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中德学院“中国经验”分享会

    11月,由霍恩海姆大学双硕士学位学生Max Scheu策划发起的第一场“中国经验”分享会在中德学院成功举行。“中国经验”分享会旨在邀请来自经济、文化或政治领域的代表,以小规模讨论会的形式分享其在中国的工作经历。

    首次讨论会的分享嘉宾是Michael Maeder先生,作为青年企业家(Wirtschaftsjunioren)的理事以及多家公司的创办人,他许多年前就来到了上海,对于在华工作颇有心得。此次讨论的话题包括当前的经济趋势、在中国创业的技巧与挑战、文化差异背景下的领导力。经过两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参与活动的12名学生们学习到了实用的“中国知识”,也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五届全德汽车人才交流大会成功举行

    2019年11月2日,由中德汽车工业技术学会(TG-CDA)和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ECSAE)共同主办,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国院友会大力支持的第五届全德汽车人才交流大会暨汽车学会和欧华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在德国慕尼黑成功举办。

    来自全欧洲十余个城市的超过150名企业高管、工程师、高校教授、研究人员共聚慕尼黑宝马世界商务中心,参与了系列专题报告论坛,展开业界交流,共商中德汽车技术发展、行业合作的新模式。

    1-1

    大会由中德汽车工业技术学会会长韩珂女士(中德学院2006级车辆系校友、中德学院德国院友会理事)致欢迎辞,她指出,在汽车发展全球化的今天,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数字化、智能出行等已经成为影响未来汽车发展的关键词。在汽车技术面临巨大变革的背景下,融合中德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共同迎接汽车领域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已是大势所趋。

    在此大背景下,今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德汽车人才交流大会,主题设为“汽车行业的未来、机遇和挑战”。

    韩珂女士介绍了两个协会的概况,今年恰逢协会成立十周年,所以共同举办此次大会,暨汽车学会和欧华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

    此外,她还特别感谢了此次大会的协办方——德国中国商会汽车委员会——和大会各个支持方: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中德科技创新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德国代表处、维克多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国院友会、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德国院友会、几何四驱,以及所有对大会进行支持的机构与个人。

    【韩柯女士】
    【韩柯女士】

    欧华协会副会长洪静松先生对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汽车学会副会长郝冠琦先生对中德汽车工业技术学会分别进行了介绍。

    欧华协会于2009年12月在德国雷根斯堡法院注册,是侧重于汽车相关行业人才的专业团体。学会成员多为在欧洲和中国企业供职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也有在德国院校从事科研工作的资深专家以及学生。

    汽车学会于2009年12月成立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总部城市沃尔夫斯堡市(Wolfsburg)。学会成员由德中汽车工业界从业及管理人员、汽车技术相关研究所的学术研究人员组成。中德汽车工业技术学会是一个汽车人才共同发展的团队,也是一个融合中德,共同交流,提供机会的平台。

    【洪静松先生】
    【洪静松先生】

    [郝冠琦先生]
    [郝冠琦先生]
    大会随后进入主题演讲阶段。

    受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国院友会特别邀请,来自因格尔施塔特技术大学,宝马集团车辆整体安全研究规划部的Prof. Dr. Werner Huber为大家带来题为“人还是车,谁会是未来移动出行的主宰?”的精彩报告。

    Huber教授用视频、大量丰富的测试场景以及数据为大家形象地展示了自动驾驶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报告之后,在座参会者的互动十分热烈,使大会进入了一个小高潮。

    Prof. Dr. Werner Huber
    Prof. Dr. Werner Huber

    随后,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汽车电子学科所长——袁波教授——带来的题为“汽车电动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袁波教授分析了汽车电动化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同时还分析了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景与瓶颈,他的报告内容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袁波教授】
    【袁波教授】

    作为首个企业专题报告,蔚来汽车UI/UX高级总监Kaveh Shirdel先生给大家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车载人机交互的视觉大餐。Shirdel先生首先给大家展示了蔚来概念车上HMI的视频,并且生动的讲解了在做人机交互界面时需要带入的新元素。整个报告生动有趣,给在座很多汽车行业的工程师们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视角和体验。

    Kaveh Shirdel先生
    [Kaveh Shirdel先生]
    维克多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日欣博士——为大家带来的“汽车电子嵌入式系统从架构设计到软件开发”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章日欣博士由浅入深地阐述了汽车电子的嵌入式系统从电子电器架构到软件开发的技术及流程,引起了在场很多从事汽车电子开发领域的与会者的共鸣。

