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柏林工大/同济大学2015年夏令营

    Summer School 2015
    Glückliche Gruppe: Vor dem Pearl Tower (TV Tower) kurz vor der Closing Ceremony der TUB/Tongji-Summer School.

    Unterwegs zum eigenen Chinabild: Die TU Berlin/Tongji-Summer School 2015 am CDHK in Shanghai

    Die 12. Summer School der TU Berlin und des CDHK bot auch in diesem Jahr wieder viele Facetten Chinas. Unter der Leitung von Frau Dr. Sigrun Abels (TU Berlin) und der organisatorischen Assistenz von Frau Sylvia Dluzniewska (TU Berlin), Frau Ge Xiaping und Frau Yang Ruifan (CDHK), zeigten in dem dreiwöchigen Intensivprogramm vom 7. bis 25. September 2015 Experten aus Wirtschaft und Wissenschaft wertvolle Einblicke in die Wirtschaft, Politik, Kultur und Gesellschaft Chinas. Das modular aufgebaute Lehrprogramm für 30 deutsche Masterstudierende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icher Fächer kombinierte dabei Fachvorträge von CDHK-Professore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Managern sowie von renommierten China-Experten mit interkulturellem Managementtraining.

    Beim Festakt des TU Berlin/Tongji-Tages berichteten Studierende der Summer School vor Delegationen der Hochschulleitungen (Prof. Pei Gang und Prof. Thomsen) von ihrem sehr positiven China-Aufenthalt am CDHK. Einige der Teilnehmer werden zukünftig die Gelegenheit nutzen, am CDHK zu studieren oder ihre Masterarbeit zu schreiben. Bei einem gemeinsamen Grillfest mit den chinesischen CDHK-Studierenden wurden bereits erste freundschaftliche Kontakte geknüpft.

    Abgerundet wurde die China-Erfahrung durch Unternehmensbesuche bei erfolgreichen deutsch-chinesischen und multinationalen Unternehmen, wie Shanghai VW, Bosch, Bayer und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 sowie durch kulturelle Ausflüge, u.a. zum Westsee nach Hangzhou, zum Naturspektakel Wuyi Shan, zum antiken Wasserdorf Wuzhen und zum Zen-buddhistischen Kloster Lingyin.

    Das Ziel der Summer School, zukünftigen deutschen Nachwuchsführungskräften Einblicke in die chinesische Kultur und die Besonderheiten des chinesischen Marktes zu vermitteln sowie Grundkenntnisse der chinesischen Sprache zu erwerben, wurde von allen Teilnehmerinnen und Teilnehmern überaus erfolgreich erreicht und durch Abschlussprüfungen nachgewiesen – das Wichtigste im Gepäck jedoch war schließlich: das eigene Chinabild mit nach Hause nehmen.

    Das gesamte deutsch-chinesische CDHK-Team hat wunderbar zusammen gearbeitet und sich fabelhaft ergänzt. Dass dies nicht nur eine subjektive Einschätzung ist, zeigt das rundum sehr gute Ergebnis der internen Evaluation dieser außergewöhnlichen Lehrveranstaltung – ein erfolgreiches Format, das die Angebotspalette des CDHK um ein interessantes Chinakompetenz-Element ergänzt.

    Dr. Sigrun Abels


    中德学院赞助企业采埃孚在同济举办杰出奖颁奖仪式

    6月4日、5日,中德学院赞助企业采埃孚在同济举办第二次杰出奖颁奖仪式。采埃孚赞助教席持有者余卓平教授向与会者及在座学生致以问候,并作了以创新在汽车工业中重要意义为主题的开幕词。

    采埃孚通过杰出奖来表彰对企业内质量、员工激励、战略、资源、流程、环保及财政领域的优化做出贡献的创新项目。员工自发的推动这些项目并在确定的时间段内做好准备。

    采埃孚赞助教席和由教授及采埃孚领导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超过30个来自全亚洲的团队进行评估并最终确定一个胜出队伍,这支队伍将在采埃孚的母公司地址弗里德里希港介绍其创新之处。

    这项活动中采埃孚团队和商业伙伴不仅有知识交流,学生及教授间的经验交流也是很有价值的。他们通过这些不同的项目能更好的观察到在工业生产中企业的最新现状,也讨论了当前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cdhk_aktuelles_14


