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海之变”: 中德对话系列之“人类世时代的科学与艺术”

    人类世是人类干预生物、地质和大气过程并结束稳定气候条件的第一个地球时代。其后果无处不在,从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到极地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再到自然灾害、物种灭绝、大流行病、逃亡和移徙。为了使这一复杂问题获得关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携手洪堡大学的“人类世剧院”、中德学部和中德校园,于十月至十二月期间发起了在线对话系列“海之变:人类世时代的科学与艺术”,邀请来自中、德两国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能够进行跨学科的对话。本次对话讨论的中心是水。因为水作为不可或缺又变化多端的生命之源,一直以来启发着艺术和思想。

    0-4 small第一次线上对话于10月10日举行,主题为“人类与海洋”。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德学部主任吴志强院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Dorothea Rüland博士、洪堡大学校长Sabine Kunst教授为活动致欢迎辞。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ems介绍了这一由他策划的活动理念,并与“人类世剧院”艺术总监Frank Raddatz博士共同介绍了本次。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所长,莱布尼茨奖得主Antje Boetius教授在题为“海洋对生命的作用”的演讲中,讲述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物种灭绝以及随后对人类的巨大影响。报告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录制,由竖琴家Armandine Carbucci伴奏,演奏曲目为阿尔伯特·扎贝尔(Albert Zabel)的作品《喷泉边》《轮上痛苦的玛格丽特》(Am Springbrunnen, Marguerite douloureuse au rouet),库特·怀尔(Kurt Weil)的《恶之教典》之麦基之歌(Moritat von Mackie Messer)和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Arabesque 1)。另外,格里姆奖得主演员Bibiana Beglau朗诵了诗歌,荷尔德林的《许佩里翁》和《自然》(Hyperion, Natur)、黑贝尔的《海上荧光》(Meeresleuchten)、布莱希特(Brecht)的《船》(Das Schiff)以及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人与海》(Mensch und Meer)。在上海戏剧学院学生的音乐芭蕾表演结束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陆志波教授在“人类对脆弱海洋的影响”讲座中谈到了全球海洋污染的问题,并展示了潜水机器人在8000米深的塑料垃圾中拍摄的海洋生物的镜头。讲座结束后,Boetius教授和陆教授进行了讨论,并为观众提问进行了解答。

    第二次线上对话于11月14日举行,从“知识之水”走进“文学航海”的世界。同济大学哲学系余明锋教授在“水作为中国思想的典型”演讲中,阐述了河流和流水在道教中的意义。德国洪堡大学的文化和文学学者Joseph Vogl教授在与戏剧专家Frank Raddatz的对话中,通过大量的文学实例说明了“航海对欧洲文化的意义”,从荷马的《奥德赛》到梅尔维尔的《白鲸》,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到卡夫卡的《波塞冬》。东方的道家向内出发,观察世界的进程,顺应事物,追求和谐,而西方航海家(在文学中)追求体验外部世界,突破自己内心的界限。伴随着鼓舞人心的讲座,以色列编舞家和舞蹈家Ziv Frenkel以庄子的道家故事《井底之蛙》为主题进行了表演。舞蹈由古琴和柏林学生王新元的歌声伴奏。同时,水下摄影师蔡松达拍摄的部分超现实深海生物的电影片段在背景中播放。此外,柏林剧团的女演员Claudia Burckhardt用德语讲述了道家故事。

    老子观井第三次对话活动于12月12日举行,从社会生态的角度讨论了水的元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的李风亭教授介绍了“德中非三方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合作潜力”。由于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非洲相似,是水污染和稀缺的饮用水资源。因此,自2010年以来,中国就将生态列为重点,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德国在绿色经济方面的经验对中国的环境战略很有帮助,也可以应用于非洲。柏林洪堡大学“人类-环境系统转型综合研究所”所长、环境科学家和人类学家Jörg Niewöhner教授介绍了“水文社会领土”的原则,并探讨了水对不同社会行为者的意义。他是在几种水的本体论的基础上进行解释的,这些本体论并没有从技术资本主义的方面去看,而是包括了地方或精神的观点。他举例说,水对加拿大原住民来说是神圣的“命脉”, 需要从西方的角度来理解,并在联合项目中加以考虑。讨论结束后,中国著名先锋导演苏小刚展示了他的实验剧场电影《美狄亚》,该片以内蒙古火山地貌为背景,专为本次对话活动制作。讨论结束后,苏小刚播放了他的实验剧场电影《美狄亚》,该片以内蒙古火山般的地貌为背景,是专为本次对话活动制作的。