    [章日欣博士]
    [章日欣博士]
    亮道科技(德国)总经理——冀旸博士——带来了题为“基于场景与大数据的新型自动驾驶测试验证”的主题报告。

    冀旸博士为大家展示了在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的研发和测试中需要的一些实验场景,报告由浅入深,为VIP报告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冀旸博士]
    [冀旸博士]
    大会最后一个环节是圆桌论坛,主题为汽车“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

    圆桌论坛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德国代表处高级经理王通先生主持,参与论坛的嘉宾有:

    Stephan Graminger先生,MR Plan集团慕尼黑总经理(原奥迪生产高级经理,原特斯拉全球车身生产总监)

    胡健先生,长安欧洲设计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王景立先生,敏实集团欧洲总经理

    章日欣博士,维克多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几位嘉宾就汽车行业当今发展的热点趋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台下观众也是各抒己见,与台上嘉宾互动连连,现场气氛再次推向了高潮。

    圆桌论坛嘉宾
    圆桌论坛嘉宾

    大会的VIP日程在对所有报告嘉宾的由衷感谢以及全体与会人员的合影之后到达尾声。

    与会者合影
    与会者合影

    大会期间,韩珂女士、中德学院德国院友会副会长王廷君先生分别代表大会及中德学院德国院友会向Prof. Dr. Werner Huber赠送礼物并表示感谢。

    Huber教授对中德学院德国院友会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并表示愿以院友会为交流平台,加强与推动中德教育科研领域的交流合作。

     

    大会筹备会与Huber教授
    大会筹备会与Huber教授
    Huber教授与王廷君先生
    Huber教授与王廷君先生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德国院友会自2018年5月成立以来,积极构建交流互动平台,结合自身资源与优势,分别与北京大学德国校友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校友会,欧洲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中德科技创新中心,巴伐利亚中国企业促进会等多个在德校友会,工业企业协会合作互动,主办与协办了多次有意义的活动,贡献学术力量,促进校企交流,社会反响强烈。

     

     


    2019中德学院啤酒节

    秉持着“先工作,后娱乐”的精神,在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会议及中德学部指导委员会会议结束后,中德学院啤酒节在上海北外滩的瀚克硕啤酒花园餐厅举行。啤酒节由中德学院与中德校园团队共同组织,提供德式美食与现场乐队表演。晚宴活动共有15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白天会议的与会者、中德学院员工、校友以及来自德国合作高校与新成立的中德中心的同事。中德学院经济管理系研究生李沙沙和Maximilian Scheu身穿德国传统服饰,主持了当晚活动。

    O1

    成排的木质长凳与餐厅上空的蓝白格旗帜装饰营造出轻松舒适的啤酒节氛围。窗外滨江的绚丽灯光与之遥相呼应。在中德学院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及Thomas Willems先生的欢迎致辞后,进行了啤酒节开桶仪式,中德学院啤酒节的正式开幕。中德学院DAAD专员Christian Bode博士与两位主持人一同唱起了啤酒节传统祝酒歌《为幸福干杯》(Ein Prosit der Gemütlichkeit),带动了全场的大合唱。随后,由Hi4乐队带来了充满浓郁德国风情的金曲以及互动趣味小游戏,如阿尔卑斯长号、帽子交换等。接着,著名川剧变脸艺术家洪万春先生登台进行了精彩的变脸表演,引发全场掌声。

    O2O4

    O5

    DAAD-CDHK奖的颁奖仪式将啤酒节活动推上了高潮。该奖项旨在奖励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中德学院学生,本奖项首次颁发,获奖者为中德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李沙沙。她积极参与院内活动,作为主持人,她主持过各类讲座与活动,作为组织者,她为同学们组织饺子派对,为中德学生提供交流机会。

    O3

    啤酒节临近尾声,所有宾客在德国歌手Reinhard Mai 的《晚安,朋友》(Gute Nacht, Freunde)的一曲伴奏中共同举杯,期待明年再见。


    中德合作开辟新征程 中德学院十月活动纪实

    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德国嘉宾纷至同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Dorothea Rüland携前秘书长、中德学部/院项目专员Christian Bode博士、东亚处处长Susanne Otte女士一行访问同济大学。我校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副校长吴志强先后亲切会见了秘书长一行。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校领导向来宾介绍了我校双一流建设愿景,特别是对德、对欧教研合作前景。Rüland秘书长向校领导介绍了欧洲大学联盟建设情况,表示欧洲大学联盟建立将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促进各机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愿在此联盟建设中为同济大学与欧洲高校的学术合作牵线搭桥、献计献策。

