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同济大学第十一批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的通知

    同济大学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根据续签协议,拟组织学生申请第十一批(2022年派出)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联合研究中心 2020级车辆专业(含动力专业)和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
    双学位攻读时间: Maschinenbau/Fahrzeugtechnik:2022年 4月至 2023年 09月;
    网上申请时间:     即日起至 2021年 5月 30日截止 。

    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中文 &德文),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 ;
    2. 德福( 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
    3. 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复印件 (中文 &英文) ;
    4. 本科成绩单 (中文 &英文) ;
    5. 获奖证明(如有) ;
    6. 申请书 。

    录取条件:
    1. 德福( 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 15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面试,等通知);
    2. 成绩优秀 ;
    3.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

    录取流程:
    1. 根据发布的招生通知,请申请者务必于 2021年 5月 30日前将电子版申请材料发送至负责老师处,纸质版申请材料提交时间将另行通知;
    2. 中德双方教授计划于2021年 5月底至 6月进行面试 ,具体面试安排学院将另行通知;
    3. 面试结束后1个月内公布面试结果。

    备注:
    1.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 提供 5个 DAAD奖学金名额;
    3. 可能提供德国大众总部或者保时捷总部实习机会 ,根据德国标准支付工资。
    联系人:

    中德学院                 罗老师 济人楼 322室    031403@tongji.edu.cn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陆博士 中德大楼 708室   weijun.lu@tu-braunschweig.de

    附件:2021年TUBS双学位-申请书


    中德学院转型及德国合作方管理结构的变动

    中德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已有二十年办学历史。目前,学院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转型为起服务与协调作用的平台机构,促进若干中德中心网络在同济大学相应学院发展壮大。目前已建成四个中德中心,未来新的中德中心建设正在筹划中。2019-2020学年冬季学期起,中德学院将其下属四个系新录取的学生与教研人员转至相应学院,成立四个中德中心。除中心相关事务外,中德学院的工作任务还包括“中国能力”课程、德语培训、中德对话活动等。转型旨在增强中德学院与同济各学院机制性联系,以期待在科研、学生培养与教学方面获得更新、更强的动力,尤其是在博士生与科研人员交流领域。

    在中德学院转型同时,德方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迄今为止,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对此项目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受到四所合作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的支持。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以往主要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专员”一职来管理此项目;在第一个十年里,由Horst Sund博士、教授担任该职,在第二个十年里,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Christian Bode博士接任。随着中德学院转型及在相关学院内建立中德中心,“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专员”的职责逐渐弱化,对学生专业培养的协调直接在德国专业协调人与同济各学院院长之间进行。

    Sigrun_final联合会目前由四所德国合作大学组成;若将来成立新的中德中心,且含中德双学位项目,那么联合会成员还会扩大。每所合作大学对口一个新建于2019年10月的中德中心,并对其管理的专业培养负责。各成员对上述内容各司其职,但在原则性的、共同的事务上,应彼此协商以达成共识。合作大学继续由四位专业协调人代表(柏林工业大学Werwatz教授、布伦瑞克工业大学Vietor教授、波鸿鲁尔大学Abramovici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Rigoll教授)。此外,联合会协商一致,将德国合作大学的中国能力课程集中安排,并由柏林工业大学Sigrun Abels博士统一协调负责。

    经各德国合作大学协商一致,自2021年1月1日起的两年内,由柏林工业大学担任联合会的轮值主管大学。因此,将在柏林工大中国科技文化中心下设立一办事处,由中国科技文化中心主任Sigrun Abels博士负责。

    同济大学各学院下属中德中心学院院长德国合作大学德国专业协调人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卞永明教授波鸿鲁尔大学Abramovici教授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张立军教授布伦瑞克工业大学Vietor教授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施骞教授柏林工业大学Werwatz教授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陈虹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Rigoll教授

    中德学院资助企业莱茵金属集团邀请师生参观上海车展

    2021年4月21日至28日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莱茵金属集团邀请中德学院和汽车学院11名师生于4月26日参展。前期开发经理彭永先生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莱茵金属公司新型驱动技术的零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并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人力资源总监王伟文女士在技术讲解结束后对学生关于企业实习的问题也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微信图片_20210430155743
    微信图片_20210430155755

    莱茵金属-同济大学-联合实验室成立

    今年年初,莱茵金属公司新设“新型驱动系统”基金教席,延续了与同济大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担任教席教授。为进行燃料电池技术的专门研究,该教席还特别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由宋柯博士负责。 基金教席合同签字仪式在同济大学中德汽车研究中心启动仪式上进行。