    通过多媒体和跨学科的对话,试图以科学和艺术的方法来尝试应对人类世所带来的挑战,从一中一德两个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话题,观众通过线上虚拟空间的形式参与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创新的科研交流形式。活动系列未完待续……


    《海之变:人类世时代的科学与艺术》


    第一场:《人类与海洋》 2020年10月10日


    第二场:《知识之水》 2020年11月14日


    第三场:《水——生命的资源》 2020年12月12日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第九批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的通知

    同济大学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于2012年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根据续签协议,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拟于2021年秋季或2022春季派出第九批学生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双学位攻读时间:

    Maschinenbau: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 或 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
    Fahrzeug- und Motorentechnik: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 或 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

    申请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3月30日截止

    申请材料:

    1.个人简历(中文&德文)
    2.德福(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3.本科成绩单(疫情期间可以提供电子版)
    4.导师推荐信(英文或德文,疫情期间可以采用电子签名等方式)
    5.获奖证明(如有)

    录取条件:

    1.德福(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16分(单项不低于4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APS面试,等通知)。
    2.成绩优秀
    3.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录取流程:

    1.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申请者务必于2021年3月30日前将申请材料发送至喻菲老师邮箱yu_fei@tongji.edu.cn
    2.APS面试时间、方式待定。

    备注:

    1.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德方教授面试,一方面是确定学生录取资格,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APS团组号。
    联系人: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外事办公室 喻菲 69589485,yu_fei@tongji.edu.cn


    通往中国的桥梁 ——同济大学作为德国高校对华合作的重要支柱之一,展现了合作的广泛性

    Tongji Shanghai

    这是一份非常特别的礼物:波鸿鲁尔大学的植物园中央,在白墙围绕下,您可以体验到独特的中国文化。在这里坐落着一座由同济大学于1990年捐赠的中国园林——潜园。“对立事物集中于此,又存在互动,比如石头与水,这种哲学令人着迷。”波鸿鲁尔大学国际办公室主任Monika Sprung女士介绍,“大部分材料都是在中国制造的,然后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在德国组装成这道美丽的风景。”

    当时正值波鸿鲁尔大学成立25周年,其与同济大学成功合作已逾10个年头。同济大学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70年代末,在曾获德国博士学位的同济校长倡议下,同济大学开始追根溯源,重新寻求与德国的合作。1980年夏,波鸿鲁尔大学作为第一所德国合作大学与同济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Sprung女士回忆:“当时我们大学自己还比较年轻,但我们被视作一所成功的新大学,因此这也正好契合了同济的新计划。”目前两校的主要合作领域为机械与经济管理的双学位硕士项目,两国学生交流多达30人。

    与此同时,同济还与其他大学建立了一系列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同济大学已与39所德国高校在一系列不同的项目中进行了合作,其中一些项目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包括在中德联合项目框架下设立的短期和长期讲师、德语师资与语言助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亚洲处处长Susanne Otte女士说:“在学生培养与科研领域,同济大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德国高校对华合作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本人也是留德校友,他强调:“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合作对于同济大学的对德交流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由同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于1998年共同创办的中德学院(CDHK)属于上述合作之一。在德国工业界支持下,学院设立机械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车辆工程系与经济管理系。硕士课程使中国学生能够熟悉德语和德国文化,并在德国完成双学位的学习和工业实习。“中德学院的一大特色就是受到工业界的大力支持,目前有15个基金教席参与其中,包括拜耳和保时捷等著名企业。”Susanne Otte女士补充道。

    2004年,中德工程学院(CDHAW)作为另一个主要机构加入。2011年又成立中德学部(CDH),作为同济所有对德活动的公共平台。自2019年秋季起,中德学院在双方合作伙伴的推动下进行了转型。

    目前,中德学院的四个系转变为与相关学院共同成立的四个中德中心。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ems先生提到,“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济大学在学科方面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中德学部各分支机构与同济相关学院之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竞争态势。转型这一步就是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此外,我们还计划增加中德中心来扩大合作。到目前为止,中德学院作为灯塔项目一直走在前列。而现在,我们在整体意义上发挥着协调作用。”

    吴志强 small“在柏林留学期间,德国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我也学会了德语。这对我在工作中与德国高校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开展合作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希望中德两国年轻一代也能够学习并掌握德国能力和中国能力,从而成功开展中德合作。”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德学部主任吴志强院士

    尽管中德学部及下属机构的知名度很高,但其他由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资助的双边合作项目也在与同济的合作中发挥了作用。比如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战略伙伴关系和专题网络”项目,该项目曾持续到2020年,资助德国高校与国外大学建立结构化合作关系。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与同济的合作属于此列。“我们与同济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国际事务处主任Regina Sonntag-Krupp女士告诉笔者,“我们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已经有了第一位奖学金生。”2014年,在同济成立的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联络处也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支持。

