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对中德学院党委进行巡察的公告

     

    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以及《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巡察工作办法》规定,自2019年4月23日起,以陈翌同志为组长的第二巡察组对中德学院党委开展巡察,时间3周。

    巡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检查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情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况、选人用人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防止“四风”反弹回潮情况、党规党纪执行情况、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情况、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和未巡先改情况以及学校党委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巡察组进驻学院期间,不干预学院的正常工作,不开展执纪审查工作。巡察期间,对中德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上述几方面的情况,可以直接向巡察组反映。

    巡察联系箱地点:中德学部大楼六楼电梯口、嘉定济人楼中德学院党员之家门口

    联系电话:021-65987825(工作日8:00-17:00)

    联系邮箱:2018xcz2@tongji.edu.cn。

    特此公告。

    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第二巡察组

    2019年4月23日


    中德学院资助企业代表小型会议

    中德学院资助企业代表每年都会有两次会面,借此机会一起对有关话题进行讨论并互相交流新的想法。4月4日,13位中德学院资助企业代表和25位中德学院教授和学术人员齐聚在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探讨未来中德学院的合作发展。

    首先,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ems先生、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主席张曦女士(拜耳)和Stephan Bietz先生(博世)向与会的企业代表、学院教授和其他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之后Thomas Willems先生介绍了学院目前的发展情况、招生情况和毕业生人数以及过去一年的精彩回顾。Bietz先生代表Abels女士介绍了柏林工业大学和中德学院联合举办的以“德国领导力发展培训和工业4.0”为主题的暑期学校。这一项目将于8月在柏林进行,资助企业的青年领导人才也有机会参与其中。

    在简短的展示之后,企业代表和教授分成四组,对如何加强经济与学术界、教席与资助企业之间的合作展开了讨论。资助企业对深入合作的关注点主要分为三类:人才招聘、科研合作、企业社会责任。对此,与会人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议,如定期举办大学企业日、教席研究报告展示、人力资源相关话题讨论,如中国能力和德国能力、咨询委员会会议框架下的主题工作坊以及企业开放日。

    随后,与会人员共同建立了资助企业代表微信群,大家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并及时了解中德学院动态。最后,自助午餐期间,交谈在更为轻松的氛围中继续进行。

    IMG_1783 Stiftertreffen
    IMG_1552 Stiftertreffen
    IMG_1885 Stiftertreffen
    IMG_1899 Stiftertreffen
    IMG_1541 Stiftertreffen
    IMG_1524 Stiftertreffen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中德学院项目专员克里斯蒂安• 博德一行来访

    近日,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中德学院项目专员克里斯蒂安•  博德(Christian Bode)博士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中国处处长奥苏姗(Susanne Otte)女士一行访问同济大学。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和校长陈杰先后会见代表团。外事办公室与中德学院相关人员陪同会见。

    3月27日下午,方守恩亲切会见了博德博士一行,对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长期以来支持中德两国、特别是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方守恩表示,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推动下,中德两国学者无论在学生培养方面,还是在科研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大提升了同济大学国际合作水平,中德两国的合作交流一定会更加深入,更加卓有成效。

    2019-3-27方书记会见德方代表

    3月28日下午,陈杰与博德博士一行就中德学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友好、深入、坦诚的交流。双方认为,通过中德学院这个平台,中德两国优秀的科学家可以就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迸发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火花,产出优异的学术成果。陈杰同时寄望中德学院继续发挥对德合作交流优势,以其对德精英大学合作优势以及基金教席优质资源为我校引进优秀海外青年人才做出贡献。

    bty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简称DAAD,成立于1925年,代表德国231所高校和128个大学生团体,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教育交流机构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扶持德国和其他国家大学生、科学家的交换项目以及国际科研项目,并以此来促进德国大学同国外大学的联系。在中德两国政府倡议下于1998年成立的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在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合作项目。


    参观邮政博物馆

    2019年3月31日下午一点半, 14名中德学院的中国和德国学生一起参观了上海邮政博物馆。从邮政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历史的变化。

