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召开

    11月11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在四平校区中德大楼和线上平台同时召开。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长吴启迪,校长陈杰,副校长雷星晖、娄永琪,原副校长吴志强,德国驻沪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Maximilan Hallensleben,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司司长Klaus Birk,中德学院德国合作高校联合会办事处主任Sigrun Abels、校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中德学院、4个中德中心负责人及资助企业、德国合作高校代表等中德嘉宾60余人参加会议,共商中德学院未来发展大计。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1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2

    吴启迪在致辞中对各位委员和代表一直以来对中德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表示,在过去两年里,中德学院主动服务学科发展,有力支撑4个中德中心建设,拓展各学科对德合作深度与广度,学院转型取得显著成果。希望中德学院在中德两国政府、经济和学术界的支持下,更好发挥平台作用,进一步深化各专业学院与德国精英大学、科研院所和一流企业间的教育合作、科研创新,助力中德硕、博联合培养取得更大成就,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科技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领域取得更多合作科研硕果,为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开局添砖加瓦。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3

    陈杰代表同济大学对出席会议的各位委员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各界人士长期以来给予中德学院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中德学院成立23年来,在国际化协同办学、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提升同济大学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社会和中德企业培养了众多具有国际视野、精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校为继续深化中德合作,完善战略布局,在稳步推进中德学院转型的基础上,正筹建中德联合研究中心、中德博士生院和欧洲与德国研究院,打造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版。作为中德学院平台化转型的重点工作,中德博士生院将以多学科交叉、跨国别协作为基础,努力建成国际人才培养高地、顶尖人才聚集高地和联合科技研发基地。作为新任中德学院院长,陈杰表示,中德学院未来将继续肩负推动高质量、高层次中德交流的重要使命,进一步提升同济大学中德合作品牌的内涵和品质,全力推动中德合作向更深、更广领域进发,取得更大成就。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4

    Klaus Birk表示,中德学院在中德学术交流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相信作为中德高水平合作的典范,中德学院未来将助力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同济大学在前沿科研领域有更广、更深的合作。Maximilan Hallensleben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在德中教育合作中的卓越贡献,以及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5

    雷星晖、Klaus Brik、柏林工业大学教授Axel Werwatz、波鸿鲁尔大学教授Michael Abramovici、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Titus von dem Bongart、莱茵金属集团企业战略与发展高级经理Sebastian Hollensteiner、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法务专利与合规副总裁Raphael Oen在讨论环节分别发言,围绕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深化与同济大学合作,推动中德教育交流、科研创新、校企互动,加强科教与产教融合等展开讨论。 雷星晖表示,中德学部将更好发挥统筹协调功能;作为中德科教合作领域的旗帜,中德学院将进一步面向教育、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助力各学科深化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在智能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与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联动发展,持续拓展中德科教的广度与深度。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6

    会上,中德学院负责人作学院年度工作报告,向咨询委员会汇报学院2020至2021年度工作成绩、今后如何更好服务学科发展、筹建新中德中心和中德博士生院、为同济“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规划添砖加瓦的具体工作措施。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也分别向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汇报各中心过去一年在教学科研、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文字:杨瑞帆;图片:周游;审核:杜斐)


    2021柏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线上暑期学校

    虚拟校园参观和城市之旅、精彩的讲座、激动人心的讨论、烹饪课程、模拟比赛甚至虚拟现实……9月6日至10日,40 名德国学生参加了2021柏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首次以线上形式举办的暑期学校。活动由柏林工业大学中国科技文化中心主任Abels博士指导,受到了良好的反响。多样化的课程安排和优秀的师资力量,给参与的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柏林工业大学中国科技文化中心认为,即使在国际人员流动受限的疫情条件下,也要以线上形式坚持传播中国的能力。与此同时,大家仍然非常期待下一次能够在上海举办暑期学校。 在此特别感谢各位授课老师,他们在短短几天内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群体绘制了一幅珍贵的、多视角的中国画像,而这将成为他们今后与中国结缘的基础。

    TUB Summer School 2

    TUB Summer School


    尹慧琳教授受邀参加TÜV南德“数字月”活动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TÜV教席尹慧琳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TÜV南德9月的“数字月”分享讨论会。围绕“自动驾驶”主题,尹教授就自动驾驶车辆如何基于人工智能感知理解世界,以及现有安全标准是否能满足自动驾驶系统所需的安全分析,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digital month


    同济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暑期学校

    2021年7月26日至8月4日,第二届同济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暑期学校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顺利举行。此次暑期学校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共同主办,采用线上形式进行。共有12名来自同济大学的学生与10名来自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暑期学校主要涵盖了专业课程学习和文化交流两大部分内容。达姆施塔特大学机械学院Rinderknecht教授、Winner教授、Beidl教授分别围绕汽车电动化、汽车智能化、车用动力系统等主题进行了课程教学,详细介绍了目前德国在车辆工程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科研进展,使参营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目前德国车辆工程学科特色,对个人未来的研究方向选择更加清晰。