    Sonntag-Krupp女士还提到,与同济大学的官方合作伙伴关系从1980年起就已经存在。如今合作内容非常广泛,重点领域包括城市发展、物流、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截至目前,共有312名同济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达姆施塔特进行了交流,而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共派出280名学生到同济学习。Sonntag-Krupp女士对深入的研究合作关系感到特别自豪:“这些项目都是双方多年来真正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

    帕德博恩大学的亚洲商业与经济学研究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除了学术交流之外,跨文化交流是多么重要。该项目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国际研究和培训伙伴关系”框架内受到资助,为期三学期,合作对象包含六所亚洲大学,同济大学也是其中之一。德国学生在完成语言与文化强化培训后,可选择在其中一所合作大学进行一个小型研究项目。“跨文化交流是项目核心。”帕德博恩大学与中国和韩国的合作项目官员Peter F. E. Sloane教授强调,“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目标,要做的不仅仅是派遣学生在两国来回。”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对该项目资助已达15年。

    与同济大学合作的项目长期性与广泛性,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德国合作大学能够较好地应对新冠疫情所带来的挑战奠定了基础。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项目部主任Klaus Birk博士认为:“总的来说,现有的跨国合作表现出了灵活性。”原本的模块课程可以迅速转换为在线授课课程,而行政层面的沟通也以线上会议形式进行。这样一来,现有的合作得以稳步运行乃至持续拓展。吴志强教授也看到了数字化合作所带来的新机遇。例如,2020年德国周活动作为线上活动进行,为深入了解德国的科研、文化和经济提供了可能性。

    但对Klaus Birk博士来说,毫无疑问的是,线上交流不应该也不可能替代真正的面对面交流。尤其对一些德国大学来说,与同济的接触早已超出了纯学术的范畴。波鸿鲁尔大学国际办公室主任Monika Sprung 女士提到,“我们的学生会组织过厨师之间的交流。在我们这已经举办过数次中国周活动,我们的厨师也多次到访上海,我相信咖喱香肠对于同济人来说并不陌生。”


    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2020年“智能制造”论坛活动圆满成功

    为进一步加强校友间、校友和在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联系,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以“ 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为主题,举行了2020年院友年会暨创新论坛。继校友年会和校友发展论坛之后,“智能制造”论坛于11月28号晚在济人楼和线上平台如约同时举行。校友分会理事及海内外校友以及在校学生,聚焦“智能制造”产业技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对行业、科研前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_XL98835(1)

    此次分论坛邀请到了浙江联通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的杨磊,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专利代理师、部门负责人杨国治,沈机(上海)智能系统研发设计有限公司i5 OS总监、资深工程师万德科,杭州新佑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国良四位校友做了主题分享报告。

    《智能制造的思考》【06级校友杨磊】
    《智能制造的思考》【06级校友杨磊】

    杨磊校友以自身丰富的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作、科研经历,给我们分享了他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和思考。“智能制造不是高大上,而是合适的资源配置问题”,智能制造是“基于数据驱动的物理系统与数字空间全面互联与深度协同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智能分析与决策优化”。他指出随着5G技术等工业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将融入工业的管理之中,并推动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以及全价值链的重构,进而推动工业3.0向工业4.0的转变。

    《中国专利制度和专利代理》【06级校友杨国治】
    《中国专利制度和专利代理》【06级校友杨国治】

    杨国治校友从事专利代理工作15年,他以资深专利代理人的身份为我们介绍了中国专利制度与专利代理的相关知识。专利的独占性、时间性和地域性,意味着在充满创新和竞争的智能制造领域,专利申请工作尤其重要。杨国治校友以其丰富的专利代理经验,给我们分享了专利申请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并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专利代理师的工作职责和使命,同时也告诉在场的同学们,专利代理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期待大家加入专利代理师的队伍。

    《i5OS & iSESOL 智能机床全生命数字解决方案》【07级校友万德科】
    《i5OS & iSESOL 智能机床全生命数字解决方案》【07级校友万德科】

    万德科校友的分享由同事邓肖代分享,分享主题是“i5OS&iSESOL智能机床,全生命数字解决方案”,从背景、技术解决方案和应用层面三个角度分享了沈机(上海)智能系统研究院对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和技术实践。在介绍诸如i5OS APP 组合、iSESOL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比较成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介绍了目前整个装备制造产业的痛点和难点。

    《智能制造--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07级校友朱国良】
    《智能制造–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07级校友朱国良】

