丰富,行程满满,开拓了学员们的学术思路和国际视野,锻炼了综合素质能力。

    图1学员及带队老师在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参加国际学术论坛

    本次国际学术论坛获得了研究生院、中德学院及其“卓越基金”、上海市研究生教改项目、汤奇荣教授以及学员导师科研经费的大力资助,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合作伙伴为本次论坛承担了会议场地、茶歇以及工作餐等相关会务费用支出,保证了此次国际学术论坛的顺利举办。

    一、精彩的学术报告环节,是交流与展示学术科研成果,更是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锻炼

    2024年7月23日,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第一部分学术报告环节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顺利举行。中德双方包括2场教授主旨报告,来自不同专业的中、德博士研究生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下一步研究计划开展了深入的报告交流。由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E. Kirchner教授,Georg Avemarie博士和同济大学的汤奇荣教授组成的导师团,系统的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术前沿,汤教授还着重介绍了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战略、中德博士生院、中德学院等中德合作内容。

    图2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学术报告环节议程安排

    图3在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开展学术交流研讨

    图4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学术报告环节现场

    图5在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学术报告环节合影留念

    7月25日,由慕尼黑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研究所的邴振山博士以及机械工程学院物料搬运及物流技术研究所的高凌翀博士做了专题报告,系统的介绍了研究所的研究领域以及学术科研前沿。7月26日,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第二部分学术报告环节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顺利举行,共开展学术报告12场。通过前期的广泛宣传,吸引了许多TUM的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中、德博士研究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图6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慕尼黑工业大学学术报告环节议程安排

    图7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展学术交流研讨

    图8慕尼黑工业大学学术报告环节现场

    图9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学术报告环节合影留念

    学员们在热烈的气氛中相互交流学习,深入研讨。报告会的茶歇间隙及会后等时间,中、德双方同学面对面交流,互留联系方式。最后,所有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图10中、德师生们在国际学术论坛会场深入交流

    很多同济大学的学员都是第一次参与国际学术论坛,第一次做国际学术报告,同学们做足了准备,制作了内容精美丰富的ppt,撰写了翔实具体的演讲稿,也默默地练习了很多遍。走上演讲台,同学们展示的都是最好的自己。在每场报告的交流提问环节,面对跨学科、跨专业、全英文的学术报告,面对优秀的德国小伙伴,同学们从不敢提问,到勇于提问,到善于提问,学员们的成长过程清晰可见。

    此外,国际学术论坛还选拔了4位来自同济大学的学员担任学术报告环节支持人,主持人们口语流利,张弛有度,掌控全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环节,即是交流与展示学术科研成果,更是对学员们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锻炼。

    二、丰富的参观实践环节,是学习先进科研、实验方法,更是“产学研用”科研氛围的深刻体验

    7月23日,由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系主任E. Kirchner教授牵头, Sarah Schwarz,Janosch Moos,Hossein Ghaem,Safa Kaskaya,Aaron Kappes,Benedikt Schüssler作为授课导师,在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ETA-Fabrik, IMS,PMD等实验室开展了模块化大实践课程。学员们聚精会神听课,并在各个环节进行了交流互动、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

    图11在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开展的模块化大实践课程

    图12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E. Kirchner教授合影留念

    2024年7月25日,国际学术论坛组织学员们参观了慕尼黑工业大学电信学院和机械学院的智能机器人技术、物料处理及物流技术、医疗机械及技术和智能穿戴技术等实验室,了解了慕尼黑工业大学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验技术,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思路。

    图13参观慕尼黑工业大学参观实验室

    图14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物流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合影留念

    7月25日下午,同济大学代表团访问了华为慕尼黑欧洲研究中心。华为的多位高管分别向代表团详细介绍了华为在前沿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及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领域的工作。让学员们从企业视角了解了德国工业界与学术界深入的合作模式。

    图15在慕尼黑华为欧洲研究中心合影留念

    学员们走进德国精英大学实验室,无不被琳琅满目的实验器材和设备所折服。走进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实验室,学员们感觉自己走进了某汽车企业的工厂,这其实是德国精英工科院校采用 “Lernfabrik”(学习工厂)先进理念建设的实验室。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实验室里,各种先进设备让学员们感受到了德国科研课题的强实践特性。学员们在华为慕尼黑欧洲研究中心从企业视角了解了德国工业界产学研用的工作实践模式。此次国际学术论坛组织了丰富的参观实践环节,既是对德国先进科研、实验方法的参观学习,更是学员们对德国“产学研用”科研氛围的深刻体验。

    三、新奇的城市、校园文化,是体验异国风土人情与文化,更是种下了跨文化交流的种子

    对于某些学员来说,参加此次学术论坛是他们第一次到访德国甚至是第一次走出国门。抵达德国后就被德国的异国文化和风土人情所吸引。古老的建筑群,开阔的广场,随处可见的雕塑、喷泉和纪念碑,德国城市厚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普及的自行车出行方式和配套的自行车专用车道,0.25欧的饮料瓶押金,严格的垃圾分类管理,让学员们深刻体会了德国人的严谨和对环保主义的热烈拥抱。大街上,校园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是来自各个地区的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他们工作、生活在一起,在多元文化融合的环境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图16学员们抵达达姆施塔特合影留念