    新教席与实验室的设立,旨在为中德经济界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新型驱动系统领域创新。尤其将建立完整的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其运行时长与效率。除资助之外,莱茵金属公司也希望在技术专长、企业联系、内部产品以及其他资助项目方面为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Tongji-Rheimetall-Lab-20210416 (3) Tongji-Rheimetall-Lab-20210416 (4)


    Pascal Wolff从同济大学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博士联合培养项目顺利毕业

    Wolff smallPascal Wolff是同济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的第二名毕业生,于2021年3月22日完成了线上答辩,论文题为“直接转运平台的资源规划”。直接转运指的是不再储存货物,而是直接处理货物并将其发送给客户。因此,可以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免去仓储流程和仓储成本。Pascal Wolff从博世全球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的物流实践中,对这一热门话题进行了研究。直接转运成功的前提,在于强大的货运规划模型和算法。Wolff在其论文中提出直接转运的三个重要子问题,并研究了具体模型和算法。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担任助理教授,该学院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全球供应链和物流卓越网络的一部分,这也是对其科研能力的认可。

    53502182310127457


    经管专业中国双学位硕士生线上答疑活动

    © Beese, CCST
    © Beese, CCST

    2021年4月23日,中德学院相关教师与柏林工业大学的中德学院团队面向中国双学位硕士生举办了线上答疑活动,讨论关于柏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双学位硕士攻读的问题。2020年4月起,李沙沙和她的同学们就读于柏林工业大学。其中一部分选择在国内参与线上教学,另一部分则赴柏林学习生活。

    黄官伟教授,Axel Werwatz教授与项目负责人Sigrun Abels博士一起回答了经济工程专业学习的相关问题,包括硕士论文撰写、课程学分以及实习。学生们将在今年年底提交硕士论文。论文设计的课题十分广泛,包括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

    此外,项目相关老师杨瑞帆,Jing Pape-Wang和Kim Beese也将为学生提供行政上的支持。

    祝愿学生在最后关头一切顺利,成功取得双硕士学位!


    中德学院斯蒂尔基金教席李莉教授团队获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奖

    4月9日至10日,2020年度中国自动化学会(CAA)颁奖盛典在苏州举行,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师荣获多个学会重要奖项。其中,获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奖1项、青年科学家奖1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1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兼职教授领衔完成)。

    由李莉、陈启军、何斌三位教授牵头的“自主智能系统”学术团队获CAA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奖。该奖项旨在奖励在自动化与人工智能领域得到公认的优秀研究团队,激励相关领域的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或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成就和重要贡献,推动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社会进步。同济大学“自主智能系统”创新团队成立于2011年,在吴启迪教授、陈杰院士等专家的指导下,汇聚了一批领域内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智能感知、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无人工厂等方向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

    李莉1
    张皓教授获第六届CAA青年科学家奖。张皓教授对网络化多智能体系统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并在无人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取得突破,提出了不完全信息和通讯受限网络化机理模型及网络环境无人车数据估计与融合方法,建立了无人车云控制方法。

    自动化2陈虹教授及其指导的博士生郭露露分别获CA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郭露露的博士论文题目为《面向智能节能的汽车实时优化控制及实车验证》。论文针对汽车智能节能的道路信息高效利用、能量实时优化和控制器车载级实现等挑战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汽车动力学特性的长时域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快速求解方法,实现了智能节能系统180MHz车载级在线求解,6000公里道路测试节能7%至10%。

    自动化3

    孟敏研究员获CAA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孟敏于山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多次到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17至2020年在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布尔网络、分布式博弈与优化、分布式安全控制与估计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

    自动化4

    我校兼职教授孙长银及全职副研究员董璐分别作为第一和第四完成人获CAA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济大学为项目第三完成单位。该项目面向国家发展需求,特别是重大抗疫需求,围绕移动服务机器人复杂环境感知、自主规划定位、智能导航控制三个关键技术问题,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了移动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

    此外,陈虹还受邀参加了圆桌论坛,就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智能汽车等热点问题作了发言。

    自动化5
    近年来,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发展势头良好。学科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及多个省部级学会理事长单位,服务国际国内学术生态。校长陈杰院士当选教育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科技委专家组召集人,牵头建设人工智能智库。洪奕光、陈虹先后担任IEEE CSS(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控制系统委员会)执委。陈杰、洪奕光分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和系统科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学科新当选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 Fellow(会士)1人,现有IEEE Fellow2人,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3人。学科入选何梁何利奖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首席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6人、中国科协托举工程3人。学科2020年承办中国自动化大会,汇聚线上线下学者超过两万人,共同探讨“自主智能,创享未来”。学科牵头建设上海市“智能科学与技术”IV高峰学科,作为骨干力量建设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牵头获批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建设若干大科学设施和若干研发平台,突破智能传感、无人终端、网络协控与系统等核心技术,力争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领域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着力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领域的产业变革,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李莉 图/衣鹏)