    上海邮政博物馆大楼竣工于1924年,原是上海邮政总局的办公地,目前二楼大厅依然保留着原来样貌,还在营业。大楼建筑保留着欧洲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目前邮政博物馆自世博会后,仅开放二楼,其他楼层和顶层,因安全原因不再开放,一同前去的同学都感觉有点遗憾。展品种类还算多样,除了图片展示,和邮票,还有实物邮品分拣流水线展示,影片放映等等。但最精彩的部分,是在整个展区的最后,有一间不起眼的小黑屋子,好多人因此而错过里面的秘密。在这间屋子里珍藏着世量稀少的孤品或罕品的邮品,这是博物馆的精华。这些陈列的是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富有传奇色彩的品种,或因发行期短暂,又经自然损耗和意外破坏而少量幸存的邮票。

    在参观完了上海邮政博物馆之后,中国学生还向德国同学介绍了邮政博物馆对面的新亚酒楼建筑的历史。以这样直观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和上海历史,德国同学感觉印象深刻。而对中国学生来说,又能锻炼外语口语,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邮政博物馆集体照

    施一晖


    形式特别的文化交流——饺子派对

    2019年3月28日晚,中德学院德语高级班的同学在中德创新实验室组织了一场饺子派对,这也是一次跨文化的聚会,共邀请了20名德国学生参加。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Thomas Willems、德语教学部主任Schlimbach女士、中文教师李黎也加入了派对。

    活动直奔主题:中国学生端出提前准备好的饺子皮和馅,一步一步地教德国同学把肉馅儿和素菜馅儿塞进饺子皮里,然后扔入沸水中。德国同学在学包饺子的过程中还加以创新,包出五花八门、形状各异的饺子——正符合“交流促进创新“这一口号。

    与此同时,四位中国女生身着围裙,正在进行一场“烹饪表演“。她们制作了几道经典中餐:凉拌黄瓜、糖拌西红柿、西红柿炒蛋以及水果捞。

    用筷子吃饺子对德国学生来说已经不容易,之后他们要面对更大的挑战:筷子接力传乒乓球。然后是该游戏的德国版本:勺子乒乓障碍接力赛。原游戏为勺子生鸡蛋接力赛(Eierlauf mit Löffel),此处将乒乓球代替了鸡蛋,这是德国儿童生日的必备游戏项目。

    约九点半,互动游戏活动接近尾声。本次派对加深了中德同学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德语班和汉语班同学来说,这也是一场轻松愉快的外语交际实践。

    Kochabend 3
    Kochabend 2
    Kochabend 5
    Kochabend 1
    Kochabend 4
    Kochabend 6

    井冈山之行

    2019年4月,四名中德学院的留学生和13名来自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国际学生协会的同学共同参加了为期四天的井冈山考察。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南部,是红军的发源地和中国革命的摇篮。

    第1天

    2019年4月11日,同学们在同济大学国康路校门口集合,旅行开始。上午9:30,大巴准时将我们送到上海火车南站,然后我们搭乘了开往吉安的火车。火车车程长达10小时,提供硬卧与餐食。火车上大家很快就熟悉起来,因此10小时的车程过得飞快。

    图片 1

    抵达吉安后,当地导游彼得热情接待了我们,陪同我们前往酒店。他对未来几天的行程安排以及关于井冈山和红军历史的介绍让每个人都充满期待。我们入住了吉安圣欧顿酒店,酒店临近火车站,便于入住,为第二天的行程养精蓄锐。

    第2天

    第二天7:30用早餐,我们在上海时就已经知道,中国一天三顿都是热餐。幸运的是,这里的自助早餐还提供吐司、黄油果酱和水果。喝完一杯热咖啡后,我们在8:30前往井冈山大学。短暂的15分钟车程中,导游彼得向我们介绍了井冈山市的历史,作为后几天活动的背景知识。

    一抵达井冈山大学,就已经有一些学生在校门口等待我们。我们进入阶梯教室后,另一些学生也加入我们。为了增进彼此的文化交流,我们和井冈山大学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我们认识了彼此,谈论了自己的大学以及兴趣爱好并共同观看了演出。

    图片 4

    首先,井冈山大学教授们进行了报告,展示了井冈山市的过去与现在。接着是传统歌曲二重唱、传统服饰风格展示和古筝演奏。同济大学的学生们则进行了功夫表演、意大利介绍、游戏互动,介绍了跑酷的历史。休息期间,学生们得以深入交流,练习书法,并尝试了传统乐器。