    朱国良校友分享的主题是“智能制造–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他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以企业物料管理的智能化技术现状,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给我们分享了自己对智能制造技术在物料管理中应用的思考与认识。他以丰富的行业应用案例分析,给我们分享了智能物料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现状,其中涌现了很多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发明。在智能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洪流中,要明确自身现状,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方案和应用路径,才能真正获得智能制造带来的效益。

    在后续的圆桌论坛互动环节中,校友和同学们踊跃提问,就校友的分享主题报告与四位校友嘉宾积极互动,深入交流。在校同学们表示校友的分享报告有非常好的启示和参考价值,能够帮助自己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自己在学习、科研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感谢学院校友分会提供了与校友沟通交流的平台。

    文字 | 罗亮、郭文静
    图片 | 萧磊
    责编 | 杜斐


    中德学院校友分会2020年校友年会活动成功举办

    11月28日,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2020年校友年会活动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济人楼和线上平台同时举行。中德学院党委书记、中方副院长、学院校友分会会长吴志红教授,中德学院党委副书记、学院校友分会秘书长杜斐老师,中德学院教学主管、学院校友分会执行会长李鹏忠教授,校友分会理事、海内外校友、学生50余人参加活动,共话同济心,齐诉中德情。

    图片1

    微信图片_20201205002644(1)-压缩后

    吴志红在致辞中对各位校友长期以来对中德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学院发展一直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需求、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2019年,中德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启动“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的平台化转型,联合与汽车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共建4个中德中心。2020年,学院积极推动4个中心建设,协调4个中心更快更好成为中德合作新动力,深化各学科对德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与莱茵金属汽车公司成立了“新型动力系统”基金教席,与保时捷公司成立了“汽车控制与网联自动驾驶”基金教席,与格特拉克公司和拜耳公司谈妥续签基金教席,继续巩固与其他近20家跨国企业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中德博士生院的筹建工作。未来,学院将在中德两国政府、经济和学术界的支持下,在新能源汽车、工业4.0、人工智能和科技金融等前沿领域取得更多一流成果,为两国教育合作、创新科研及各领域关系发展做出新贡献,全面助力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

    _XL98746

    吴志红介绍,学院今年新增94名中国毕业生(其中38名获中德双硕士学位)和17名德国毕业生。虽受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学院2020届毕业生因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精通专业技能,都找到了合意的工作!学院就业率达百分之百。中德学院校友大多活跃在中德经贸、学术交流第一线,为中德学院和同济大学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他衷心希望校友们能一如既往地关注学院发展、支持学院建设;学院也将更加主动地关心和服务校友,积极搭建校友和校友之间,校友和学院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相互赋能,推进学院发展、支持校友事业发展。

    “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傲!”杜斐表示,校友们取得的卓越成就令学院感到欣慰和自豪,校友们的创新成果和开拓精神将为在校生们发挥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学院校友分会将组织采写院友风采并集结成册出版,分享校友成功经验,展示中德学院人才培养高品质。很多优秀校友都得益于学院的基金教席制,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为在校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和科研课题。她希望,成功校友今后也能在学院设立相应基金,回馈学院、服务社会。

    _XL98750

    杨瑞帆老师作学院校友分会2019年年度工作报告。去年,学院中、德两地校友分会共组织7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为校友们提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联络感情的平台,助力校友事业、家庭双丰收,始终是中德学院校友分会工作的“初心”。

    _XL98756

    李鹏忠教授为2020届班级联络人代表李洋校友颁发校友联络人聘书和纪念品,希望各位班级联络人能成为学院分会和2020届校友间联系的纽带,积极组织校友活动,把2020届“新校友”团结在中德学院大家庭的周围;学院永远是各位校友温暖的家和坚强的后盾。

    rpt

    中德学院2020届校友班级联络人是:

    李洋(2016级电气系,工作单位:上海,英恒电子有限公司)
    王儒财(16级车辆系,工作单位:奥地利,麦格纳斯太尔)
    徐晨(17级机械系,工作单位:大连,国家开发银行)
    王昊(17经济系,工作单位: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人民政府)

    在校友发展论坛环节,黄哲睿、张永明、刘睿智、徐沛鑫、李定美等五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业方向的校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大家分享了关于中德学院的美好回忆,职业发展及人生规划感悟。会场里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乐的笑声。

    _XL98815(1)-压缩后

    上海前瞻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00级车辆系校友黄哲睿表示,学院转型前设有车辆、机械、电信和经管四个系部,转型后与四个相关学院学科紧密结合,为跨学科创新发展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在院就读期间,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是有机会与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深入交流,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助力职业发展。他鼓励学弟学妹们在校期间利用好中德学院这个多学科交叉平台,多接触、了解不同的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扩展知识面的“宽度”;在此基础上,未来选定一个主要方向深耕细作,拓展事业和人生的“深度”。

