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数字化与绿色发展创新论坛”

来源:研究生院、外事办公室

11月29日,由教育部主办,上海市教委指导,同济大学承办的“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数字化与绿色发展创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论坛设有一个主论坛和七个平行分论坛。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丽娟,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凯·西克斯(Kai Sicks),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校长哈拉德·凯恩茨(Harald Kainz),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分别为论坛致辞,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娄永琪,3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等中外学术界领军人物。此外,20余名来自宝马、汉莎航空、西门子、保时捷、莱茵金属、思爱普等行业龙头企业的高管,及中外高校教授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交流。

近年来,同济大学优化整合对外交流资源,2022年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成立了中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首个中德合作学科交叉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中德联合研究中心,依托科研和教育平台,协同夯实科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本次论坛也是中德博士生院中外合作导师团队的一次选题对接会议,中外教席教授从共同感兴趣的科研需求出发,依托共同领衔的合作研究团队,就细化博士生联合培养的选题和方案进行经验交流和对接,携手培养中德两国产业共同需求、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未来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精英。

席茹表示,同济大学在中德、中欧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同济大学推出的对德合作2.0战略,是对双导师模式科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作出的有益探索。希望各方共建共享,强化优势互补和创新引领,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通过高质量国际教育交流,更好满足各国企业、科研机构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毛丽娟表示,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诞生的同济大学,始终坚持高品质办学,坚持深化国际合作。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是我国第一个中德之间的合作办学机构;中德学院和中德工程学院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今年设立的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将全力打造成为科教协同的高层次国际化博士生培养平台。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中德中欧教育、科技、人文交流与合作,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前沿研究。

西克斯表示,同济大学是一座中德教育交流的桥梁,为中德两国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合作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创新科研的平台。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与同济大学有着长期友好、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继续携手共促中德两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开展高质量、深层次合作。希望新成立的中德博士生院能进一步推动两国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在数字化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创新合作,实现共赢。

凯恩茨表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同济大学与格拉茨工业大学两个优秀且充满活力的高校强强联合,必将推动两校朝着更高目标发展,并实现自身的进步和突破。未来,格拉茨工业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同济大学的紧密合作,进一步推进学生及学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陈杰在致辞中向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参会专家和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同济大学与以德国、奥地利为代表的欧洲高校建立了长期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了多个中欧高校合作的“首创模式”。此次论坛旨在推动我国与德国等欧洲高校和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同济大学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在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创新前沿领域,与德国等欧洲合作伙伴一起汇聚人才、科研、技术等方面的最优资源,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共建了多个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平台,联合培养科教与产教融合、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论坛上,陈杰校长、凯恩茨校长分别代表同济大学和格拉茨工业大学共同签署《同济大学和格拉茨工业大学战略伙伴协议》,未来两校将继续加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等各层面的合作。

在论坛全体会议的专题报告环节,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成员、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成员、斯图加特大学教授Frank Allgöwer;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德方副主任、波鸿鲁尔大学教授Michael Abramovici;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教授Mark Burry;德国工程院、奥地利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波鸿鲁尔大学副校长、教授Günther Meschke;欧盟人脑计划副主席、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Alois Knoll,德国经济研究所气候政策部负责人、柏林工业大学教授Karsten Neuhoff,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戴晓虎,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詹翊强,宝马亚太区技术中心副总裁Dragana Kostic分别围绕数字化与绿色发展作主旨报告。

论坛全体会议后,同济大学多个专业学院分别主持与国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基金教席资助企业围绕“数字化赋能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 “数字化技术基础” “数字化赋能的汽车与交通” “数字化赋能的制造与建造” “绿色生态环境” “智慧医疗” “中德设计教育论坛”等主题举行了7场平行分论坛,就在各研究领域开展国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共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精尖缺”专业人才展开了选题对接和深入探讨,达成了诸多合作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共识。

同济大学与德国等欧洲战略合作伙伴高校已在数字化和绿色创新领域上,探索并建立了基于国际合作的“双导师制”产学研用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第一批“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生也于2022年秋季入学,双方导师将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联合制定培养计划,联合开展模块化授课、教材建设、科研合作,并联合提供优质交流和实习实践机会。

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已集聚100多名来自同济大学、德国等欧洲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其中包含3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等中外学术界领军人物。目前,中德、中欧的合作导师在“智慧城市背景下交通流优化”“节能技术改造”“滨海区域地下水污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国际应急供应链”“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降解特征”等多个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并依托科研合作培养博士生。未来,中德博士生院计划还将每年招收100名博士研究生。(图/江平、周游 视频/宋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