    学员们也领略了达姆施塔特和慕尼黑的城市风貌,体会了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校园文化,还参观了达姆施塔特城市博物馆,受益匪浅。学员们还发现了达姆施塔特城市博物馆门口的宣传语“Die Ganze Welt Unter Einem Dach”与同济人“同济天下”家国情怀的异曲同工之妙。新奇的城市面貌、校园文化,既是对异国他乡风土人情与文化的深度体验,更是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种子。

    图17参观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校园合影留念

    图18参观慕尼黑工业大学校园合影留念

    图19汤奇荣教授向学员们介绍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图20学员们参观达姆施塔特城市博物馆,并发现“Die Ganze Welt Unter Einem Dach”与“同济天下”的异曲同工之妙

    四、学员心得体会摘录:

    马文达  (专业:能源动力,博士研究生)

    我深入了解了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及IMS实验室,其专业性和广泛的研究领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还锻炼了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到更多元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深刻体会到跨文化交流在国际合作中的关键作用,中德合作为双方提供了互补的机会,可以推动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此次国际学术论坛让我体验了不同的教育和工作环境,这不仅减少了未来国际交流合作中产生误解和冲突的可能性,也提升了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与国际导师的合作,不仅能帮助学生适应全球化的职业环境,还增强了他们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竞争力。

    胡景京 (专业:城乡规划学,博士研究生)

    中德学术交流的深度合作和互补优势,让我意识到跨国合作在推动学术研究和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此次赴德国参加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不仅是学术上的洗礼,更是认知上的深刻体验。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机械系的实验室装备精良,科研氛围浓厚,充分展示了德国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领先地位。尤其是机械系的一些实验项目和研究课题,展现了对实际应用的高度关注和创新精神。

    跨国合作不仅能够弥补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还能带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视角。感谢中德学院的支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韦耐  (专业:生态遥感,博士研究生)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布局感觉就是一个超级大的汽车工厂,而TUD博士生就是汽车工厂的高级技术人员,他们在机械和汽车领域的专业性和创新能力让人惊叹。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教授们的“豪华”的实验室让人震撼,似乎工业界最先进的机器都被搬到了他们的实验室进行研究,3D打印机、各种机器人、各种模型,应有尽有。

    通过本次的交流,我发现德国学校的学术主要以工业需求导向为主,无论是TUD还是TUM,都与德国的汽车和机器人工业领域深刻绑定,研究的内容都是当前工业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因此工业界给予他们很多的资金投入,支撑他们搭建庞大的实验室。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达姆施塔特这座城市本身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城市的绿化覆盖率高,处处充满了自然的气息,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十分安逸。

    白海文  (专业:土木工程,博士研究生)

    我参观了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的试验室,并且亲身感受了研究汽车制动的仿真模拟器。整洁的试验室、完备的设备和专业的研究人员,让我感受到了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专业的教学环境。

    深深感受到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卓越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氛围。从校园环境来说,整洁有序的建筑和植被给人们营造出一种井井有条的氛围和工业创新的味道。设计巧妙的水幕和滑梯,又展现出学校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寓教于乐。

    陈龙  (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

    在此次交流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德两国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异同。中国学者们的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让我深受启发,德国学者们对于研究的严谨性和展示的自信程度也让我印象深刻。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对环境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此次学术论坛不仅让我在学术上有所收获,还让我在国际学术交流和跨文化沟通方面得到了锻炼。刚抵达德国时,我还不敢开口说英语,但经过几天的适应,我的口语逐渐能够满足与当地人进行日常交流的需要,也能和德国教授进行简单的交流。这一点很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

    我相信这次论坛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后续我将继续积极参加学校与德国高校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活动,为促进中德两国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伊琳  (专业:环境工程,博士研究生)

    参加此次国际学术论坛是一段极其丰富且具有启发性的经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同行进行学术讨论,是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我不仅对国际顶尖科研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收获了许多启示。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对技术的跨领域应用感到非常兴奋。我开始思考,3D打印技术是否可以应用在环境工程中。此外,机器学习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是否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此外,我还体验到了德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德国人的严谨与高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与当地学者和学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同时,我还体会到了德国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从城市中广泛的自行车道,到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以及超市里0.25欧价格回收的塑料瓶,无不体现出德国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与实际行动。

    李童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研究生)