    _XL98814

    上海纳恩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00级电气系校友张永明提起自己18年前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感慨万千。他在中德学院就读期间,曾获奖学金资助赴德国慕尼黑工大攻读双学位硕士研究生,他感谢学院为他提供了拓展国际化视野的平台,让他有机会接触新的人和“新”的世界。他结合自身工作和创业经验,分享自己关于职业选择的看法:首先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其次,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再者,一旦认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就要全心投入、全力付出。“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投入巨大的热情,才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最后他强调,同学和校友是非常重要的人脉资源,希望在校生们能够珍惜同学情谊、多参加校友活动,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预先把握、积累好这些资源。

    _XL98793

    05级机械系留德校友刘睿智(BOS公司天窗事业部制造工程师)认为,在中德学院最大收获就是学习并掌握了德语。德语强化课程和德国外教的“模块化”教学课程是中德学院的主要教学特色。学习德语、顺利通过德福考试并赴德攻读同济-波鸿鲁尔中德双硕士学位项目,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德国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在德国顺利就业。

    _XL98794_副本

    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高级物料采购徐沛鑫校友(10机械系)回忆了在中德学院度过的三年快乐、充实的时光,鼓励学弟学妹们珍惜在校学习机会、争取多参加实习,利用好中德学院这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身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技术迭代与革新不断加速,徐沛鑫强调终身学习和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性。他认为,机会和机遇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为了能够精准把握机会,要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要积累更多知识、沉淀更多经验。当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创造价值、解决“痛点”、为生产和生活提高效率的人,回报自然而然会来到。此外,他表示,“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学习,我们更应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信任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都需要信任来维系。

    _XL98801

    15级经管系校友李定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孟加拉国人力资源专员)表示,中德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令她受益匪浅,跨文化交流平台拓展了她的国际化视野、提升了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综合技能使得她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她建议学弟学妹们勤学习、多思考,想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前行。

    _XL98808(1)-压缩后

    在后续互动环节中,参加活动的校友和同学们踊跃提问,与五位校友嘉宾积极互动,深入交流关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收获与感悟。

    参加活动的校友们表示,在今天的活动中结识了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校友,交流了职业发展规划,受益匪浅;感谢学院校友分会提供了校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希望学院校友分会在疫情过后能举办更大型的校友线下交流活动,让更多校友重返校园、重走樱花大道,与老师们、同学们畅叙情谊!

     

    文字 | 杨瑞帆、李沙沙
    图片 | 萧磊
    责编 | 杜斐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顺利召开

    11月25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四平校区中德大楼和线上平台同时召开。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长吴启迪,副校长吴志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Dorothea Rülan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中德学院项目专员Christian Bode,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东亚处处长Susanne Otte、德国驻沪总领馆科教领事Richard Cuntz,校外办、中德学院、4个中德中心负责人及资助企业、德国合作高校代表等中德嘉宾50余人参加会议,共商中德学院未来发展大计。

    3

    吴启迪在致辞中对各位委员和代表一直以来对中德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表示,在过去一年里,中德学院主动服务学科建设,与汽车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共建4个中德中心,拓展各学科对德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学院转型取得显著成果。希望中德学院在中德两国政府、经济和学术界的支持下,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工业4.0、人工智能和科技金融等前沿领域取得更多一流成果,为两国教育合作、创新科研及各领域关系发展做出新贡献,全面助力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

    中德学院第二十二次咨询委员会会议

    吴志强表示,中德学院成立22年来,作为中德合作的桥梁、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性机构,为提升同济大学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精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今年虽疫情影响,但学院中德双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持着密切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中德学院“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的平台化转型工作。希望中德学院今后能协助各中德中心争取更多中德合作科研项目,成为中德两国青年加强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发展长久友谊的平台,同时为同济更多优势学科及更多国内高校服务。

    4 会上,中德学院中方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和德方副院长Willems先生作学院年度工作报告,向咨询委员会汇报了学院2019至2020年度工作成绩,及今后如何更好服务学科发展、为同济“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的具体工作措施。会议听取了资助企业的调研报告,并就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际教育合作、科研创新、加强校企合作互动、促进服务人才培养、提升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展开广泛讨论。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与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也分别向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

    5

    Rüland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中国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国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携手同心,加强合作;后疫情时期的多边国际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势在必行。如今可视化技术和数字化革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她希望中德两国不断加强交流互鉴,增进沟通与互信,希望中德学院在高水平转型过程中,未来更好利用数字化交互技术,在促进德中两国跨文化交流、联合科研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开创德中教育科研合作共赢局面,期盼两国合作在同济全面开花结果。