    随后是校园参观。当地同学向我们展示了校园美景。校园里有一个小湖,不少学生们在湖边休息。接着,我们在大学校旗下合影。

    图片 5

    午餐后,我们乘坐大巴前往白鹭洲书院。在车上彼得向我们介绍了书院的历史。白鹭洲书院位于赣江的白鹭洲上,通过古色古香的桥和江岸相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曾在这里学习,学院主要讲授儒学,因此在建筑中可以找到孔子的木雕像。学生们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白鹭洲和建筑的许多细节,也带领我们参观竹林。两小时的游览后,我们向学生们道别,乘大巴离开。

    经过两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井冈山天乐府大酒店,酒店坐落在群山之间,自然环境优越。晚餐过后我们短暂地游览了这座小城。除了小餐馆外,这里有许多售卖毛主席木雕的商店。

    第3天

    第三天,8点半我们启程前往井冈山山区。5分钟车程后,旅游大巴首先将我们带到游客集散地,在那里我们换乘了当地的公共汽车。经过约30分钟的行驶,我们到达毛泽东故居和红军基地。山间云雾缭绕,我们安静地参观了毛泽东故居的各个房间,彼得向我们讲解了中国革命的起源和历程。

    2

    离开毛泽东故居后,我们来到了一家小餐馆的后院。村民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制作毛泽东和士兵们穿的传统草鞋。这位年长的村民在肚子上绑了一条特殊的腰带,使用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台。这一手工艺制作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示范之后,几个学生在村民指导下自己制作了鞋子。接着热心的餐馆老板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美味的午餐。

    图片 1

    午餐后,我们乘坐巴士前往黄洋界游客中心。我们深深地陶醉于井冈山壮丽的景色之中,拍照之后我们爬上楼梯,参观了红军哨口和两座毛泽东纪念碑。然后我们回到汽车上,满怀期待前往龙潭瀑布。到达那里之后,我们两两乘坐小索道前往最低的平台,观赏了第一个瀑布,沉浸在大自然的氛围之中。之后我们参观了中间的平台,并以最大的瀑布为背景合了影。我们在各个平台之间爬上爬下尤其令人难忘,此外缆车门必须手动打开和关闭。我们筋疲力尽但很开心,傍晚乘汽车返回酒店,并在旅程的最后一个晚餐时回顾了这一天。

    3

    第4天

    早餐后,我们从酒店退房,前往当地历史博物馆。又是一个雨天,井冈山的气候就是这样。

    导游彼得带领我们参观博物馆,向我们解释了中国革命的背景。博物馆和井冈山市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这里游人如织,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乘坐旅游大巴来到这里。大人和小孩都穿着红军制服。直到今天中国人都高度赞扬中国革命以及共产主义。博物馆的构造十分有趣,展厅展示了不同的场景,但都突出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雕塑和画作以他为中心以表人们对他的钦佩之情。

    4

    然后我们乘坐大巴前往杜鹃山,这里曾是共产党革命基地。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次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战役。除了历史背景,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我们乘坐缆车,只是天公不作美,山顶云雾缭绕。这一景色也有着独特的魅力,我们在第一个观景点拍摄了一些照片。

    在下山的索道上,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山脉。午餐过后,我们驱车前往井冈山火车站,乘坐夜间列车返回上海。

     

    Marina Thi Lan Freedman, Daniel Zack, Annika Ebert & Navanya Ganasathasan

    波鸿鲁尔大学学生


    3月22日至24日留学生宜兴三日游

    宜兴市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离上海不远。宜兴因其陶器茶壶和陶俑而闻名。为了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传统的陶器文化、体验陶器制作,同济大学组织了来自各院系留学生参观考察宜兴“天神陶器实践和学习基地”。

    第一天,我们参观了“天神基地”的周边,周边有大量的陶器品和由陶器制成的艺术品。还浏览了制作陶器的大厅,随后的几天学生们在这里制作陶器。

    堆放陶器的仓库
    堆放陶器的仓库
    制作工坊
    制作工坊

    参观后,我们去了一家本地餐馆吃晚餐,丰富多样的菜肴满足了每个人的需求。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徐秀堂大师的艺术画廊,展示了许多手工制作的陶瓷工艺品,还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展品,如佛教神像,由著名的陶器大师耗时良久制作而成。

    展品
    展品

    之后,我们参观了展品制作的场地,这里也制作茶壶等一些简单的陶器,均是手工完成。这令人不禁感慨,要有多么心灵手巧,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形状与图纹。

