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第四届德迅基金会中国物流日

    20多年来,德迅基金会在各大高校举办一年一度的物流日,旨在为产业界、经济界和政治界的全体物流专家创造一个平台和网络,从而进一步推动创意独到的理念交流与物流领域的教学实践。这其中就包括每两年一次的德迅基金会中国物流日:2018年5月15日已是其第四次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张思东教授,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中心)与柏林工业大学物流专业(Straube教授)共同筹办,今年主题则为“未来物流网络的协同融合——数据·人·技术”。

    按照惯例,中国物流日包含白天活动与晚宴两部分,邀请经济、政治和学术界的诸多代表。

    白天活动中,中德代表在“未来物流网络的协同融合——数据·人·技术”的主题框架下进行报告,讨论未来全球物流网络中如何进行合作。第四届德迅基金会中国物流日提供了交流创新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机会,这些理念与实践能够加深我们对协同融合的物流网络前景的认识。此外,这一网络所需的推力刺激与成功因素,以及可行的产业模式与必要的变更管理也被作为议题。数据处理、中德企业在生态与社会方面的责任担当亦成为重点。当天有超过300名来自经济、政治和学术界及其他组织机构的与会者到场;另外,还有4000多人通过今年首次使用的微信直播在线参与活动。综上,Kühne基金会中国物流日使得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跨学科联结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研究领域的相关交流。

    随后的迎新晚会共邀请175人参与,期间同样围绕物流网络合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议会国务秘书、德国政府货运和物流事务代表Steffen Bilger先生以及瑞士驻沪总领事Alexander Hoffet先生分别致辞。

    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的是为德迅基金会执行董事Martin Willhaus先生隆重颁奖的环节。柏林工大的Frank Straube教授与同济的张思东教授向Willhaus先生多年来的贡献与对两校教研的坚定支持表示感谢。

    Peter Verhoeven

    • “数据·人·技术”
    • 中德学院张思东教授
    • Martin Willhaus颁奖仪式
    • 柏林工大Frank Straube教授
    • 物流日现场

    德国同济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在柏林正式成立

    德国时间5月14日上午,德国同济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德学院重要合作伙伴柏林工业大学的主楼内举行。同济大学校长、同济校友会会长、中德学院院长钟志华,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柏林工业大学副校长Angela Ittel教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中德学院DAAD专员Christian Bode先生,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同济校友会副会长、中德人文交流中心主任董琦教授,德国同济校友会理事、柏林同济校友分会会长谭笑佰校友,同济大学外办领导以及中德学院师生和校友代表近百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与会人员合影
    与会人员合影

    Angela Ittel首先致辞,她代表柏林工业大学对与会嘉宾及中德校友们表示欢迎,并在讲话中回顾柏林工业大学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渊源,强调中德学院在两所高校合作中的重要意义,预祝德国同济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在柏林顺利成立。

    柏林工大副校长Angela Ittel致辞
    柏林工大副校长Angela Ittel致辞

    04级校友史向前代表在德院友分会筹备组向大家介绍分会的前期筹备工作。

    钟志华校长简要回顾了中德学院成立的背景,指出学院二十年发展的意义,并对学院成立之初的奠基者,二十年间支持学院发展的中德两国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他对在德校友们为促进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同时希望校友们能为同济大学的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为深化同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加强产学研共建、为把同济的发展推上新台阶而贡献智慧。

    我校钟志华校长致辞
    我校钟志华校长致辞

    吴启迪教授曾任同济大学校长,也是中德学院的创建院长。她深情回顾中德学院从成立之初到现在二十年的成长和成就,指出学院为增进两国教育经济领域的合作起到了桥梁作用。她希望中德学院的毕业生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为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中德两国各领域的深层次交流合作不断添砖加瓦。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致辞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致辞

    Bode先生介绍了中德学院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肯定了对中德学院德国校友分会在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建立的重要意义。