    第八批赴德国KIT攻读双学位(硕士)通知

    第八批赴德国KIT攻读双学位(硕士)通知

    同济大学与德国卡尔斯鲁尔工业大学已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德学院联合各中心计划于2021年4月派出第八批学生赴德攻读双学位。

    说明: KIT分别接收车辆专业和机械专业方向的硕士双学位生。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中德中心2019级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双学位攻读时间: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预计)

    申请时间:即日起至2020年11月20日上午12时

    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中文&德文)
    2. 德福(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3. 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4. 本科成绩单(可后补交)
    5. 获奖证明(如有)
    6. 申请书

    录取条件:

    1. 德福(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16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APS面试,等通知)
    2. 成绩优秀
    3.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录取流程:

    1. 中德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在规定时间内准备上述材料,并于11月20日12时前将纸质材料交至济人楼322室罗亮老师处,个人简历中文和德文电子版请于11月17号前发送e-mail至luoliang0909@126.com;
    2. 受疫情影响德国KIT教授APS面试改为线上面试,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 中方和德方组成教授小组,对提交申请的学生的进材料审核和面试,最后确定录取名单。

    备注:

    1.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 德方教授面试,一方面是确定学生录取资格,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APS团组号。

    联系人:中德学院   罗亮   021-69584639   E-mail: 031403@tongji.edu.cn

    2021年KIT双学位 申请书

     

     

     


    第九批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的通知

    同济大学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大学于2012年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根据续签协议,中德学院联合各中心拟于2021年派出第九批学生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中德中心2019级机械专业学生

    双学位攻读时间:

    Maschinenbau: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

    申请时间:即日起至2020年11月20日12:00截止。

    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中文&德文);
    2. 德福(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3. 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4. 本科成绩单;
    5. 获奖证明(如有);
    6. 申请书。

    录取条件:

    1. 德福(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16分(单项不低于4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APS面试,等通知);
    2. 成绩优秀;
    3.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录取流程:

    1. 中德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申请者务必于2020年11月20日前将纸质版申请材料交至济人楼322罗亮老师处,并将个人简历(中文&德文)发送至:luoliang0909@126.com;
    2. 受疫情影响德国教授APS面试改为线上面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 波鸿鲁尔大学双学位项目提供奖学金,请大家踊跃报名。

    备注:

    1.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 德方教授面试,一方面是确定学生录取资格,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APS团组号。

    联系人:中德学院   罗亮   021-69584639   E-mail: 031403@tongji.edu.cn

     

    2021年波鸿鲁尔大学双学位 申请书


    STIHL(斯蒂尔)公司实习机会

    STIHL(德国斯蒂尔)图片3

    实习机会

    作为一家国际成功的家族企业和电锯和电动工具领域的全球领先品牌,施蒂尔为您提供个人和专业成长的所有机会。希望你能与我们17000多名员工一起,在数字化变革的时代塑造斯蒂尔新的未来。

    实习岗位

    要求:

    • 本科及以上学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

    • 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不要求德语。

    • 熟练C++ / Python / Matlab / OpenCV / ROS (Robot Operating System)。

    我们提供:

    • 为你提供在充满活力的国际团队中实习经验。

    • 有机会在我们的研发部门从事项目研发工作。

    • 薪酬(实习时间三个月以上)不低于1425欧/月。

    如果您对在Waiblingen/Germany(德国施蒂尔总部)的实习感兴趣,您可以联系personalmarketing@stihl.de获取更多细节。

    公司介绍

    自1926年由“链锯之父”安德烈亚斯·斯蒂尔创立以来,斯蒂尔已成长为一家国际性的链锯和电动工具制造商。如今,STIHL在德国、美国、巴西、瑞士、奥地利和中国有七个工厂。执行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监事会和工程中心位于德国斯图加特。

    STIHL集团业务主要包括林业、景观维护和建筑开发、制造和销售手持式汽油驱动、电动和无绳电动工具。STIHL有超过1500项专利和注册设计,其中大部分已纳入批量生产。斯蒂尔自1971年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电锯品牌。除了链锯,STIHL布局有广泛的产品生产线,包括刷切机,树篱修剪机,鼓风机,喷雾器,压力清洗机,切断机和螺旋钻,以及保护设备和配件。产品主要通过零售商网络进行分销,包括32家销售和营销子公司、120多家进口商和约40000家服务经销商,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

     

