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中德学院举行电气系校友代表座谈会

    5月22日下午,中德学院电气系校友代表座谈会在四平路校区中德楼614室和线上平台同步举行举行。中德学院党委书记、中方副院长、学院校友分会会长吴志红教授与近20名海内外校友代表进行座谈。

    微信图片_20210525100506

    微信图片_20210525100519

    吴志红首先对校友代表的返校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转型工作进展和成果。继2019年中德学院与电信、机械、汽车、经管学院分别共建成立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和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后,学院积极推进各相关学科学院在中德人才双向培养、国际师资引智、创新科学研究和院企合作方面的对德合作与交流。本年度,在学校中德合作2.0框架内,校研究生院和外事办指导下,学院正积极推进中德博士生院筹建工作,使人才培养层级再上新台阶。希望校友们能多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共同推动学院更好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525100529

    吴志红向尹慧琳、陈铂、刘星、陆敏、李白涛、刘润元、李俊杰等7位校友颁发了校友班级联络人证书,希望各位班级联络人积极促进校友与校友、校友与学院间的沟通与联络,成为校友间、学院分会和校友间联系的纽带。

    YIN Huilin, Jahrgang 2002, Vizedirektorin des CDZIS der Tongji-Universität
    尹慧琳,02届校友,同济大学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CHEN Bo, Jahrgang 2003, Generaldirektor von HARTING China (Zhuhai)
    陈铂,03届校友,浩亭集团(珠海)大中华区总经理
    LIU Xing, Jahrgang 2006, Generalbevollmächtigte der DB Systemtechnik China
    刘星,06届校友,DB Systemtechnik中国首席代表
    LU Min, Jahrgang 2011, Forschungs- und Entwicklungsingenieur von Trumpf China
    陆敏,11届校友,通快(中国)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
    LI Baitao, Jahrgang 2015, Verbindungsingenieur von Bosch Automotive Products
    李白涛,15届校友,博世汽车部件驻厂工程师

     

     

    刘润元,14届校友,戴姆勒(德国)研发工程师

    李俊杰 ,16届校友,Vaillant Group (德国) 软件工程师

    最后,线下与会校友在Elmar Schrüfer教授的90岁寿礼相册上签名留念。Elmar Schrüfer教授是中德学院重要德方合作伙伴院校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学院电气系第一位专业协调人。中德学院收集汇总了学院教职员工、原电气系教授和近170名电气系双学位硕士毕业生的照片及祝福语,为Schrüfer教授90岁寿辰制作了纪念相册作为贺礼。

    Album Schrüfer 1

    Album Schrüfer 2

    Album Schrüfer 3

    座谈会由中德学院校友分会常务副秘书长杨瑞帆主持。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

     


    中德学院校友返校日活动暨校友职业分享会成功举办

    2021年6月26日上午,中德学院校友返校日暨校友职业分享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大楼二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中德学院党委书记、中方副院长、学院校友分会会长吴志红,学院教师代表,毕业校友,“同二代”,以及各中德中心学生代表共7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同忆昔日情谊,共话职业发展。

    1

    吴志红首先致欢迎辞,感谢各位校友参加此次交流会。中德学院校友是具有国际视野、精通中德双语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多活跃在中德经贸和学术教育交流第一线。他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技术迭代与革新速度愈来愈快,新时代工作有新发展情况、职场文化有新发展趋势,希望校友们能交流分享新形势下如何更好职业发展、完美实现自身价值,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

    杨瑞帆作学院校友分会工作报告。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至今,学院校友分会仍克服各种困难在中德两地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了8场形式多样的校友活动,为大家提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感情联络的平台,增进校友凝聚力。

    3

    随后,吴志红为刘畅、高明宇、管淑贤、赵瑞涵等四位新校友颁发校友联络人聘书,希望他们成为学院分会与2021届校友间联系的纽带,把大家团结在中德学院大家庭的周围;学院永远是各位校友温暖的家和坚强后盾。

    4

    中德学院2021届校友班级联络人是:
    17 级 刘 畅 (电气系,大陆泰密克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18 级 高明宇 (车辆系,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8 级 管淑贤 (电气系,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18 级 赵瑞涵 (机械系,同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在校友职业分享环节,朱奇、龙杰、徐乔、张彪、窦楠等五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业方向的校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关于中德学院的美好记忆以及职场感悟。

