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教学与科研
【人才培养】
莱茵书院(本科生培养)
莱茵书院,又名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立于2014年。依托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采用中德联合培养模式,引入并建设具有工业4.0及智能制造特色的德式机械专业教育特色,注重学科交叉、技术前沿、德英双语和国际视野,贯通本、硕、博培养体系。莱茵书院打造德式机械专业系列教材,秉持“德国模式、德文教材、德籍教授、德语讲授”的传统,致力于培养学贯中欧的国际行业精英,并为中国一流大学、德国精英大学和智能工程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2020年12月22日,举办莱茵书院2020迎新活动,包含院长致辞、德国问候、中心概况、经验分享、德国简介及互动等环节,台下的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全程充满欢声笑语。由于新冠疫情,与莱茵书院合作密切的徳籍教师不能亲临现场参加活动,其中11位提前录制了祝福视频,包括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Thomas Willems,专业协调人、德国工程院院士Michael Abramovici教授,德国工程院院士Jürgen Fleischer教授以及其他来自波鸿鲁尔大学、亚琛工大、德累斯顿工大等德国精英理工大学的资深教授。他们强调了莱茵书院的德国特色、肯定了莱茵书院的高品质教学培养,并热烈欢迎莱茵学子们到德国继续深造。
此外,中德机械工程中心还与波鸿鲁尔大学、菲尼克斯(作为赞助商)联合打造品牌活动——中德智能机械创新大赛。大赛是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战略背景下创立的比赛,旨在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思维,通过人工智能、电气控制、机械设计等知识的融合,进行创新研发和工艺制作等能力。同时促进中德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大赛立足新起点,以中德两国广泛开展的合作交流为基础,将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比赛。
80+80硕士生培养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与多所德国精英理工大学签订双硕士学位协议,引入Blockvorlesung (集中授课),保证德国教授、德语教学、中德两国学生同堂学习共同完成项目作业。
博士生培养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现已完成三类中德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其中学术型博士分为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及机械电子工程三个学科方向,专业型博士涉及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五个领域。
【科研实践】
目前,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作为组长单位,联合学校科管部、外办、汽车、电信、经管、交通、环境、城规等部门正在准备“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申报。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现有部分中德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如与Fraunhoffer研究所合作的“个性化定制及智慧物流(自主机器人等)的互联工厂模式研究及应用”,中心教师同时也在申请新中德合作项目。
2020年11月10至12日,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举办中德机构学高峰研讨会“功能集成的智能柔顺机构系统”,来自德国5所高校、中国13所高校和研究所的30余名中德专家学者,及其他海外及国内40余所高校百余名师生共同在线参加了会议。
线上德语授课课程“虚拟产品开发”与 “高级系统工程与数字孪生”
2020年冬季学期,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出行限制,德语授课的模块化课程首次以线上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学生可以坐在一个多媒体报告厅里听课,也可以通过各自的笔记本电脑进行在线沟通。教师身在德国,以线上的方式进行授课。双方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经常会使用在线投票功能,以便实时了解学生在语言上或内容上是否理解。如此一来,德国教师能够不断地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并及时调整他们的语速。讲座中,学生通过聊天框提出内容和语言问题,由现场的助教进行同步解答。总的来说,这些新的在线功能的使用是非常有价值的,并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Abramovici教授的“虚拟产品开发”课程和Gerhard教授(均为波鸿鲁尔大学教授)的 “高级系统工程与数字孪生” 课程开发了一个创新方案。这两项课程结合了理论部分和项目实践,并在内容上相互关联。
在“虚拟产品开发” 课程的项目练习中,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建立了一个智能生产工厂的CAD模型(见图)。这个CAD模型是之后Gerhard教授“高级系统工程与数字孪生” 课程的项目练习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开发了一个生产工厂的数字孪生体,用于规划和远程操作/控制在波鸿建立的真实的、物理的生产工厂模型。由此,学生可以了解物理和虚拟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智能工程和工业4.0的基础。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打造智能工程创新实践基地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正逐步打造智能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包含智能制造(建造)实验室、智能制造学习工厂、远程教学与培训、创客空间等。
目前五个智能制造(建造)实验室分别为智能制造工艺实验室、智能成形制造实验室、智能建设机器人实验室、智能液压系统实验室和智能生产系统实验室。
其中智能制造学习工厂获批国际学习工厂协会(IALF)会员单位,是中国第一家单位,并联合同济大学工程实践中心逐步完成智能制造学习工厂的规划与建设。与德国著名工业4.0企业(Phoenix、西门子、KUKA、Bosch、ZEISS、SAP等)洽谈合作。
远程教学与培训教室定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开物馆,所需设备均已采购,现阶段正进行具体方案设计。
此外,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正着手建立一个聚焦德国工业4.0的德文图书馆,服务中心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助力本科生、研究生的德语、专业课学习并增进对德国人文的了解。
惜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中德学部/中德学院专员
2020年12月31日,克里斯蒂安·博德博士卸任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中德学部/中德学院专员一职。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博德先生致力于中德科研合作四十余年,以孜孜不倦的精神促进了中德学术交流与高等教育合作网络发展。
1998年,博德先生以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的身份大力支持为中德学院的建设。2010年,他又牵头促成了中德学部的设立。此后十余载,作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专员,他不断引入新的想法、游说各方建立合作关系、执笔起草无数文件,推动这一灯塔项目不断前进。他是登高望远的前瞻者,也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2019年,他参与了中德学院结构性转型,旨在为教学和科研带来更大范围的影响和更高质量的发展。如果没有他的热忱付出、坚持不懈与外交智慧,中德学院与中德学部无以拥有今天的成绩。