    无标题

    STIHL集团在2019财年实现了39.3亿欧元的营业额。比上一年(37.8亿欧元)增长了4%。包含外汇汇率的影响,营业额增长将在2.7%左右。STIHL公司有着70.4%的股本比率,财务结构非常稳健。原则上,所有投资均以公司自有流动资产进行融资。截至2019年12月31日,该公司在全球拥有16722名男女员工。去年STIHL进一步扩大了经销商网络,同时,客户可以在全世界53000多家服务经销商处购买STIHL产品,并可享受他们的专业建议和技术服务。

    企业文化

    对员工、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在STIHL有着悠久的传统。作为一家中型家族企业,STIHL对社会承担着特殊的责任。我们以多种方式履行这一义务,例如为员工提供自愿的社会福利,提供有吸引力的实习机会,以及在工作地点附近进行社会参与活动。持续性和长远的观点指导着STIHL的行动,时刻保持着可持续性生产的企业概念,就像节约资源的生产和具有内置环境保护功能的STIHL产品一样。STIHL的社会责任重点对象是可持续经营、员工、环境和教育。

    一个企业不仅仅是员工、建筑、机械和工艺的总和,也不仅仅是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企业是一个强大而可靠的群体,我们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员工必须团结一致,认同企业。

    Waiblingen/Germany公司总部周边环境
    Waiblingen/Germany公司总部周边环境

    产品

    STIHL Cordless Power Systems 无论你是业余园丁还是专业人士,STIHL为每个人提供了合适的cordless power system工具。它包含有四个强大的工具和两个电池,为花园业主和家庭用户提供有效的园艺工具。该系列产品提供专业人士,尤其是各种性能等级的高品质工具,用于修剪树篱、修剪草坪、整理草坪边缘、移除树叶、清理小路和切割木材。在每个产品系列中,所有电池可用于所有工具。

    STIHL Smart Connector smart connector可连接到汽油驱动、电动等产品上,使其能够通过Bluetooth®(蓝牙)4.2传送有关STIHL电动工具的重要信息。智能连接器提供了全新的功能和服务,为在家庭花园中方便使用STIHL应用程序和设备管理的基础。

    Chainsaws STIHL chainsaws将创新技术与高功率、最佳人体工程学设计和低重量相结合。这些特性使人类和环境的负担最小化。STIHL提供各种型号的电锯,用于各种用途,额定功率从1.3千瓦到6.4千瓦(1.6马力到8.7马力)。

    Robotic Mowers 健康的草坪是一种感官享受。作为一个绿洲,它将一小块土地变成一个宜人的生活环境,鼓励人们活动、放松和健康。无论是自动机械割草机、手动操作的汽油机、无绳割草机或电动割草机、骑乘式割草机或不同的草坪松土机,都能满足用户各种需求。

    iMow(自动割草机器人)
    iMow(自动割草机器人)

    只列出以上产品,如果您感兴趣,可以访问

    https://www.stihl.com/stihl-products.aspx.

    STIHL Smart Connector smart connector可连接到汽油驱动、电动等产品上,使其能够通过Bluetooth®(蓝牙)4.2传送有关STIHL电动工具的重要信息。智能连接器提供了全新的功能和服务,为在家庭花园中方便使用STIHL应用程序和设备管理的基础。

    与同济大学合作

    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充分信任、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施蒂尔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致力于人工智能、智能工厂建设、数据与模型相结合驱动的预测性维修、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届"STIHL Day"在嘉定校区
    第一届”STIHL Day”在嘉定校区

    老师和学生访问STIHL德国总部
    老师和学生访问STIHL德国总部
    "STIHL Day"在嘉定校区游戏环节
    “STIHL Day”在嘉定校区游戏环节


      DAAD“赴德研究线上咨询日” | 7月8日

    无标题1

    DAAD北京代表处将于2020年7月7日至8日联合德国高校及研究院所举办以 “赴德研究”为主题的线上咨询日活动。届时,将有8所德国高校和机构的代表以及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工作人员、德国教授和留德校友一起为有计划赴德读博或研究的同学们在线上答疑解惑。同时您还可以在线观看各机构专业而权威的讲座,了解他们各自的研究和资助机会。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加。

    【注】此次活动将在三个平台上进行,分别是可以观看机构讲座录频的GotoStage,观看直播报告的GotoWebinar,以及提供线上咨询的Zoom。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的详细介绍,不要弄混了哦!