    Bode先生致辞
    Bode先生致辞

    我院中方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和德方副院长Willems先生共同致辞,衷心感谢与会嘉宾以及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柏林工业大学等对中德学院活动的支持;希望学院在德校友会的成立能给在德院友们提供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希望校友们能在学习、就业、生活等各方面指引和帮助在校生,并成为他们的榜样;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在德校友分会组织的校友活动。

    吴志红教授和Willems先生致辞
    吴志红教授和Willems先生致辞

    经与会院友举手表决,全票通过《德国同济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工作办法》。通过与会院友不记名投票,会议在校友推荐和自荐的候选人中选举产生了德国同济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的九名理事。

    举手表决工作办法
    举手表决工作办法

    我院校友分会常务副秘书长杨瑞帆老师宣布德国同济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正式成立,谭笑佰理事向第一届理事会成员授旗。

    德国同济校友会理事谭笑佰授旗
    德国同济校友会理事谭笑佰授旗

    首届理事会成员随后在分会场召开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选举出本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人选。会议选举校友史向前为会长,王廷君、刘宇博为副会长,陈春晓为秘书长,韩珂为司库。

    第一届理事会成员领取聘书
    第一届理事会成员领取聘书

    在当天下午的中德学院二十周年庆系列活动中,钟志华校长为德国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颁发证书并表示祝贺。

    钟校长向我院德国校友分会第一任会长史向前颁发证明
    钟校长向我院德国校友分会第一任会长史向前颁发证明

    (当天上午的成立大会由柏林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处主任Sigrun Abels博士和我院15级校友邓嘉梁共同主持。)

    Abels Sigrun博士
    Abels Sigrun博士
    15级校友邓嘉梁
    15级校友邓嘉梁
    微信图片_20180703141303
    现场花絮
    现场花絮
    钟校长、Bode先生与院友项曲、韩珂夫妇及中德二代合影
    钟校长、Bode先生与院友项曲、韩珂夫妇及中德二代合影

     

    文字:史向前、杨瑞帆

    图片:Rebecca Sampson

    排版:杨瑞帆

    责编:杜   斐


    中德学院:新的开拓精神

    DAAD4_fast wie ein Familientreffen

    中德学院周年庆典合影 © DAAD/Sebastian Schobbert

    中德学院在柏林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由DAAD、德国外交部和同济大学共同创办并支持的中德学院是国际高校和科研合作的杰出典范。

    中德学院20周年的主题——“同舟共济二十载 再铸辉煌展未来”代表着这一合作项目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勃勃生机、远大目标和开拓精神。德国外交部国务部长明特费林(Müntefering)在柏林庆庆典开幕致欢迎辞时表示,早在1998年双边研究生院成立时,同济大学、联邦外交部和DAAD就共同登上了新大陆。“就在那时候,一场激动人心的政治、科研合作的探险之旅扬帆起航。”今天,中德学院是国际化的文化和教育政策取得成功的典范,是“中德合作的一块招牌。”

    充满活力的成功史

    在过去的20年当中,这个德语授课的研究生院在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和经济管理四个系发展出了12个硕士双学位项目与2个博士双学位项目。一开始,双方的共同目标是根据德国技术类高校的模式为中国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并且与希望进军中国市场的知名德国企业密切合作。中国的青年人才需要掌握德语,了解德国职场生活与经济动态。

    在此期间,共有27所合作高校以及20个基金教席参与到中德学院这个项目中来,其中也包括四系专业协调人所在高校(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以及波鸿鲁尔大学)。以上参与者共同致力于为中国学生以及人数日渐增长的德国学生提供双语、实践导向的优质教育。同济大学校长、中德学院院长钟志华教授提到“这种科研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合作在中国还是非常特别的”,自创立以来,中德学院的意义日渐重大、具有榜样作用,也是中外合作的十大办学单位之一。