    1

    16日,陈杰校长与Rüland秘书长一行就中德学院的发展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会谈,校外办领导和中德学院领导参加了会谈。双方高度评价了中德学院二十一年的成功合作,探讨了下一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开辟中德合作新征程,推动同济大学国际合作、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按照双方多次书面及互访的商谈意向,中德学院将向“小核心、大外围、高水平”的目标转型为中德合作的平台学院。平台将以促进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助力我校全方位、深入的对德学术合作,为促进两国科技人才高水平培养,推动两国互利互信的产学研融合做出贡献。双方商定,中德学院原存有的四个系回归相应学科,中德人才培养、学术合作将向同济大学更大外围辐射,向更高层次推进。

    2

    16日中午,中德学院与电信学院共建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启动,吴志强副校长与Rüland秘书长为中心成立揭幕。
    中德智能研究中心将担负起我校与德国精英大学共同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重任,融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和国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聚合中德两国大学、政府、企业的各类平台资源,加强产学研深度结合,聚焦国际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共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共同培育智能信息与技术领域国际化人才。

    CDFI

    16日晚,中德学院与经管学院共建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方守恩书记出席揭牌仪式并致辞,他勉励研究院加强中德两国在经济金融和管理领域的学术往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创新一流学科建设实体化的发展模式,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将聚焦中德两国经济技术合作,为深入合作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为解决两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和整体解决方案,为推动中德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输送大量拔尖经济管理人才。

    CDAW

    17日,中德学院第二十一次咨询委员会会议在四平校区中德楼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长吴启迪,副校长吴志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Dorothea Rülan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中德学部项目专员Christian Bode,东亚处处长Susanne Otte女士、德国驻沪总领馆科教领事Thomas Triller、中德学院院领导、中、德双方专业主任、外办负责人以及德方资助企业、德国合作高校代表等50多人齐聚一堂,共商中德学院未来发展大计。
    中德学院创建院长吴启迪首先做主旨发言。她深情回顾了中德学院的创建历史,感谢中德两国政府、精英高校以及先后三十余家跨国企业对中德学院建设的支持与资助,她表示,中德学院基金教席制为我国人才发展战略做出过重要贡献,建院二十一年来取得了出色的办学成果。她同时指出,时代呼唤创新,为响应同济大学发展新愿景,辐射更多学科全面深入地参与同济大学对德教育与科研合作,中德学院转型是必要的。她欣喜地看到,中德学院与电信学院、经管学院、汽车学院和机械学院共建四个新的中心,担负起未来人才培养、高水平中德科技合作的重任。希望中德学院继续在中德两国政府、经济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下,为两国教育合作交流以及各领域关系发展做出新贡献,全面助力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

    4

    Rüland秘书长表示对中国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印象深刻。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德学院的发展建设。看到中德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中德创新科研合作力度,与专业学院联合共建四个中心,她表示非常高兴。她希望中德学院的转型升级,将带动中德教育科研合作在同济全面开花结果。
    会议听取了中德学院领导做的学院年度工作报告。他们向咨询委员会介绍了学院升级转型目标与使命,汇报了学院年度工作成绩及学院今后更好服务学科发展、为同济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的具体工作措施。资助企业代表纷纷表达了对校企合作前景的憧憬,探讨了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大家为学院的新使命建言献策。

    7-1

    18日中午,在嘉定校区举行了中德学院与汽车学院共建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副校长吴志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Dorothea Rüland为中心成立揭牌。校外办领导和有关学院领导参加了相关活动。大家共祝同心同德同车行,联合创新,充分发挥中德两国汽车专家的智慧,把中心建成人才联合高层次培养、高科技成果聚集和转化园地,产出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8
    18日下午,在开物馆举行了中德学院与机械学院共建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揭牌仪式。副校长吴志强回顾了中德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肩挑手扛历经千辛万苦、保护同济大学珍贵机械设备抵达李庄的历史,勉励大家珍惜机械前辈为同济种下的优秀工科基因,为祖国挺起自强济世的脊梁。中德学院机械专业德方专业协调人、工业4.0专家Michael Abramovici教授在讲话中表示:中德两国学者的合作,必将为两国学者创造更多、更广的合作机遇,开辟新的篇章。

    9


    中德学院留学生参观保时捷车展


    微信图片_2019102117054810月20日下午,来自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20余名德国留学生参加了在民生码头举办的 “历久恒新保时捷911跑车传奇展”活动。峰可达上海公司(VOK DAMS GROUP)的创意总监冈萨雷斯先生全程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展览,并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保时捷911跑车的发展历史及设计理念。本次活动轻松愉快并使同学们获益颇丰。