    赴德研究线上咨询日

    机构讲座 7月7日18:00 – 7月8日18:00 (GotoStage录频平台)

    直播报告会 7月8日13:00 – 17:30 (GotoWebinar直播平台)

    留德咨询 7月8日10:00-12:00, 13:15-18:00 (ZOOM咨询平台)

    无标题3

    通过本次活动您可以:

    • 了解德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博士申请方式

    • 了解CSC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项目

    • 与各位代表老师线上交流,咨询您感兴趣的问题

    • 听德国教授讲解博士招生和录取标准

    • 听留德校友分享申请经验与留德体会

    本次参讲机构包括:

    • 巴伐利亚州大学联盟对华高教中心

    • CSC国家留学基金委

    • DAA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北京代表处

    •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

    • 科隆大学

    • 慕尼黑工业大学

    • 锡根大学

    • 亚琛工业大学

    • 耶拿大学

     

    日程安排

    机构讲座

    线上平台:GotoStage在线视频频道

    时间:2020年7月7日18:00 – 2020年7月8日18:00

    人数限制:无

    参与方式:可以在以上时间段内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观看。每个讲座约30分钟。建议大家提前观看,然后于7月8日下午通过“留德咨询”环节同各机构代表进行交流。

    Ø在德国读博和奖学金

    任婕女士,DAAD北京代表处赴德研究推广和奖学金项目主管

    Ø

    在巴伐利亚州攻读博士

    宋晓玮女士,巴伐利亚州大学联盟北京办事处项目主管

    Ø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及其对华科研合作

    何宏先生,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Ø

    在科隆大学进行博士研究

    邱岚女士,科隆大学北京代表处驻华代表

    Ø

    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读博

    金贞善女士,慕尼黑工业大学驻华联络处代表

    Ø

    在锡根大学读博

    徐蓉女士,德国锡根大学中国办公室主任

    Ø

    在亚琛工大读博
    刘洁女士,亚琛工业大学驻华联络处主任

    Ø

    耶拿大学博士科研与申请

    郑怡女士,耶拿大学北京办事处代表

    直播报告会

    线上平台:GotoWebinar在线研讨会

    时间:2020年7月8日13:00 – 17:30

    人数限制:500人

    参与方式:线上观看直播报告会

    时间段活动环节
    12:45 – 13:00登陆GotoWebinar
    13:00 – 13:20活动开幕
    Ms. Ruth Schimanowski,DAAD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活动流程及参会人员介绍

    任婕女士,DAAD北京代表处赴德研究推广和奖学金项目主管

    13:30 – 14:15CSC德国奖学金项目介绍

    夏青女士,国家留学基金委欧亚非事务部副主任

    李玫女士,国家留学基金委欧亚非事务部

    14:30 – 15:15What German Professors expect from you? (Eng.)

    Prof. Dr. -Ing. Timo Balz, Wuhan University

    15:30 – 16:15留德校友经验分享 – 人文社科类

    冯锦恒博士,马普学会/哥廷根大学,法学

    16:30 – 17:15留德校友经验分享 – 理工类

    黄辉平先生,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博士在读,信号处理

    留德咨询

    线上平台:ZOOM Meeting

    参与方式:一对一线上文字咨询。DAAD在主会议室。其他机构在分组讨论会议室。

    人数限制:每个时段200人

    时间:2020年7月8日

    时间段同时在线提供咨询
    10:00 – 12:00DAAD
    13:15 – 14:15DAAD / 慕尼黑工业大学 / 耶拿大学
    14:30 – 15:30DAAD / 科隆大学 / 锡根大学
    15:45 – 16:45DAAD / 亥姆霍兹联合会 / 亚琛工业大学
    17:00 – 18:00DAAD / 巴伐利亚州大学联盟

    报名方式

    虽然本次活动会分别在三个平台进行,但是不需要大家分别报名,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报名参加本次全部活动。

    报名链接:https://attendee.gotowebinar.com/register/7619999717671628558

    或者也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无标题4

     

    【注】请您务必提前报名,以便正常参会。在成功报名之后,系统会自动向您的注册邮箱发送一封名为“DAAD赴德研究线上咨询日报名确认”的邮件(如未收到请查看垃圾邮件箱),点击其中“加入网络研讨会”按钮,即可参加本次赴德研究在线咨询日“直播报告会”环节。

    在“留德咨询”环节每个时间段会有2-3所机构以分组的形式同时在线提供咨询,所以请大家在注册时务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想进行咨询的高校和机构,以便我们提前为大家分组。另外,DAAD会全程在线为大家提供咨询。

    活动之前,我们会发送邮件,告知您咨询日“机构讲座”和“留德咨询”环节的参与方式。

    本次活动还将设置抽奖环节。我们会从参加本次直播报告会并于活动结束之后填写调查问卷的同学中抽取10位小伙伴,快递一份“赴德研究”英文信息手册和纪念品。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干货很多,欢迎大家叫上小伙伴,多准备几台设备,报名参加啦!

    如对活动有任何疑问,可发邮件至rig@daad.org.cn咨询。

    无标题2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6/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