    作为此次国际学术论坛的同济代表团成员之一,既是德国顶级学府的访客,也是国际学术报告的汇报者,同时还是四位学术报告主持人之一,可以说是深度参与了此次国际学术论坛。此次是自己第一次参与国际学术论坛,学术报告能力和提问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参会人员跨专业的学术背景也使得自己拓展了研究思路,收益良多,并对自己未来的学术道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一是国际交流上要发掘技术高地,谦虚学习。要正视自己的差距,要承认德国、欧洲在许多领域仍是技术高地,应当认真、谦虚地学习对方的优势之处。二是科研上要尝试学科交叉,寻求突破。这次活动涉及到的专业多样,是一个很好的拓展视野的机会,也是探讨如何基于彼此专业进行交叉,谋求创新与突破的契机。三是思想上要拥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在努力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思考如何在未来全球化的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仅是要改变中国,还是要去深刻地影响世界,实现中华文化“兼济天下”的情怀。

    陈首宇  (专业:土木工程,博士研究生)

    第一次国际学术汇报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表达能力,也让我对学术表达和研究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与专家的深入交流,我在课题的下一步计划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并且激发了许多新的研究想法。

    此外,我非常感谢中德博士生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心仪的德方教授直接沟通的平台,使我们能够面对面地与德方导师交流。这种近距离的学术互动不仅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德方导师的研究领域和工作方法,也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交流大大增强了我们与导师之间的联系和信任,也为未来的研究合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蔡铭洁  (专业:环境与工程,博士研究生)

    在访问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德国的大学在人工智能和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非常先进,他们在环境科学和催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了解到德国大学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科研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不仅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还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推动了学术界的知识共享和技术进步。

    与德国的大学相比,我校在环境催化领域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然而,在跨学科合作和国际合作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德国大学在人工智能和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贾飞跃  (专业:资源与环境,博士研究生)

    在汇报交流环节,通过与德国博士生们面对面的交流,让我看到他们对待科研严谨的态度,他们对于课题研究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规划,专业知识扎实。这种跨专业的交流使我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拓展,为自己的科研课题研究规划、实施提供了很多借鉴。

    我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做了国际学术汇报,我认识到自己在汇报展示、思路整理、表达等方面还有不足,还需要多多向他们学习。通过现场交流,了解了德方博士阶段学习、开展课题研究的模式,了解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与现实工业问题相结合的契合点,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未来与环保技术的结合与德方学生开展了深入的讨论。打破专业壁垒,促进环保与人工智能知识的融合,对于环保技术革新、推动环保技术的实际应用意义重大。这次德国学术交流,让我对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也有了新的思考。

    谢靖  (专业:环境工程,博士研究生)

    作为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次宝贵经历,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生活阅历上,我都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经验。我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和德国校园文化的差异,尤其感受到德国高校中的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中,我可以结交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了解他们国家的人文文化,这锻炼了我的语言能力,也开阔了我的思考。我也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更加开放和包容。


    文字|罗亮

    图片|罗亮、吴瑞明

    排版|吴瑞明

    审核|汤奇荣



    中德学院召开英飞凌“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基金教席教授评审会

    2024年6月18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英飞凌“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基金教席教授应聘人员资质评审会在线上成功举办。中德学院、人事处、外事办公室、研究生院、汽车学院、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和代表,及英飞凌科技公司(德国总部)大学关系部总监Rainer Schmidt-Rudloff和英飞凌(大中华区)技术市场部总监王丽雯等参会。   

    应聘首选人朱元老师作参评报告,介绍个人教学、科研成果,教席未来规划及工作设想等。随后,评审委员会成员与朱元就如何更好发挥基金教席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展开深入交流。

    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同意聘任朱元任英飞凌“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基金教席教授。朱老师表示,未来将致力于进一步加强英飞凌科技公司(德国总部)、英飞凌(大中华区),与中德学院、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汽车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文稿:杨瑞帆
    排版:吴瑞明
    审核:汤奇荣


    “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 校内答辩评审会成功举行

    2024年6月3日,中德学院、中德博士生院组织举行了“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答辩评审会。会议邀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陆志波教授任评审组组长,其余专家们分别来自土木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汽车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在评审会正式开始前,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教授向专家们介绍了“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举办的背景、意义和在德国期间的行程安排。本次论坛拟于7月21日-28日期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举办。本论坛的开展,旨在搭建中德两国博士生交流、学习、研讨的平台;为中德博士生院“双导师制”的建立牵线搭桥,持续推进中、德两国高校开展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的中德博士生联合培养;促进双方师生聚焦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主题,开展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合作及交流,更好服务学校对德合作2.0战略计划。

    评审会由陆志波教授主持。学生答辩后,专家组成员分别从学业成绩、外语水平、博士课题进展、拟在本次国际学术论坛上作报告的大纲内容、出国学习一年的意愿和进展情况等方面按百分制给学生评分。经计算参评学生们的平均分并排序,评审会最终选拔推荐了15位学生参加“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2位学生为候补成员。

    据悉,在本次国际学术论坛举办期间,中德博士生院还将组织同济校内相应专业的教授团队一同出访德国,与德国教授对接中德国际间科研创新合作、物色招收合适的留学生到同济就读。本项目获得研究生院(部分)资助。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58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36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