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中德学院第十批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的通知
同济大学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根据续签协议,中德学院拟组织学生申请第十批(2021年派出)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联合研究中心 2019级车辆专业(含动力专业)和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
双学位攻读时间: Maschinenbau:2021年 2月至 2022年 10月;
网上申请时间: 即日起至 2020年 4月 30日截止 。
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中文 &德文),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 ;
2. 德福( 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
3. 大学毕业证书和位复印件 (中文 &英文) ;
4. 本科成绩单 (中文 &英文) ;
5. 获奖证明(如有) ;
6. 申请书 。
录取条件:
1. 德福( 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 13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 APS 面试,等通知);
2. 成绩优秀 ;
3.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
录取流程:
1. 中德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申者务必于 2020年 4月 30日前将 电子版申请材料发送至:031403@tongji.edu.cn,纸质版申请材料提交时间将另行通知;
2. 中德双方教授计划于2020年 5月底至 6月进行APS面试 ,具体面试安排学院将另行通知;
3. 面试结束后1个月内公布 APS面试结果,最终录取将于 2020年 12月统一公布。
备注:
1.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 提供 5个 DAAD奖学金名额;
3. 提供德国大众狼堡总部实习机会 ,根据德国标准支付工资。
联系人: 中德学院 罗老师 济人楼 322室 031403@tongji.edu.cn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陆博士 中德大楼 708室 weijun.lu@tu-braunschweig.de
中德学院
学位论文视频答辩公示
经济与管理学科位评定分委员会关于疫情期间学位论文答辩和工作学位论文答辩和工作落实方案
经济与管理学科位评定分委员会关于疫情期间学位论文答辩和工作学位论文答辩和工作落实方案
同济大学潘思源新冠肺炎专项助学金评审办法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所有中国人的心。在全国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际,爱心人士、泛太平洋集团总裁潘思源先生特捐赠在我校设立同济大学潘思源新冠肺炎专项助学金,旨在帮助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困难的同济大学学生。依据泛太平洋集团总裁潘思源先生与上海市杨浦区红十字会签署的《定向捐款协议书》、上海市杨浦区红十字会与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签署的《捐赠协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一、资助对象
因新冠肺炎导致的本人确诊、直系亲属病故或其他突发经济困难的同济大学全日制学生。
二、资助标准
助学金总额50万元。全校100名,每人5000元。
三、基本申请条件
1、在我校注册的全日制学生。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4、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配合学校防控工作。
5、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困难(符合其中一项):
(1)申请人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的;
(2)申请人直系亲属因新冠肺炎病故的;
(3)因新冠肺炎造成家庭突发经济困难的,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家庭突发重大变故(家人身患重病或家庭遭受其他意外等)致经济困难两种情况。
四、申请方式和申请人提供材料
1. 申请方式: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
2. 申请人提供材料:
(1)本人亲笔书写的申请信;
(2)《同济大学潘思源新冠肺炎专项助学金申请表》
(3)可佐证申请人符合申请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3. 未返校期间,申请一律通过电子方式提供,后续返校后递交纸质材料。
五、评审办法及时间安排
1. 成立同济大学潘思源助学金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学生处、团委、相关职能部门、部分学院学工负责人组成。
2.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自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 申请人于2020年3月20日前在线提交申请材料至所在学院,由学院进行初审(3月30日前)合格后,向学生处报送推荐材料;学生处收到推荐材料后,对各学院申报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核,由学校评审委员会审核提出获助学金人员建议名单,报上海市杨浦区红十字会复审。
六、发放办法
经上海市杨浦区红十字会复审后,由学校学生处、财务处、上海同济大学基金会将专项助学金资助款项一次性发放学生农业银行卡。
七、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学生处负责解释。
同济大学学生处
2020年3月10日
实至名归,中德学院沈斌教授荣获“杰出贡献奖”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躬耕机电三十载,引领智造新时代。为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30年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示新时代行业发展的新面貌,表彰为行业发展和协会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专家和先进集体,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于2019年12月13-14日在北京万寿宾馆举办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
为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30年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示新时代行业发展的新面貌,表彰为行业发展和协会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专家和先进集体。根据《智能制造系列奖项评选要求》,由行业内领导、专家和各分会提名,经协会组织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拟授予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沈斌教授等14人“杰出贡献奖”。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制造系统集成(MESA China)分会,在沈斌教授的带领下,历经三余载的发展,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唯一一家有官方的国家级行业分会。在此次评选中,制造系统集成(MESA China)分会的实力与服务获得业界肯定,荣获“优秀分支机构”称号。
沈斌教授曾任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现任西门子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主任、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常务理事和制造系统集成(MESAChina)分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的教学和科研领域是制造系统与自动化、网络化与数字化制造工程、工业4.0与智能制造。