    足球场上的国际友谊

    v.l.: Prof.Dr.WANG Xuyi, Rektor Prof. Dr. Elmar Weiler, Dr. Martin Seidler

    http://aktuell.ruhr-uni-bochum.de/meldung/2015/06/meld02747.html.de

    鲁尔队进攻了,又一个进球:在国际周的亚洲日,来自鲁尔大学的多彩混合球队同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交换生球队踢了一场足球友谊赛。

    公平的友谊赛
    周一这场在人工草坪上进行的比赛是伙伴学校间的第二场国际友谊赛。2012年的“波鸿鲁尔大学日”波鸿队已经和同济足球队在上海踢了一场足球赛。由于当时波鸿队明显出于弱势,这一次这只鲁尔大学的强队能够在这场比赛中同积极、友好的同济大学队进行一场公平的比赛。最终,波鸿对上海的结果是1:1。同2012年一样Elmar Weiler老师在双方大学众多球迷面前吹响了终场哨。
    优异的球队战绩
    鲁尔队参赛队员有学生、职员和教授,他们每个人都有同上海的渊源。Marvin Dziennus、Oliver Fahle博士教授,、Jörn-Carsten Gottwald博士教授、Ludwig Groß、Ilker Gündogan、Pascal Jung、Kevin Ho、Eike Kiltz博士教授、Nils Metzler-Nolte博士教授、Axel Mosig博士教授、Hakan Pinar、Dr. André Schmidt、Arthur Tarnowski 和 Marcel Ziemski凭借高水平的个人技能和紧密的团队效绩让大家所信服。鲁尔队的领队同2012年一样,仍然是Martin Seidler博士.

    中国队球员有晁磊,陈诚,陈荻,董子源,胡江棣,李震,刘衡,马良,闵博士,王斌,王瑞和叶佐诚。同济足球队的领队是王煦逸博士教授。

    超过30年的伙伴关系
    30年前鲁尔大学和同济大学就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于两所学校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伙伴关系:鲁尔大学是1980年同济大学的第一所海外伙伴高校;同样同济也是当时年轻鲁尔大学的最古老搭档之一。

    cdhk_aktuelles_11


    2022秋季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的通知

    同济大学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于2011年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拟于2022年10月派出学生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21级机械、热能专业硕士研究生

    双学位攻读时间: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

    申请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12月24日止

    申请材料:

    • 个人简历(中文&德文)
    • 德福(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 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 本科成绩单
    • 导师推荐信(英文或德文)
    • 获奖证明(如有)
    • 申请书

    录取条件:

    • 德福(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16分(针对因受疫情影响未能参加德福考试从而无法提供成绩证明的同学,经与达姆施塔特大学协商,解决方案如下:学生可以先提交申请,但是,学生应于2022年3月参加德福考试,并于2022年4月底前提供不低于16分的德福成绩证明,从而获得2022年冬季学期的入学资格。如果学生届时不能提供不低于16分的德福成绩证明,将不能获得外方录取资格。)
    • 成绩优秀
    •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录取流程:

    •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申请者务必于2021年12月24日中午12:00前将纸质版申请材料交至开物馆A410喻老师处,并将电子版简历发送至yu_fei@tongji.edu.cn;
    •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教授线上APS面试时间初步定于2022年3月,具体日期另行通知;
    • 中方和德方组成教授小组,对提交申请的学生材料进行审核和面试,最后确定录取名单。

    备注:

    •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 德方教授面试,一方面是确定学生录取资格,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APS团组号。

    联系人:

    喻菲 69589485
    yu_fei@tongji.edu.cn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2021年12月15日


    2022秋季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的通知

    同济大学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于2011年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汽车学院拟于2022年10月派出学生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双学位攻读时间: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

    申请时间:即日起至2022年12月24日截止

    申请材料:

    • 个人简历(中文&德文)
    • 德福(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 本科成绩单
    • 导师推荐信(英文或德文)
    • 获奖证明(如有)

    录取条件:

    • 德福(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16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APS面试,等通知;后续德福成绩单须于2022年4月补交)
    • 成绩优秀
    •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录取流程:

    • 汽车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申请者务必于2022年12月24日中午12:00前将纸质版申请材料交至学院A202林老师处,并将电子版发送至linsijia@tongji.edu.cn;
    •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教授线上APS面试时间初步定于2022年3月,具体日期另行通知。

    备注:

    •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 德方教授面试,一方面是确定学生录取资格,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APS团组号。

    联系人:

    汽车学院办公室
    林思嘉 69589204
    linsijia@tongji.edu.cn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通知

    根据同济大学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双学位协议,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计划于2022年4月派出学生赴德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20级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双学位攻读时间: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预计)

    申请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12月6日

    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中文&德文)
    2. 德福(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3. 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4. 本科成绩单(可后补交)
    5. 获奖证明(如有)
    6. 申请书

    录取条件:

    1. 德福(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16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APS面试,等通知)
    2. 成绩优秀
    3.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录取流程:

    1.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在规定时间内准备上述材料,并于12月6日前将纸质材料交至开物馆A410喻菲老师处,个人简历中文和德文电子版请发送至: yu_fei@tongji.edu.cn;
    2. 受疫情影响德国教授将线上参加APS面试,申请学生需线下参加面试,面试时间为12月8日,地点待通知。
    3. 中方和德方组成教授小组,对提交申请学生的进材料审核和面试,最后确定录取名单。

    备注:

    1.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 德方教授面试,一方面是确定学生录取资格,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APS团组号。

    联系人:喻菲 69589485

     


    汽车学院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攻读双学位(硕士)通知

    根据同济大学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双学位协议,汽车学院计划于2022年4月派出学生赴德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20级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双学位攻读时间: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预计)

    申请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12月6日

    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中文&德文)
    2. 德福(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3. 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4. 本科成绩单(可后补交)
    5. 获奖证明(如有)
    6. 申请书

    录取条件:

    1. 德福(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16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APS面试,等通知)
    2. 成绩优秀
    3.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录取流程:

    1. 汽车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在规定时间内准备上述材料,并于12月6日前将纸质材料交至宁远馆A202林老师处,个人简历中文和德文电子版请发送至: linsijia@tongji.edu.cn;
    2. 受疫情影响德国教授将线上参加APS面试,申请学生需线下参加面试,面试时间为12月8日,地点待通知。
    3. 中方和德方组成教授小组,对提交申请学生的进材料审核和面试,最后确定录取名单。

    备注:

    1.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 德方教授面试,一方面是确定学生录取资格,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APS团组号。

    联系人:林思嘉   69589204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第九批赴德国KIT攻读双学位(硕士)通知

    根据同济大学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签署的双学位合作协议,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计划于2022年4月派出第九批学生赴德攻读双学位。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20级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双学位攻读时间: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预计)
    申请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12月3日

    申请材料:
    1.个人简历(中文&德文)
    2.德福(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3.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4.本科成绩单(可后补交)
    5.获奖证明(如有)
    6.申请书

    录取条件:
    1.德福(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16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APS面试,等通知)
    2.成绩优秀
    3.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录取流程:
    1.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在规定时间内准备上述材料,并于12月3日前将纸质材料交至开物馆A410喻菲老师处,个人简历中文和德文电子版请发送至: yu_fei@tongji.edu.cn;
    2.受疫情影响德国教授将线上参加APS面试,申请学生需线下参加面试,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中方和德方组成教授小组,对提交申请学生的进材料审核和面试,最后确定录取名单。

    备注:
    1.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德方教授面试,一方面是确定学生录取资格,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APS团组号。

    联系人:喻菲 69589485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2021年11月25日


    第九批赴德国KIT攻读双学位(硕士)通知

    根据同济大学与德国卡尔斯鲁尔理工学院签署的双学位合作协议,中德学院联合各中德中心计划于2022年派出第九批学生赴德攻读双学位。

    说明: KIT分别接收车辆专业和机械专业方向的硕士双学位生。

    申请对象:同济大学中德中心2020级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双学位攻读时间: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车辆专业)

    申请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11月26日上午12时

    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中文&德文)
    2. 德福(TestDaf)成绩单复印件
    3. 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
    4. 本科成绩单(可后补交)
    5. 获奖证明(如有)
    6. 申请书

    录取条件:

    1. 德福(TestDaf)总成绩不低于16分(德福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先提出申请,是否能参加本次APS面试,等通知)
    2. 成绩优秀
    3. 在校表现突出,综合能力强

    录取流程:

    1. 中德学院发布招生通知,请在规定时间内准备上述材料,并于11月26日12时前将纸质材料交至汽车学院院办宁远馆202林思嘉老师处,个人简历中文和德文电子版请于11月23号前发送至linsijia@tongji.edu.cn;
    2. 受疫情影响德国教授将线上参加APS面试,申请学生需线下参加面试,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 中方和德方组成教授小组,对提交申请的学生的进材料审核和面试,最后确定录取名单。

    备注:

    1. 该双学位项目为自费项目,申请者需自行承担所有在德期间的花费以及往返旅费。
    2. 德方教授面试,一方面是确定学生录取资格,另一方面有利于申请APS团组号。
    3. 联系人:汽车学院 林思嘉 021-69589204 linsijia@tongji.edu.cn
      中德学院 罗亮   021-69584639 031403@tongji.edu.cn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召开

    11月11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在四平校区中德大楼和线上平台同时召开。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长吴启迪,校长陈杰,副校长雷星晖、娄永琪,原副校长吴志强,德国驻沪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Maximilan Hallensleben,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司司长Klaus Birk,中德学院德国合作高校联合会办事处主任Sigrun Abels、校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中德学院、4个中德中心负责人及资助企业、德国合作高校代表等中德嘉宾60余人参加会议,共商中德学院未来发展大计。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1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2

    吴启迪在致辞中对各位委员和代表一直以来对中德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表示,在过去两年里,中德学院主动服务学科发展,有力支撑4个中德中心建设,拓展各学科对德合作深度与广度,学院转型取得显著成果。希望中德学院在中德两国政府、经济和学术界的支持下,更好发挥平台作用,进一步深化各专业学院与德国精英大学、科研院所和一流企业间的教育合作、科研创新,助力中德硕、博联合培养取得更大成就,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科技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等前沿领域取得更多合作科研硕果,为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开局添砖加瓦。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3

    陈杰代表同济大学对出席会议的各位委员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各界人士长期以来给予中德学院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中德学院成立23年来,在国际化协同办学、产学研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提升同济大学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社会和中德企业培养了众多具有国际视野、精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校为继续深化中德合作,完善战略布局,在稳步推进中德学院转型的基础上,正筹建中德联合研究中心、中德博士生院和欧洲与德国研究院,打造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版。作为中德学院平台化转型的重点工作,中德博士生院将以多学科交叉、跨国别协作为基础,努力建成国际人才培养高地、顶尖人才聚集高地和联合科技研发基地。作为新任中德学院院长,陈杰表示,中德学院未来将继续肩负推动高质量、高层次中德交流的重要使命,进一步提升同济大学中德合作品牌的内涵和品质,全力推动中德合作向更深、更广领域进发,取得更大成就。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4

    Klaus Birk表示,中德学院在中德学术交流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相信作为中德高水平合作的典范,中德学院未来将助力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同济大学在前沿科研领域有更广、更深的合作。Maximilan Hallensleben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在德中教育合作中的卓越贡献,以及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5

    雷星晖、Klaus Brik、柏林工业大学教授Axel Werwatz、波鸿鲁尔大学教授Michael Abramovici、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Titus von dem Bongart、莱茵金属集团企业战略与发展高级经理Sebastian Hollensteiner、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法务专利与合规副总裁Raphael Oen在讨论环节分别发言,围绕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深化与同济大学合作,推动中德教育交流、科研创新、校企互动,加强科教与产教融合等展开讨论。 雷星晖表示,中德学部将更好发挥统筹协调功能;作为中德科教合作领域的旗帜,中德学院将进一步面向教育、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助力各学科深化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在智能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与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联动发展,持续拓展中德科教的广度与深度。

    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3次会议-6

    会上,中德学院负责人作学院年度工作报告,向咨询委员会汇报学院2020至2021年度工作成绩、今后如何更好服务学科发展、筹建新中德中心和中德博士生院、为同济“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规划添砖加瓦的具体工作措施。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也分别向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汇报各中心过去一年在教学科研、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文字:杨瑞帆;图片:周游;审核:杜斐)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36/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