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中德学院——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

新时代需要开辟新征程。21 年来,中德学院在工程与经济类专业培养了3000 多名来自中德两国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如今,为更上一层楼,我们将开拓新的发展道路:中德学院转型成为大学范围内的平台机构,促进所有有意向与德国大学合作的同济大学各院系重点在硕士生培养、博士培养和研究等领域开展系统性合作。

回顾过去:自1998 年成立以来,中德学院因其与德国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同济大学校内形成一大特色。中德学院与29 所德国高校保持合作关系,推行17 个双学位硕士项目,拥有35 位模块课程教授,为中国学生提供德语语言教学,并且拥有众多由德国企业资助的基金教席,已逐渐发展为世界范围内双边科教合作的典范。然而,随着同济大学的国际化进程,中德学院下设独立运作的四个系,包括每届100 名硕士研究生生、25 名教授,正日渐与同济大学的相应学院形成竞争关系。

1

面对申请的中、德两国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为保证导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经同济大学校领导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共同决定,从2019/20 学年冬季学期起,中德学院将其下属四个系的新录取学生与教研人员转至相应学院,即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与经济与管理学院。这项决议同时也遵循了中德评估委员会2016 年的建议。遵循“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的原则,在以上四个学院已分别建立中德中心,形成了新的网络,并计划日后将合作拓展到其他学院。

4

转型:转型后的中德学院将保留其基金教席和100 个硕士生名额等现有资源,硕士生名额将根据申请情况分配至相应学院。此外,同济大学校领导将确保在中德学院新设10 个博士生名额。在新成立的中德中心将特别开设德国班,其中国学生将主要由中德学院教授及来自德国的模块课程教授用德语进行授课。预备阶段,学生首先在中德学院进行德语培训,从第二学年起,德语课与专业课同时进行。

这些与德国合作的双学位硕士培养项目有着较高的附加价值:项目不仅教授学生德语,培养学生的“德国/欧洲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与德国资助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而这些德国企业恰能提供实习机会,且希望招收熟悉中德两国文化的优秀毕业生。而对于与中国学生同堂上课的德国学生,中德学院也为其开设“中国能力”课程(语言与文化课程)。转型后的中德学院还将承担以下任务:

  • 争取第三方资助(特别是基金教席)和中国、德国以及欧盟的官方科研资助。
  • 维护校友网络,资助相关校友会活动,与中德学院(联合)培养的各科学生和博士生校友保持联系。
  • 积极参加中德学部“系统创新对话”项目,重点关注“工业4.0”、“未来城市”、“永续社会”和“可持续教育创新”等与中德两国相关的主题。
  • 在同济校内以及中德两国范围内开展相应的公共关系工作,开拓有针对性的市场。

为完成上述任务,中德学院将与同济相应学院及其他机构紧密合作。作为中德学院的支柱,同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将一如既往地提供必要的资源。

3

组织结构:将由一位同济大学校领导担任中德学院院长,中、德双方各设一位副院长,组成中德学院领导班子,对行政工作、德语教学部以及跨文化能力(中国能力)教学部进行协调。此外,将新设项目管理部,设项目管理一职。该职位负责对发布的科研资助项目进行检索以及第三方资助的争取。现有的学术委员会将由一个指导委员会所替代,这个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代表、中德学院代表以及各中德中心副院长。

中德学院现状

  • 自行进行中、德两国(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 相关教研人员归属中德学院
  • 仅4 个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车辆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

中德学院未来

  • 教学:中德学院现有四个系的专业教学转至各相应学院,中德学院进行支持与协调工作。但中德学院仍承担德语语言课程及中国能力课程(品牌课程)的教学任务
  • 师资:中德学院教师转至相应学院。在各学院建立中德中心,加强教学
  • 科研:拥有属于中德学院的博士生名额,在中德两国吸引更多博士生与博士后;推行更多科研项目(包括工业项目),跨学科科研与发展
  • 简介:“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中德学院作为中德合作的平台机构,为所有学科的科研与教学提供服务

优势

  • 范围更广(更多专业,更多硕士名额,更多中德两国硕士、博士研究生)
  • 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的能力提高
  • 在相应学院更好的科研机会
  • 为员工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 与各学院德国项目的协同合作
  • 助力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

展望未来

4

2021 年起,中德学院的对德合作网络中将新增四个同济院系,在这些院系将各自建立中德中心,包括入选国家一流学科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侧重水资源管理)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此外还将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以及相关课题“永续社会”开展合作。为评估中德合作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出版物、项目等)并进行优化,将建立中德中心考核体系。

我们坚信,中德学院在进入第三个十年的新征程中将为所有相关合作伙伴带来更多持续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