    微信图片_20191021170447IMG_3186


    可持续城市化发展战略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东方绿洲”启动仪式举行

    越来越多的人在涌入城市。过去几年,很少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如中国一样推进。但是,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在推动生活水平提高,从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计和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东方绿洲——建立和实现中国东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成形,以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为首的中德两国科学家希望就此项目共同研究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East-Cities

    在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东方绿洲”框架下举行的启动仪式,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代表出席

    图片来源:IWF/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中国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人类最宏大的项目之一——除了当今中国以外,还从未有这么多人定居在市区与城区,也从未有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个人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潜能的显著改善。但同时,中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也造成了生活质量的下降,并随之引发生态问题。立足于对城乡过渡区域的居住形式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研究人员希望能开发出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新方法。

    由同济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以及莱布尼茨社会科学研究所组成的“东方绿洲”跨学科研究团队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聚焦中型城市至大型城市(人口多达一千万的城市)的整体发展。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的青岛被选为研究对象。该市人口约五百万,属二线城市,在其外围区还有250万居民。在接下来几年中,预计青岛人口增长将超过一百万人。

    研究者们希望指定跨学科战略,以应对当前城市化发展模式中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不良影响。为此,该研究项目汇集了足以应对多样、复杂、多规模、跨领域挑战的各项专业知识技术,包括可持续建筑与城市规划,可持续城市交通与资源管理,城市工业与农业生产。该项目的研究涉及城市与乡村区域的不同居住类型以及城乡互连的基础设施与景观。该研究项目的德国负责人——可持续城市化研究所的Vanessa Miriam Carlow博士表示:“到目前为止,城市研究始终极为关注人口超过一千万的特大城市。而在此期间,人口在五百万至一千万的中国中型城市发展尤为强劲。在青岛这一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对中型城市发展开展研究,尤其关注其中的城乡问题,借此我们填补了可持续地区发展研究中的空白。”

    10月8日至12日联合举办的项目周活动中,对进行中的研究活动获得的初步成果进行介绍与讨论。由来自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与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的L3S研究中心的15名研究人员组成代表团,前往上海与青岛,与中方研究人员共同在研究区域进行考察。

    研究项目“东方绿洲——建立和实现中国东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获得德国教育及研究部批准,获得350万欧元资源金,计划于2019至2024年期间开展。项目的首要目标是制定战略,以免除城市化发展中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负面影响。

    项目团队

    德方项目团队由三个研究小组的成员组成,即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城市未来”研究项目组、下萨克森州车辆工程研究所和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L3S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另外,中方项目团队由同济大学各学院学者构成,包括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汽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更多项目相关详细信息请点击:www.eastcities.org


    同济大学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庆典在我校举行

    10月11日上午,同济大学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庆典在四平路校区德文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副校长托马斯·赫尔特(Thomas Hirth)教授率代表团20人访问我校并参加活动。我校副校长吴志强、德国驻沪总领馆科教领事特里尔先生以及来自校内各学院的60余名师生共同出席该庆典。

    吴志强代表同济大学致欢迎辞。他高度评价两校在过去20年合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希望双方以这次庆典为契机,畅叙友谊、回顾成果、展望未来,进一步拓展在未来城市、清洁水、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人工智能及人文领域的合作。赫尔特在发言中回应,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相信两校间的合作必能再上一个新台阶。吴志强与赫尔特共同续签了两校校际学生交流协议。

    13

    作为庆典活动的后续环节,双方各合作领域的教授们汇报了过去20年的合作成果和近期进展。当天上午还举办了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宣讲会和双方交流学生汇报会。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他们所讲述的关于合作交流期间文化碰撞、专业收获和感动点滴都再一次印证了两校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14

    活动期间,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来访教授与同济大学的相关教授分别在人文、汽车和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专业座谈和研讨会,为未来合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是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在工科及自然科学领域享有盛誉。我校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于1999年首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2007年签署首个校际学生交流协议,2012年签署机械领域硕士双学位协议,2013年由两校共建的先进制造技术中心(AMTC)在嘉定校区揭牌成立,2015年两校确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8年双方的联合科研项目“I4TP”获得德国联邦教研部和中国科技部的共同支持。