    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2/77155.htm


    中德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实现 100%

    图片1中德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在学院校友年会上介绍,2020年共有94名中国学生、17名德国学生从中德学院毕业。吴志红介绍,学院今年新增94名中国毕业生和17名德国毕业生。虽受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学院2020届毕业生因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精通专业技能,都找到了合意的工作!学院就业率达百分之百。中德学院校友大多活跃在中德经贸、学术交流第一线,为中德学院和同济大学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中德学院党委副书记杜斐表示,校友们取得的卓越成就令学院感到欣慰和自豪,校友们的创新成果和开拓精神将为在校生们发挥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很多优秀校友都得益于学院的基金教席制,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在校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和科研课题。她希望,成功校友今后也能在学院设立相应基金,回馈学院、服务社会。

    Absolventen 2020


    转发:德国洪堡基金会总理奖学金申请通告

    header-buka

    The German Chancellor Fellowship for tomorrow’s leaders- Application deadline: 15 October 2021

    NEW: now also open to applicants from South Africa; more flexible timing; new event concept

    Application deadline: 15 October 2021
    Recommended period of sponsorship: 1 October 2022 – 30 September 2023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grants up to 60 German Chancellor Fellowships every year to prospective leaders from Brazil, China, India, Russia, South Africa and the USA – irrespective of their field of work. Together with a German host and mentor of their choice, fellows conduct a socially-relevant project they have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Fellowship benefits

    • A monthly fellowship of €2,150, €2,450 or €2,750, depending on your qualifications
    • Flexible timing: 12-month fellowship between 1 August 2022 – 31 March 2024
    • Individual mentoring during your stay in Germany
    • Addition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items such as family members accompanying you, travel expenses or a German language course
    • A study tour of Germany, an opportunity to meet the German chancellor at the end of your stay and a number of networking events
    • Joint programme events and the chance to actively cooperate in peer groups and organise smaller-scale networking formats
    • Extensive alumni sponsorship, particularly to help you sustain contact with collaborative partners in Germany during your entire professional career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 The applicant must be a national of Brazil, China, India, Russia, South Africa or the United States.
    • Bachelor’s or equivalent academic degree completed less than twelve years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fellowship
    • A mentoring agreement from the host in Germany
    • A project plan which candidates must draw up independently and coordinate with their host.
    • Initial proven leadership experience

    Application

    Further information, a list of all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a link to the online application form are available at www.humboldt-foundation.de/youngleaders.

    Advice and contact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German Chancellor Fellowship Programme or would like individual guidance, please contact us at info@avh.de.
    You can find examples of projects conducted at https://www.humboldt-foundation.de/en/apply/sponsorship-programmes/german-chancellor-fellowship/fellows-in-portrait.

    The Chancellor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s the patron of this fellowship programme.

    Link: German Chancellor Fellowship – 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 (humboldt-foundation.de)


    德国驻沪总领馆科教领事访问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3月18日,德国驻沪总领馆科教领事孔瑞超(Richard Cuntz)、领馆科技处代表曾红萍、易堂铭(Thomas Elz)访问我校中德学院,旨在了解学院“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平台化转型成果和下一阶段工作设想。副校长雷星晖在中德大楼接待孔瑞超领事一行。中德学院负责人和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代表陪同出席。

    20210318-Cuntz领事来访1

    20210318-Cuntz领事来访2雷星晖对孔瑞超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向来宾介绍了中德学院2020年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线上线下相结合顺利开展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情况,以及继续平稳扎实推进平台化转型取得的系列成绩。他表示,在中德两国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德学院将继续肩负推动同济大学高水平中德合作交流的重要使命,加强校内更多优势学科与德国精英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高质量合作,进一步提升同济大学“中德合作品牌”的内涵和品质,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十四五”期间,中德学院将着力促进中德两国在建筑城规、环境、交通、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教育交流和科研创新合作,积极拓展校内更多专业学院成为中德合作“大外围”新成员和新动力。

    孔瑞超表示,同济大学和中德学院是德国通往中国的桥梁,并对同济大学全面深入开展高质量、高层次对德交流合作取得的成果和未来规划表示赞赏。他表示,将继续支持我校国际化教育交流和中德学院“大核心、大外围、高层次”平台化建设相关工作。

    20210318-Cuntz领事来访3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5/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