沈斌教授参与开发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系统(1983年,成果属于国内首创,接近国际水平)和中国第一个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专家系统(1989年,成果属于国内首创,达到八十年代中期国际水平)。1990-1992年赴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作为中方专家参加中德政府合作项目,参与开发生产指挥系统(MES系统)。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网络联盟制造的概念(1997年),并在负责的国家高科技研究计划(863计划)“拟实(虚拟)制造系统研究”项目中得到了示范应用(1998年)。沈斌教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主编和参编专著三部、译著一部。多次获得上海市、国家教委和国家机械工业局局科学技术进步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2004年),上海市育才奖(2014年),同济大学立德树人奖(2016年)。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学生出国(境)管理办法
新的中德学院——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
新时代需要开辟新征程。21 年来,中德学院在工程与经济类专业培养了3000 多名来自中德两国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如今,为更上一层楼,我们将开拓新的发展道路:中德学院转型成为大学范围内的平台机构,促进所有有意向与德国大学合作的同济大学各院系重点在硕士生培养、博士培养和研究等领域开展系统性合作。
回顾过去:自1998 年成立以来,中德学院因其与德国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同济大学校内形成一大特色。中德学院与29 所德国高校保持合作关系,推行17 个双学位硕士项目,拥有35 位模块课程教授,为中国学生提供德语语言教学,并且拥有众多由德国企业资助的基金教席,已逐渐发展为世界范围内双边科教合作的典范。然而,随着同济大学的国际化进程,中德学院下设独立运作的四个系,包括每届100 名硕士研究生生、25 名教授,正日渐与同济大学的相应学院形成竞争关系。
面对申请的中、德两国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为保证导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经同济大学校领导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共同决定,从2019/20 学年冬季学期起,中德学院将其下属四个系的新录取学生与教研人员转至相应学院,即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与经济与管理学院。这项决议同时也遵循了中德评估委员会2016 年的建议。遵循“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的原则,在以上四个学院已分别建立中德中心,形成了新的网络,并计划日后将合作拓展到其他学院。
转型:转型后的中德学院将保留其基金教席和100 个硕士生名额等现有资源,硕士生名额将根据申请情况分配至相应学院。此外,同济大学校领导将确保在中德学院新设10 个博士生名额。在新成立的中德中心将特别开设德国班,其中国学生将主要由中德学院教授及来自德国的模块课程教授用德语进行授课。预备阶段,学生首先在中德学院进行德语培训,从第二学年起,德语课与专业课同时进行。
这些与德国合作的双学位硕士培养项目有着较高的附加价值:项目不仅教授学生德语,培养学生的“德国/欧洲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与德国资助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而这些德国企业恰能提供实习机会,且希望招收熟悉中德两国文化的优秀毕业生。而对于与中国学生同堂上课的德国学生,中德学院也为其开设“中国能力”课程(语言与文化课程)。转型后的中德学院还将承担以下任务:
- 争取第三方资助(特别是基金教席)和中国、德国以及欧盟的官方科研资助。
- 维护校友网络,资助相关校友会活动,与中德学院(联合)培养的各科学生和博士生校友保持联系。
- 积极参加中德学部“系统创新对话”项目,重点关注“工业4.0”、“未来城市”、“永续社会”和“可持续教育创新”等与中德两国相关的主题。
- 在同济校内以及中德两国范围内开展相应的公共关系工作,开拓有针对性的市场。
为完成上述任务,中德学院将与同济相应学院及其他机构紧密合作。作为中德学院的支柱,同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将一如既往地提供必要的资源。
组织结构:将由一位同济大学校领导担任中德学院院长,中、德双方各设一位副院长,组成中德学院领导班子,对行政工作、德语教学部以及跨文化能力(中国能力)教学部进行协调。此外,将新设项目管理部,设项目管理一职。该职位负责对发布的科研资助项目进行检索以及第三方资助的争取。现有的学术委员会将由一个指导委员会所替代,这个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代表、中德学院代表以及各中德中心副院长。
中德学院现状
- 自行进行中、德两国(双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 相关教研人员归属中德学院
- 仅4 个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车辆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
中德学院未来
- 教学:中德学院现有四个系的专业教学转至各相应学院,中德学院进行支持与协调工作。但中德学院仍承担德语语言课程及中国能力课程(品牌课程)的教学任务
- 师资:中德学院教师转至相应学院。在各学院建立中德中心,加强教学
- 科研:拥有属于中德学院的博士生名额,在中德两国吸引更多博士生与博士后;推行更多科研项目(包括工业项目),跨学科科研与发展
- 简介:“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中德学院作为中德合作的平台机构,为所有学科的科研与教学提供服务
优势
- 范围更广(更多专业,更多硕士名额,更多中德两国硕士、博士研究生)
- 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的能力提高
- 在相应学院更好的科研机会
- 为员工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 与各学院德国项目的协同合作
- 助力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
展望未来
2021 年起,中德学院的对德合作网络中将新增四个同济院系,在这些院系将各自建立中德中心,包括入选国家一流学科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侧重水资源管理)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此外还将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以及相关课题“永续社会”开展合作。为评估中德合作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出版物、项目等)并进行优化,将建立中德中心考核体系。
我们坚信,中德学院在进入第三个十年的新征程中将为所有相关合作伙伴带来更多持续的收获。
中德学院学生参观华为上海研究所
工作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11月13日,中德学院博世全球供应链管理教席举办了主题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坊。本次工作坊也属于Hans-Christian Pfohl教授专业课程“社会实践”部分。
工作坊邀请了来自环保时尚品牌Zurita、致力于承担社会责任、建设法制透明的共益企业中国(B Corps China)、提供急救培训的社会企业“第一反应”(FirstRespond)的创始人与代表前来介绍与分享。
企业介绍后,开始了“建设更好的商业世界”的模拟实战环节。参与者选择某一特定行业(批发、零售、农业、服务业),作为公司的CEO来做出决策。学生在此与专业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了社会企业的概念:公司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来平衡社会责任与实际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