    5

    01级电信系校友朱奇(现任寒武纪科技端侧产品线产品经理)表示特别感谢学院的栽培,今天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参加活动。他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双面人生”,即作为AI领军企业寒武纪的产品经理和作为青年交友平台“张江男”微信公众号的发起和运营者。 他指出,现在年青人求职、升职压力都很大,为在职业发展中有所突破,大家在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对团队建设作出更多贡献的同时,还应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明确自己的核心技能和核心竞争力。

    6

    04级法学专业方向校友龙杰(现任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法务顾问)回顾了自己在中德学院求学、与夫人结缘、赴德攻博、回国就业等系列重要人生节点。他分享了三点感悟,第一是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科技创新不断迎来新突破,国内涌现了很多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发展机遇,希望大家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发展机遇;第二是以均胜电子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奋力奔跑,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第三是希望大家加强联系,互学互鉴,保持交流。

    7

    04级车辆系校友徐乔(现任德国马牌轮胎中国区原装配套事业部总经理)表示,中德楼二楼的报告厅承载了满满的回忆,2004年他曾作为学院圣诞舞台剧的主持人站在这里。随后,他向大家介绍了百年德企马牌轮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近年来在中国民营企业大发展浪潮下所面临的冲击和为适应新发展阶段作出的新调整、新布局。为更加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更好适应未来发展,外资企业在不断转型升级,轮胎行业在不断尝试新技术的可能性,譬如静音轮胎、自修复轮胎和与汽车电子的结合。 他表示,为获得更好职业发展,大家首先应明确自身竞争优势;成功或许需要一些机遇,但更需要一个埋头苦干的过程;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

    8
    09级机械系校友张彪 (现任上汽大众入门级车型管理产品经理)认为中德学院为跨专业学习、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不仅在这学习了机械专业知识,甚至还从一起学德语的车辆、电信和经管系同学那了解了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综合技帮助他获得更好职业发展。他强调,在工作中首先要有专注的力量,先一心一意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充分积累经验;其次,因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也在不断变革,要有危机意识、要保持终身学习,拓宽职业发展或转型路径。

    9

    最后与大家分享的是13级经管系校友窦楠(现任博世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供应链部门项目经理)。她说,“中德三年的学习生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从这里学到了反思的重要性。要在工作中有所突破,不能简单地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寻求最佳解决方案。”“Keep learning,keep thinking and reflection”是她送给在座校友和同学们的职场感悟。此外,作为唯一一位女性分享嘉宾,她表示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是每个职场女性的必修课,希望能通过校友分会平台和更多女性校友探讨工作家庭的平衡艺术。

    10

    在后续互动环节中,参加活动的校友和同学们踊跃提问,与五位校友嘉宾积极互动,深入交流关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11

    参加活动的校友们表示,在今天的活动中不仅与老同学相聚畅叙往日情谊,更结识了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校友,交流了职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新动向,受益匪浅。参加活动的各中德中心学生代表表示,非常感谢中德学院校友分会为他们提供了与优秀校友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通过听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的校友分享,使自己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获益匪浅。

    12


    中德学院留学生埃斯玛参加中国-中东欧青年创客国际论坛

    6月8日至10日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中国-中东欧青年创客国际论坛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作为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活动之一,论坛旨在建立中国、中东欧学子及创业青年的友好互联。

    微信图片_20210624152050

    此次论坛主题为“青年创业与绿色发展”,来自中东欧14个国家的100多名青年组织、创业机构、青年企业家、在华留学生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论坛前夕,在华中东欧青年代表参加了2021年中国中东欧青年艺术周开幕式《从东到东》。第二天上午,他们还参观了舟山港码头和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让学生尤为赞叹的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枢纽港。中德学院留学生埃斯玛(波黑国籍,就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作为同济大学中东欧国家留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为期三天的考察交流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624152032

    微信图片_20210624152147

     


    中德学院校友分会举办“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论坛,三位校友分享汽车行业新变局、新挑战、新思路

    1月9日,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论坛在嘉定校区和线上平台同步举行。平安集团执委、智慧企业副总经理张君毅,宝马(德国)项目主管王廷君,维克多科技集团(德国)软件研发工程师李清晨三位校友应邀作主题报告,为参加论坛的校友和师生介绍汽车行业的新变局、新挑战、新思路。

    张君毅以《智能电动车和智能座舱发展趋势》为题,介绍了消费者对于智能电动车和智能座舱的需求,智能电动车和智能座舱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及方向。他认为,座舱智能化将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点,车辆视觉感知“由外向内”发展,车内感知需求日趋强烈,触摸屏不是交互的“终点”,未来最佳方案是多模交互,而多模交互需要整合分散的感知能力,催生出“独立感知层”。同时,智能座舱的产业链将变得愈加复杂,传统汽车行业和异业玩家的协同互补和跨界延伸将成为发展趋势。

