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对劳动力市场有何要求?劳动力市场应该有哪些改变?
- 哪些价值和传统对你们来说很重要?
- 性别角色可能发生了哪些改变?
- 在关于Y世代的描述中你们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5月25日,在以“与Y世代一起迈向未来——一个中德之间的比较”为题的研讨会上专家与学者就以上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简短的自我陈述中,来自德国路德维希港大学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所的Jutta Rump教授与《时代报》记者、作家Kerstin Bund女士首先介绍了Y世代的概念。所谓的Y世代,是一批出生于1980至1995年间的年轻人,他们对工作、闲暇、人际关系与消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按这两位专家的看法,Y世代有以下特征:受到父母较多关注;有着无穷的机遇;经常上网等等。而Y世代的价值观同样发生改变。个人财产并不再如此重要,分享的理念越来越流行;他们重视保持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及工作的意义。工作灵活度与个性发挥对这一代人十分重要,这同样意味着工作时间与空闲时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雇主必须主动探讨 Y世代的雇员们的期望与需求,例如:团队协作、地位均等、对领导风格的要求、发展潜力,职场与家庭的可协调性等等。此外,男女地位不断趋向平等对雇主与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除上述德国专家外,研讨会还有两位中方代表: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80后问题研究专家于海教授与同济大学学生、中德之窗现任主席刘畅同学。大会由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负责人Stefan Pantekoek主持。
现场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观众席上的青年学子们向在场嘉宾们提出不少问题并针对就工作灵活度、家庭与职业生涯等方面抒发己见。有中国学生表示父母的传统观念与自己的产生矛盾冲突。除中德两国Y世代的共同点外,嘉宾们与同学们还探讨了他们的不同之处。于海教授批评道,中国的年轻一代,特别是独生子女,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且缺乏社会责任感。刘畅同学则提出另一点不同:由于两国经济条件的差别,人们对于工作与薪酬的看法也不一样。在中国,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中相比工作有意义或者其他个人动机更关注工作的薪酬。关于家庭中父母哪一方该负责孩子的教育与监护问题,讨论并未得出统一的结果。
通过讨论的激烈场面与现场大量的参与者,我们不难看出此次研讨会主题切合同学们的需求,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仍不愿散场,或与专家谠论侃侃,或两两之间唇枪舌战。
此次专题讨论会由中德学院与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共同举办。在此我们再次感谢艾伯特基金会,各位专家与各位同学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