    制作茶壶
    制作茶壶

    我们随后又参观了一个更现代化的工厂,这里许多陶器是由机器批量生产的,主要为茅台酒生产上等的陶瓷酒瓶。

    工厂参观后,我们回到了“天神陶器基地”。陶器大师向我们现场演示了如何制作茶壶。茶壶制造过程看起来并不复杂,当然也依赖于大师丰富的经验,大多数人在观看的过程中意识到制作茶壶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很多耐心。参与者还可以免费制作杯子等其他日用品。

    工作中的陶艺大师
    工作中的陶艺大师

    陶艺制作部分于周日早上完成。 由于粘土仍然需要硬化,在当地员工进一步处理物品之前,我们先在陶艺作品上划下了自己姓名的首字母。 陶艺一经处理完成后,就会被发送给参与者,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件自制的、漂亮的旅行纪念品。

    总之,对于那些喜欢探索传统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本次游览活动是值得一去的。 特别是在上海,由于丰富的现代元素,人们常常忘记了中国文化的起源。 此外,活动中可以结识不同国籍的,来自同济的各个院系的新朋友,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欧绿保柏林同济中德学院篮球赛

    运球、传球、防守、快攻——在德国欧绿保柏林篮球队(ALBA BERLIN)教练东亚青训主管Thomas Vogel先生的指导下,9名中德学院的中国学生与1名德国留学生学习了这些篮球技巧,并将其运用于实战。2019年3月18日,一年一度的欧绿保柏林同济中德学院篮球赛在同济体育馆举行。活动由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及中德学部下属中德校园共同组织。

    IMG_1201 Alba

    参加者随机分为两队,分别穿着黄色与蓝色的球衣。简短的介绍环节后,Thomas Vogel以德文加英文向学生们介绍篮球技巧训练并进行实操,着重训练其力量速度。一个小时的训练之后,两队进行了一场挥汗如雨的友谊赛。教练在赛后评论道:“今年这些同学的篮球水平是近两年里我遇到的最好的!”运动过后,教练与学生在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享用简餐并进行交流。

    IMG_1484 Alba

    成立于1989年的欧绿保柏林篮球队一直保持着德国篮球的最高竞技水平,享誉国际篮坛。欧绿保已经成为柏林篮球的代名词。德国欧绿保柏林篮球俱乐部通过其“中国计划”在多个层面连接并推广中德两国篮球之间交流与促进。自2014年以来,每年与德国欧绿保柏林篮球俱乐部共同举办的篮球赛事已成为中德学院的传统活动之一。主办方希望以篮球作为沟通彼此的桥梁,跨越国界、文化与语言之间的鸿沟。

    IMG_1503 Gruppenfoto


    欢迎来到上海:中德学院迎新会

    2月28日晚,中德学院迎新会在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举行,共36名德国新生参加。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Thomas Willems先生代表学院欢迎各位新生,并向大家做了学院介绍。他在介绍中重点强调了留学生在中国的行为规范。同时,他也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去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见解,以新的视角来观察事物。

    接着,图书管理员华之颖老师介绍了德文图书馆的操作指南。随后,中德学院留学生办公室负责人刘欣老师解答了学生所关心的学习与生活问题,包括如何激活校园卡、如何参加体育课等等。

    迎新会最后,德国学生认识了各自的中国语伴。他们在寒假里已经有了线上的联系,这是第一次线下见面。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2019年春季学期,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共有347名在籍中国学生,66名德国留学生。其中26名德国学生正在攻读硕士双学位。

    IMG_1083
    IMG_1095
    IMG_1131
    IMG_1140

    DAAD中德学院专员克里斯蒂安·博德博士当选2018“感动同济”人物

    在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40年发展历程中,一位德国友人凭着对中国的热爱、对同济大学的深厚情谊,甘于铺路搭桥,为中德教育、学术、文化交流,为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项目特派员克里斯蒂安·博德博士。在发来的一段视频里,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笑容可掬,他说:“我们两国面临共同的挑战,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双方语言、文化的了解。”博德先生委托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德方副院长王魏萌女士代为领奖,原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中德人文交流中心主任董琦教授为其颁奖。

    Bode Moving Tongji


    Bode Moving Tongji2

    文章来源:

    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3/68352.htm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0/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