    王廷君以《大家一起搭积木——汽车软件到底是个啥》为题,分享了十年来他在宝马集团从仪表到底盘再到车身电气电子验证与集成的工作经验。他介绍了汽车软件与功能的发展历程和开发思想,及汽车软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认为未来软件发展需要不同企业协同配合,需要全球化思维,更需要创新型人才。

    李清晨长期从事符合AUTOSAR(Automotive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汽车开放系统架构)规范的汽车软件研究及开发,对汽车软件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在题为《“软件定义汽车”之AUTOSAR汽车电子软件架构》的报告中,他以“软件定义汽车”开题,分别从定义、分类及开发流程三个角度向大家详细介绍了AUTOSAR的相关内容,并展望了AUTOSAR未来发展前景。

    随后,参加活动的校友和师生踊跃提问,与三位校友积极互动交流。学生纷纷表示,历时近3个小时的论坛汇聚了三位校友在汽车行业发展和变革历程中的经验与感悟,面向未来,自己要努力学习、练就本领,为加快推进中德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转型发展,为推动中德汽车产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文/杨瑞帆  图/萧磊)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教学与科研

    【人才培养】

    莱茵书院(本科生培养)

    莱茵书院,又名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立于2014年。依托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采用中德联合培养模式,引入并建设具有工业4.0及智能制造特色的德式机械专业教育特色,注重学科交叉、技术前沿、德英双语和国际视野,贯通本、硕、博培养体系。莱茵书院打造德式机械专业系列教材,秉持“德国模式、德文教材、德籍教授、德语讲授”的传统,致力于培养学贯中欧的国际行业精英,并为中国一流大学、德国精英大学和智能工程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Foto von Studierenden der Rheinklasse
    莱茵书院剪影
    Unterricht der Rheinklasse
    莱茵书院课堂

    2020年12月22日,举办莱茵书院2020迎新活动,包含院长致辞、德国问候、中心概况、经验分享、德国简介及互动等环节,台下的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全程充满欢声笑语。由于新冠疫情,与莱茵书院合作密切的徳籍教师不能亲临现场参加活动,其中11位提前录制了祝福视频,包括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Thomas Willems,专业协调人、德国工程院院士Michael Abramovici教授,德国工程院院士Jürgen Fleischer教授以及其他来自波鸿鲁尔大学、亚琛工大、德累斯顿工大等德国精英理工大学的资深教授。他们强调了莱茵书院的德国特色、肯定了莱茵书院的高品质教学培养,并热烈欢迎莱茵学子们到德国继续深造。

    Begrüßungsfeier der Rheinklasse 2020
    莱茵书院2020迎新活动

    此外,中德机械工程中心还与波鸿鲁尔大学、菲尼克斯(作为赞助商)联合打造品牌活动——中德智能机械创新大赛。大赛是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战略背景下创立的比赛,旨在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思维,通过人工智能、电气控制、机械设计等知识的融合,进行创新研发和工艺制作等能力。同时促进中德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大赛立足新起点,以中德两国广泛开展的合作交流为基础,将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比赛。

    80+80硕士生培养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与多所德国精英理工大学签订双硕士学位协议,引入Blockvorlesung (集中授课),保证德国教授、德语教学、中德两国学生同堂学习共同完成项目作业。

    博士生培养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现已完成三类中德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其中学术型博士分为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及机械电子工程三个学科方向,专业型博士涉及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五个领域。

    【科研实践】

    目前,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作为组长单位,联合学校科管部、外办、汽车、电信、经管、交通、环境、城规等部门正在准备“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申报。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现有部分中德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如与Fraunhoffer研究所合作的“个性化定制及智慧物流(自主机器人等)的互联工厂模式研究及应用”,中心教师同时也在申请新中德合作项目。

    2020年11月10至12日,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举办中德机构学高峰研讨会“功能集成的智能柔顺机构系统”,来自德国5所高校、中国13所高校和研究所的30余名中德专家学者,及其他海外及国内40余所高校百余名师生共同在线参加了会议。

    Foto vom Symposium
    研讨会合影

    线上德语授课课程“虚拟产品开发”与 “高级系统工程与数字孪生”