    同期暑期学校还举办了车队交流、趣味研讨、营员展示等活动。通过为期10天的暑期学校,同学们对德国高校的教学理念、方式以及科学研究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Präsentation zum Thema „Autonomes Fahren“

    Vorstellung des Instituts für Mechanik der TU Darmstadt

    Austausch mit dem Racing Team DART der TU Darmstadt


    莱茵书院2021级招生宣传与选拔

    8月28日,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在同济大学四平校区举行莱茵书院2021级新生现场宣传和咨询活动,详细介绍了莱茵书院的德国特色、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吸引若干优秀新生报名。

    微信图片_20210914092549

    随后在8月30日,进行2021级新生选拔面试,经过基本素养、应变能力、语言逻辑、句法语感、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共录取29人。

    Auswahl

    9月7日,召开莱茵书院2021级和2020级学生见面会,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副主任闵峻英教授、Christopher Ehrmann博士、2021级班主任萧遥博士以及本科教务钱慧智老师参加。作为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莱茵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再接再厉,塑造越来越多学贯中欧的国际行业精英。


    新学期德语课程

    本学期,中德学院语言教学部迎来了95名2021级新生:31人来自车辆工程专业,30人来自机械工程专业,18人来自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16人来自经济与管理专业。其中40人已拥有德语基础,或已通过五月以来的德语课程为在中德学院的学习做准备。学生将在两学期的德语课程结束后参加德福考试,并以该成绩申请赴德交换。德语语言教学部在此祝各位同学新学期顺利、学有所成!

    5579


    Jan Harder博士将赴任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德方副主任

    Harder七月,在同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一致同意下,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了德籍专家Jan Harder博士作为中心德方副主任。Harder博士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航天技术专业取得博士学位,此前作为科研协调员任职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机器人学与机械智能学院。Harder博士将于今年12月来沪正式上任,主要负责中心的对德合作。


    沉痛悼念中德学院创建者之一宋德教授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中德学院创建者之一霍尔斯特· 宋德教授(Horst Sund)于8月9日在德国康斯坦茨市逝世,享年94岁。

    oznor

    宋德教授,1926年10月16日生于德国汉堡,毕生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1976年宋德教授出任康斯坦茨大学校长,此后的十六年间,宋德教授以其出色的工作才能和对高等教育的远见卓识连任该校四届校长,被康斯坦茨大学誉为最擅长危机管理的大学校长,将年轻的康斯坦茨大学办成德国颇具影响力的精英大学之一。
    宋德教授热爱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努力推动中德两国人民友好事业。1985至2009年,他担任巴登符腾堡州中国友好协会会长,自1986至 2012年负责《中国报道》期刊出版。

    20210812103853         宋德教授与同济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82年的首次访华。那一年是中国政府与联邦德国建交十周年,宋德教授应邀访问上海,并代表联邦德国高校商讨在同济大学建立研究生院事宜。1995年,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重托,年届古稀的宋德教授担任中德学院项目专员来沪主持学院筹备、建设工作,成为学院建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德学院的建成运转做出突出贡献。

    20210812103858        此后的十余年是中德学院日益蓬勃发展壮大的重要机遇期。1995-2010年期间,宋德教授不辞辛劳70次奔波于中德两国之间,为中德学院的建设发展积极争取中德两国政府、学术界、经济界和企业界的支持与资助,成为学院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在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下,中德学院从1998年创建初期的5个基金教席,15名学生发展到20余个基金教席,每年三百名左右中国研究生,近百名德国留学生在院就读的规模。迄今为止,学院培养了1922余名精通中德双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专业技能的硕士毕业生。学院办学成果多次获中德两国领导人高度肯定,2014年两国总理亲笔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评价中德学院是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2016年学院获评“第二届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0年德国外交部公布的《德国-欧洲-亚洲:共塑21世纪》指出中德学院是德国外交科技政策灯塔项目。各项成绩的取得,都与为学院发展建设创新开拓的先驱者之一宋德教授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20210812103912        2018年,中德学院建院20周年,92岁高龄的宋德教授坐着轮椅参加了当年5月中国驻德大使馆在柏林为学院举办的20周年庆祝活动和10月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的系列庆祝活动。看着自己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学院,年复一年茁壮成长,而今风华正茂,老教授神采奕奕,他热切地与到会来宾一一握手,亲切呼唤每位来宾的姓名。

    mef

    宋德教授是一名杰出的高校管理者,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生物化学家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著名推动者。他先后荣获上海市白玉兰奖、中国友谊奖;德国一级十字勋章、大十字勋章;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荣誉教授;中德学院荣誉院长;康斯坦茨荣誉市民;亚非拉国家授予的十余项荣誉。

    mde        宋德教授仙逝,中德学院师生校友无比沉痛。我们深切缅怀为学院发展建设、为促进中德两国高等教育事业合作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和卓越成就的宋德教授,他的音容笑貌回荡在我们心间,他的坚韧不拔、追求卓越、仁爱敬业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宋德教授千古!