    来源: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3/71195.htm


    第四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技术研讨会”开幕

    2019年10月17日,第四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济人楼隆重举行。研讨会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斯图加特大学内燃机与车辆研究所以及斯图加特大学内燃机与汽车工程所联合主办。会议为期两天,主要围绕空气动力学、智能汽车技术、氢燃料电池和动力与电驱动四大主题,探讨当今汽车技术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感谢中、德政府大力支持同济对德友好发展事业,表达了中德友好交往和汽车领域合作的坚定信心。斯图加特校董会代表Holtkamp博士代表斯图加特大学致开幕辞,他介绍了斯图加特大学的发展理念与正在进行的重点科学研究方向和项目,并期待在未来与同济大学一起并肩前行。会议开幕式由余卓平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同济,与200多名师生一起互动交流。

    45

    大会共四个主题报告,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虹教授介绍了目前汽车预测控制领域的最新进展;斯图加特大学的Jochen Wiedeman教授描述了创新IVK/FKFS模拟测试系统及其应用;来自上汽大众的于旭东先生讲述了上汽大众在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的挑战及对策;同济大学的杨志刚教授结合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建设和发展对中国十年来汽车空气动力学研发历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7
    8
    9
    6

    “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技术研讨会”是中德合作交流的高端大型学术会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政府指导,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斯图加特大学内燃机与汽车工程所、斯图加特内燃机与车辆研究所主办。研讨会为德国与中国的汽车行业的研究及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空气动力学和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斯图加特大学内燃机与车辆研究所一直有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在学生交流和培养方面双方也有着长期深入的合作。

    本届研讨会共设主题演讲7个,4个分会场共60场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讲人均为中德双方高校学术界、汽车工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我们非常高兴,能与我们的中国同事共同举办这样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中德双方汽车领域内的专家互相交流,带来思想的碰撞和启发”德方发起人Wiedemann教授如此说道。

    10
    11
    12

    来源:http://auto.tongji.edu.cn/index.php?classid=10606&newsid=20072&t=show


    23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聚同济研讨“可持续制造”

    10月11日,为期三天的“2019全球可持续制造学术会议”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共同主办,以“Hand in Hand to Sustainability on  Globe(携手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来自23个国家或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其中外国学者150余人)围绕如何应对全球框架内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对制造的挑战这一重要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副校长吴志强院士9日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我校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张为民教授,2018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我校客座教授Ganiyusufoglu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组委会主席。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卞永明出席。

    1

    吴志强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同济大学在城市规划等专业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开创性的探索与尝试,并为非洲等国家提供了相关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在以对德交往为主的传统合作基础上,加强了对法、意、芬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欧盟和联合国机构的合作。可持续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方携手共同努力。期待通过为期三天的学术报告与交流,加深了解、合作,建立友谊,推动同济大学在可持续制造领域的研究发展。

    “全球可持续制造学术会议”是世界顶尖的产品工程研究的国际性组织——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的重要学术年会,自2003年创办以来,今年已是第十七届。此次会议共举行9场主题报告,并在可持续的产品设计、可持续制造工艺、可持续制造系统、可持续制造交叉研究等分会场宣读120篇论文报告。

    23

    此次会议有众多顶级学者参会,本会议创立者、德国工程院院士、柏林工业大学前副校长Seiliger教授作主旨报告,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院士、比利时鲁汶大学Lauwers教授,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副所长Kohl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佐治亚大学副校长Jack Hu等教授作了主题报告。参加会议并作论文报告的还有我校中德学院机械部协调人、德国工程院院士Abramovic教授,日本Ishikawa教授,澳大利亚Kara教授等数十位国际著名教授。

    会议还举办了国际研究生会议专场,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南非、印度等国的大学生就全球框架下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对制造的挑战及循环经济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

    来源: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3/71172.htm


    上海暑期班在中德学院举办

    2019年9月2日至28日,由上海市政府资助、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支持的上海暑期班在中德学院举行。来自17所中德学院德国合作高校的42位工科与经管专业优秀学生获得了参加为期四周强化课程的机会。暑期班主题为“智能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除了每天上中文课、专业课(如“电动汽车的未来”、“人工智能”等)以及国情与文化课程(如太极、茶道等),学员们还能够参加上海周边地区的郊游以及参观大众、华为等企业,从多角度了解中国迅速发展的现状。暑期班的经历给大多数学员留下了关于崭新的、积极正面的中国印象,并且唤起了他们对来华留学或工作的兴趣。

    1 Gruppenfoto SSS

    5 Feldarbeit Chongming
    4 HZ
    3 Tai Ji 1 IMG_2772
    2 Filmabend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8/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