    2020年冬季学期,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出行限制,德语授课的模块化课程首次以线上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学生可以坐在一个多媒体报告厅里听课,也可以通过各自的笔记本电脑进行在线沟通。教师身在德国,以线上的方式进行授课。双方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经常会使用在线投票功能,以便实时了解学生在语言上或内容上是否理解。如此一来,德国教师能够不断地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并及时调整他们的语速。讲座中,学生通过聊天框提出内容和语言问题,由现场的助教进行同步解答。总的来说,这些新的在线功能的使用是非常有价值的,并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Abramovici教授的“虚拟产品开发”课程和Gerhard教授(均为波鸿鲁尔大学教授)的 “高级系统工程与数字孪生” 课程开发了一个创新方案。这两项课程结合了理论部分和项目实践,并在内容上相互关联。

    在“虚拟产品开发” 课程的项目练习中,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建立了一个智能生产工厂的CAD模型(见图)。这个CAD模型是之后Gerhard教授“高级系统工程与数字孪生” 课程的项目练习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开发了一个生产工厂的数字孪生体,用于规划和远程操作/控制在波鸿建立的真实的、物理的生产工厂模型。由此,学生可以了解物理和虚拟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是智能工程和工业4.0的基础。

    CDZM 2

    “虚拟产品开发”课程的参与者 Abramovici教授,2020年10月
    “虚拟产品开发”课程的参与者
    Abramovici教授,2020年10月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打造智能工程创新实践基地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正逐步打造智能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包含智能制造(建造)实验室、智能制造学习工厂、远程教学与培训、创客空间等。

    目前五个智能制造(建造)实验室分别为智能制造工艺实验室、智能成形制造实验室、智能建设机器人实验室、智能液压系统实验室和智能生产系统实验室。

    智能制造(建造)实验室概况
    智能制造(建造)实验室概况

    其中智能制造学习工厂获批国际学习工厂协会(IALF)会员单位,是中国第一家单位,并联合同济大学工程实践中心逐步完成智能制造学习工厂的规划与建设。与德国著名工业4.0企业(Phoenix、西门子、KUKA、Bosch、ZEISS、SAP等)洽谈合作。

    远程教学与培训教室定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开物馆,所需设备均已采购,现阶段正进行具体方案设计。

    此外,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正着手建立一个聚焦德国工业4.0的德文图书馆,服务中心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助力本科生、研究生的德语、专业课学习并增进对德国人文的了解。


    惜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中德学部/中德学院专员

    2020年12月31日,克里斯蒂安·博德博士卸任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中德学部/中德学院专员一职。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博德先生致力于中德科研合作四十余年,以孜孜不倦的精神促进了中德学术交流与高等教育合作网络发展。

    Bode_schroeder_pp

    1998年,博德先生以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的身份大力支持为中德学院的建设。2010年,他又牵头促成了中德学部的设立。此后十余载,作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专员,他不断引入新的想法、游说各方建立合作关系、执笔起草无数文件,推动这一灯塔项目不断前进。他是登高望远的前瞻者,也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2019年,他参与了中德学院结构性转型,旨在为教学和科研带来更大范围的影响和更高质量的发展。如果没有他的热忱付出、坚持不懈与外交智慧,中德学院与中德学部无以拥有今天的成绩。

    Bode Moving Tongji

    飞机刚降落浦东机场,博德先生就在出租车里继续手头在波恩已经开始的工作,协调各场会议时间、提出各种问题。你可以时常看到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像一位同济老教授一样穿过校园,或是在中德楼隔壁的赤峰路上匆匆吃上一碗牛肉面。他与校领导、企业代表、学院教授、行政人员与学生开展谈话,凭借其开放的心态、创造力(画漫画)与他(莱茵式的)幽默感,经常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并能够不时制造气氛,比如在啤酒节上登台献歌。就这样建立起了一个个合作网络、加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结下了友谊,而这些恰恰是长期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础。

    Bode_1DX_6551

    2018年,博德博士作为惟一的外国友人当选 “感动同济”人物,表彰他为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作出的重要贡献:甘于铺路搭桥,推动了两个科研世界的双向流动。在此,我们向博德先生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一路走来他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和鼓舞,他将在精神上继续带领我们在中德合作的道路上同舟共济。

    中德学院团队


    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启动

    4月21日,作为同济大学对德合作新平台之一的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继2019年10月成立后,正式启动。联合研发中心将围绕汽车学科中“能源与动力转型、材料与结构转型、信息与智能转型、人机关系转型”这4个核心主题,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影响力的中德汽车前沿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的中心、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高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和高水平国际交流的窗口。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科技处处长、经济处副处长孔瑞超(Richard Cuntz),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秘书长凯·西克斯(Kai Sicks),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卡提亚·科赫 (Katja  Koch),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副校长雷星晖以线下或线上方式出席联合研发中心启动会,并分别致辞。