    莱茵书院“德国线上行”暑期实践活动举行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于2021年7月12日至7月16日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诚楼以线下/线上混合的方式隆重举办了莱茵书院(即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德国线上行”暑期实践活动。德国工程院院士、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德方副主任Michael Abramovici教授,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顾问教授Ömer Sahin Ganiyusufoglu教授,波鸿鲁尔大学机械学院院长Marcus Petermann教授等多位资深教授,知名德国企业及华为(德国)的公司领导,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Thomas Willems,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卞永明教授、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的林松教授,闵峻英教授,萧遥研究员以及波鸿鲁尔大学德国学生和莱茵书院学生50余人参加。

    图1 Michael Abramovici院士主持开幕

    波鸿鲁尔大学机械学院院长Marcus Petermann教授致词并热烈欢迎莱茵书院的同学们前往波鸿鲁尔大学进行交流和学习深造;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Thomas Willems为莱茵书院的同学们诠释了“德国能力(Deutschlandkompetenz)”,并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鼓励莱茵书院的同学们认真学习德语,拓宽国际视野。

    “德国线上行”活动由“学术日”、“国际日”、“工业日”、“校园日”四个模块组成。在“学术日”模块中,波鸿鲁尔大学八位知名教授/学者介绍了德国机械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国际日”模块中波鸿鲁尔大学的外办老师详细介绍了德国高校体系、常规事务等;在“工业日”模块中,企业代表介绍了德国企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以及机械工程专业的多样化职业前景;在“校园日”模块中多位德国硕士研究生、中德学院校友在线与莱茵书院同学们进行互动,讲述中德文化差异并以学生角度描述德国校园生活。

    图2 中德文化差异/校园生活分享

    通过本次“德国线上行”活动,莱茵书院的同学们在德国机械工程前沿研究领域、德国留学近况、中德企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均受益匪浅,激发其在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攻读中德双硕士学位或前往德国高校交流和深造的动力。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将充分利用德国资源,为莱茵书院的学生搭建学业提升平台和中德交流桥梁。

    图3 合影留念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在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2021年线上同济日”活动作学术报告

    为庆祝两校伙伴关系成立40年有余,并推动两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走上新的台阶,我校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共同举办的“2021年线上同济日”活动于6月8日正式揭开帷幕。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校长塔妮娅·布吕尔教授(Tanja Brühl)、副校长延斯·施耐德教授(Jens Schneider)、物理学教授盖尔哈特·塞斯勒(Gerhard Sessler)、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秘书长凯·西克斯博士(Kai Sicks)、博世力士乐(Bosch Rexroth)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迪克·多伊斯特先生(Dirk Deuster)以及我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副校长雷星晖、副校长娄永琪出席开幕式。

    c3270933f34d191a3a4d3b08530181fe

    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霍佳震教授和段永瑞教授、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管理和物流系Ralf Elbert 教授和Christoph Glock教授分别在“Smart Logistics”专题会议上做了主题报告。四位教授分别为围绕数字化背景下供应链牛鞭效应、线上零售商的定价和订购决策、跨主体的托盘交换平台的仿真优化、仓库智能照明系统的节能优化等做了专题报告。

    7e286e791330b8e2ec3140c447224928

    霍佳震教授做了题为“On empirically estimating bullwhip effects: measurement, aggregation, and impact”的学术报告,从理论上得到了产品和时间集成、需求的自相关性、供应链结构等是导致实证研究牛鞭中效应不显著以及差异大的原因。段永瑞教授学术报告的题目是“Pricing, ordering, and quick response for online sellers in the presence of consumer disappointment aversion”,研究了消费者的失望厌恶行为对在线零售商的定价和订购等决策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OR, JOM, TRE等重要期刊。近40位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和博士生硕士生在线参加会议,并就这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051acba5b4cd5bec6bfeadefcc92f983

    d1f38961aced6b5df4fece01c6058f9c

    635d56d098f733c2de5324d5cc6a7eca

    a2327ceb4392888a3371f457f06208a4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于1980年签署首个校际合作协议,成为同济最早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2013年,两校合作关系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2014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在同济设立联络办公室。目前两校在环境、机械、汽车、建筑、经管、职教、交通、德语和政治学领域均有不同形式的合作。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管理和物流系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多年来就博士双学位项目保持紧密合作,已共同培养多名博士研究生。双方商定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使中德博士生联合培养跨上一个新台阶。

    供稿: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3/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