飞机刚降落浦东机场,博德先生就在出租车里继续手头在波恩已经开始的工作,协调各场会议时间、提出各种问题。你可以时常看到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像一位同济老教授一样穿过校园,或是在中德楼隔壁的赤峰路上匆匆吃上一碗牛肉面。他与校领导、企业代表、学院教授、行政人员与学生开展谈话,凭借其开放的心态、创造力(画漫画)与他(莱茵式的)幽默感,经常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并能够不时制造气氛,比如在啤酒节上登台献歌。就这样建立起了一个个合作网络、加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结下了友谊,而这些恰恰是长期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础。
2018年,博德博士作为惟一的外国友人当选 “感动同济”人物,表彰他为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作出的重要贡献:甘于铺路搭桥,推动了两个科研世界的双向流动。在此,我们向博德先生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一路走来他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鼓舞,他将在精神上继续带领我们在中德合作的道路上同舟共济。
中德学院团队
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启动
4月21日,作为同济大学对德合作新平台之一的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继2019年10月成立后,正式启动。联合研发中心将围绕汽车学科中“能源与动力转型、材料与结构转型、信息与智能转型、人机关系转型”这4个核心主题,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影响力的中德汽车前沿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的中心、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高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和高水平国际交流的窗口。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科技处处长、经济处副处长孔瑞超(Richard Cuntz),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秘书长凯·西克斯(Kai Sicks),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卡提亚·科赫 (Katja Koch),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副校长雷星晖以线下或线上方式出席联合研发中心启动会,并分别致辞。
孔瑞超向德中高校为促进两国科教合作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他说,德国十分珍视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同济大学在中国对德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在汽车领域进步显著,其中也凝聚着同济大学的贡献。希望联合研发中心为继续推动德中两国汽车领域的合作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凯·西克斯表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与同济大学已有40多年的合作历史,即使疫情也未影响双方之间的畅通交流。疫情告诉我们,只有全球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应对那些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相信联合研发中心一定能融合德中两国的学术力量,不仅促进两国汽车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为世界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卡提亚·科赫表示,汽车学科是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优势学科,学校非常重视与同济大学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希望未来进一步巩固拓展双方合作,继续做好双学位项目,鼓励两校学生交换交流,并依托这一联合研发中心深化合作。
陈杰表示,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启动,标志着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又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联合研发中心依托汽车学院和中德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多单位协同的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搭建一个跨国界、跨学科、开放多元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助力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
启动会由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副主任吴志红主持。会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主任张立军对中心作了介绍。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教授、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汽车专业德方协调人、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德方副主任托马斯·费托(Thomas Vietor)发言。
启动会上,还举行了联合研发中心2个新教席教授聘任签约仪式。这2个新教席分别为莱茵金属新型动力系统教席、保时捷汽车控制与网联自动驾驶教席。中德两国专家学者将与企业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努力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雷星晖在总结致辞中表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相信设立新的基金教席,将进一步推动中心与德方伙伴高校和知名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助力汽车行业的科研攻坚及推陈出新。
2019年10月,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部的协同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中德学院共同成立了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旨在进一步加强与德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整合中德两国的优势资源与力量,助力汽车学科升级发展,从而拓展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自成立以来,联合研发中心直面中德两国汽车产业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挑战,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对德交流,全面加强中德两国汽车专家的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联合培养、科学研究、实践服务等多方面已取得进展,构建了四大平台:
一是以德国为主,在全欧洲范围内广泛引进优秀的中外青年才俊及高层次人才,推动同济大学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建立了优质的后备人才培养平台;
二是优化整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中德学院的教学资源,与7所德语区高校共建了联合培养项目,搭建了贯通本、硕、博,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高质量合作教学平台;
三是联合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攻关,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升级打造了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技术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会议,构建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