    孔瑞超向德中高校为促进两国科教合作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他说,德国十分珍视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同济大学在中国对德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在汽车领域进步显著,其中也凝聚着同济大学的贡献。希望联合研发中心为继续推动德中两国汽车领域的合作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凯·西克斯表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与同济大学已有40多年的合作历史,即使疫情也未影响双方之间的畅通交流。疫情告诉我们,只有全球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应对那些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相信联合研发中心一定能融合德中两国的学术力量,不仅促进两国汽车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为世界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卡提亚·科赫表示,汽车学科是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优势学科,学校非常重视与同济大学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希望未来进一步巩固拓展双方合作,继续做好双学位项目,鼓励两校学生交换交流,并依托这一联合研发中心深化合作。

    陈杰表示,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启动,标志着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又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联合研发中心依托汽车学院和中德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多单位协同的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搭建一个跨国界、跨学科、开放多元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助力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

    启动会由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副主任吴志红主持。会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主任张立军对中心作了介绍。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教授、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汽车专业德方协调人、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德方副主任托马斯·费托(Thomas Vietor)发言。

    启动会上,还举行了联合研发中心2个新教席教授聘任签约仪式。这2个新教席分别为莱茵金属新型动力系统教席、保时捷汽车控制与网联自动驾驶教席。中德两国专家学者将与企业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努力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雷星晖在总结致辞中表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相信设立新的基金教席,将进一步推动中心与德方伙伴高校和知名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助力汽车行业的科研攻坚及推陈出新。

    2019年10月,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部的协同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中德学院共同成立了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旨在进一步加强与德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整合中德两国的优势资源与力量,助力汽车学科升级发展,从而拓展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自成立以来,联合研发中心直面中德两国汽车产业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挑战,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对德交流,全面加强中德两国汽车专家的合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联合培养、科学研究、实践服务等多方面已取得进展,构建了四大平台:

    一是以德国为主,在全欧洲范围内广泛引进优秀的中外青年才俊及高层次人才,推动同济大学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建立了优质的后备人才培养平台;

    二是优化整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中德学院的教学资源,与7所德语区高校共建了联合培养项目,搭建了贯通本、硕、博,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高质量合作教学平台;

    三是联合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攻关,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升级打造了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技术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会议,构建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

    四是牵头与莱茵金属汽车、保时捷等国际知名企业共建基金教席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探索高校科技成果面向市场的有效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孵化了具有高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和实践平台。

    当天,作为联合研发中心的重要合作伙伴,莱茵金属汽车、保时捷、AVL李斯特、舍弗勒、英飞凌、采埃孚、麦格纳等多家名企代表出席了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启动会。(文/黄艾娇   图/许文青、周游)


    同济大学第十一批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的通知

    同济大学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根据续签协议,拟组织学生申请第十一批(2022年派出)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联合研究中心 2020级车辆专业(含动力专业)和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
    双学位攻读时间: Maschinenbau/Fahrzeugtechnik:2022年 4月至 2023年 09月;
    网上申请时间:     即日起至 2021年 5月 30日截止 。

    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中文 &德文),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 ;
    2. 德福( 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
    3. 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复印件 (中文 &英文) ;
    4. 本科成绩单 (中文 &英文) ;
    5. 获奖证明(如有) ;
    6. 申请书 。

    录取条件:
    1. 德福( 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 15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面试,等通知);
    2. 成绩优秀 ;
    3.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

    录取流程:
    1. 根据发布的招生通知,请申请者务必于 2021年 5月 30日前将电子版申请材料发送至负责老师处,纸质版申请材料提交时间将另行通知;
    2. 中德双方教授计划于2021年 5月底至 6月进行面试 ,具体面试安排学院将另行通知;
    3. 面试结束后1个月内公布面试结果。

    备注:
    1.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 提供 5个 DAAD奖学金名额;
    3. 可能提供德国大众总部或者保时捷总部实习机会 ,根据德国标准支付工资。
    联系人:

    中德学院                 罗老师 济人楼 322室    031403@tongji.edu.cn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陆博士 中德大楼 708室   weijun.lu@tu-braunschweig.de

    附件:2021年TUBS双学位-申请书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4/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