四是牵头与莱茵金属汽车、保时捷等国际知名企业共建基金教席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探索高校科技成果面向市场的有效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孵化了具有高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和实践平台。
当天,作为联合研发中心的重要合作伙伴,莱茵金属汽车、保时捷、AVL李斯特、舍弗勒、英飞凌、采埃孚、麦格纳等多家名企代表出席了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启动会。(文/黄艾娇 图/许文青、周游)
同济大学第十一批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的通知
同济大学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根据续签协议,拟组织学生申请第十一批(2022年派出)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联合研究中心 2020级车辆专业(含动力专业)和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
双学位攻读时间: Maschinenbau/Fahrzeugtechnik:2022年 4月至 2023年 09月;
网上申请时间: 即日起至 2021年 5月 30日截止 。
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中文 &德文),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 ;
2. 德福( 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
3. 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复印件 (中文 &英文) ;
4. 本科成绩单 (中文 &英文) ;
5. 获奖证明(如有) ;
6. 申请书 。
录取条件:
1. 德福( 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 15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面试,等通知);
2. 成绩优秀 ;
3.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
录取流程:
1. 根据发布的招生通知,请申请者务必于 2021年 5月 30日前将电子版申请材料发送至负责老师处,纸质版申请材料提交时间将另行通知;
2. 中德双方教授计划于2021年 5月底至 6月进行面试 ,具体面试安排学院将另行通知;
3. 面试结束后1个月内公布面试结果。
备注:
1.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 提供 5个 DAAD奖学金名额;
3. 可能提供德国大众总部或者保时捷总部实习机会 ,根据德国标准支付工资。
联系人:
中德学院 罗老师 济人楼 322室 031403@tongji.edu.cn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陆博士 中德大楼 708室 weijun.lu@tu-braunschweig.de
中德学院转型及德国合作方管理结构的变动
中德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已有二十年办学历史。目前,学院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转型为起服务与协调作用的平台机构,促进若干中德中心网络在同济大学相应学院发展壮大。目前已建成四个中德中心,未来新的中德中心建设正在筹划中。2019-2020学年冬季学期起,中德学院将其下属四个系新录取的学生与教研人员转至相应学院,成立四个中德中心。除中心相关事务外,中德学院的工作任务还包括“中国能力”课程、德语培训、中德对话活动等。转型旨在增强中德学院与同济各学院机制性联系,以期待在科研、学生培养与教学方面获得更新、更强的动力,尤其是在博士生与科研人员交流领域。
在中德学院转型同时,德方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迄今为止,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对此项目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受到四所合作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的支持。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以往主要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专员”一职来管理此项目;在第一个十年里,由Horst Sund博士、教授担任该职,在第二个十年里,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Christian Bode博士接任。随着中德学院转型及在相关学院内建立中德中心,“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专员”的职责逐渐弱化,对学生专业培养的协调直接在德国专业协调人与同济各学院院长之间进行。
联合会目前由四所德国合作大学组成;若将来成立新的中德中心,且含中德双学位项目,那么联合会成员还会扩大。每所合作大学对口一个新建于2019年10月的中德中心,并对其管理的专业培养负责。各成员对上述内容各司其职,但在原则性的、共同的事务上,应彼此协商以达成共识。合作大学继续由四位专业协调人代表(柏林工业大学Werwatz教授、布伦瑞克工业大学Vietor教授、波鸿鲁尔大学Abramovici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Rigoll教授)。此外,联合会协商一致,将德国合作大学的中国能力课程集中安排,并由柏林工业大学Sigrun Abels博士统一协调负责。
经各德国合作大学协商一致,自2021年1月1日起的两年内,由柏林工业大学担任联合会的轮值主管大学。因此,将在柏林工大中国科技文化中心下设立一办事处,由中国科技文化中心主任Sigrun Abels博士负责。
同济大学各学院下属中德中心 | 学院院长 | 德国合作大学 | 德国专业协调人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卞永明教授 | 波鸿鲁尔大学 | Abramovici教授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张立军教授 |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 Vietor教授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施骞教授 | 柏林工业大学 | Werwatz教授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陈虹教授 | 慕尼黑工业大学 | Rigoll教授 |
中德学院资助企业莱茵金属集团邀请师生参观上海车展
2021年4月21日至28日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莱茵金属集团邀请中德学院和汽车学院11名师生于4月26日参展。前期开发经理彭永先生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莱茵金属公司新型驱动技术的零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并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人力资源总监王伟文女士在技术讲解结束后对学生关于企业实习的问题也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莱茵金属-同济大学-联合实验室成立
今年年初,莱茵金属公司新设“新型驱动系统”基金教席,延续了与同济大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担任教席教授。为进行燃料电池技术的专门研究,该教席还特别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由宋柯博士负责。 基金教席合同签字仪式在同济大学中德汽车研究中心启动仪式上进行。
新教席与实验室的设立,旨在为中德经济界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新型驱动系统领域创新。尤其将建立完整的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其运行时长与效率。除资助之外,莱茵金属公司也希望在技术专长、企业联系、内部产品以及其他资助项目方面为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