    成功合作的见证人

    六位中德学院的院友在柏林讲述了他们自己的职业机遇及其出色的工作履历。实践导向和实验室工作使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院友王廷君成为了宝马创新中心的专家。审计师郑舒心则通过中德学院走向国外,如今在法兰克福工作。“虽然当初我没有通过德语考试,中德学院还是为我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电子与信息工程毕业的刘宇博笑着说道。得益于中德学院的国际网络,她没有错过她的机会,目前在上海、墨西哥与柏林的西门子工作了十多年。

    曾获得DAAD奖学金的项曲不仅从中德学院项目的开拓精神中受益: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开拓者。2009年,他从中德学院的汽车工程系毕业,到波鸿鲁尔大学攻读双硕士学位,如今在德国奥迪生产技术开发团队担任部门经理,专攻新材料和技术的革新。他最感恩的是他在中德学院所感受到的开放态度,“开放地对待他人,意味着尊敬。如果你这样对待他人,也会受到对方的回应。”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史向前目前正忙着为奔驰的世界地图上添加位于中国、美国和德国的新工厂。20周年庆典前不久,他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德学院德国校友分会的理事长。在这个角色中,他希望把他所获得的正面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与“专注的德国思维方式”相关的经验。与此相应,德国校友Karl Schmiedel也讲述了他的经历,“当时有一位参加了双硕士项目的校友跟我说:所有人都希望去美国,但你最好去中国,你不会后悔的。确实,我没有后悔。”

    卓越的专业人才和世界公民

    中德学院始终保持着开拓的精神。作为中德学院的支柱,许多变化摆在眼前。DAAD秘书长Dorothea Rüland博士在致辞时强调:“当今的国际化充满活力,变化也是非常迅速的”。开设新的创新课程也将被提上议事日程,希望在科研领域内成为增长驱动力。国务部长明特费林具体分析道:“数字化、工业4.0、智能城市和永续社会这些时下科研发展的重点,中德学院是整合这些中德未来课题的创新驱动力和对话平台。”

    在关注这些与全球动态相关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彼此,”Dorothea Rüland表示。“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学生的中国力会大大增强的原因。”钟志华教授希望未来中德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够成为能够在华德企和德国华企的专业人才,“而且要成为具有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为促进相互理解贡献力量,深化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Bettina Mittelstraß(2018年5月17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史明德先生 © DAAD/Sebastian Schobbert



    •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教育部长吴启迪女士 © DAAD/Sebastian Schobbert


    • 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于雪梅教授、吴启迪教授和吴志红教授 © Rebecca Sampson

    • 德国外交部文化司副司长泰普尔 @ Rebecca Sampson



    • 中德学院DAAD专员、中德学部指导委员会副主席Christian Bode博士 © Rebecca Sampson


    • 柏林工业大学校长Christian Thomsen教授 © DAAD/Sebastian Schobbert


    • 明特费林女士和钟志华教授 © DAAD/Sebastian Schobbert


    • Dorothea Rüland女士, 明特费林女士, Christian Thomsen教授和泰普尔女士 © DAAD/Sebastian Schobbert


    • 吴启迪女士和明特费林女士


    • 中德学院的开拓者、创立者和领路人 © DAAD/Sebastian Schobbert


    • 活动现场 © DAAD/Sebastian Schobbert


    • 中德学院校友郑舒心、刘宇博、史向前 © DAAD/Sebastian Schobbert




    慕尼黑工业大学与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宣讲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功举办

    6月5日晚六点,首届慕尼黑工业大学与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宣讲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行。活动面向同济大学各院系开放,吸引了众多对这两所德国顶尖工业大学感兴趣的学生和家长参与。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前来聆听宣讲的听众约有百余人。

    宣讲活动正式开始前,中德学院的刘珏烨老师简短地介绍了在中德学院读研的可能性,想要留在同济继续深造的本科毕业生在这里也可以获得中德双学位及赴德交流的机会。此外,慕尼黑工业大学与亚琛工业大学也是中德学院重要的合作伙伴。

    Liu

    接着活动进入主题,首先慕尼黑工业大学驻京办事处的金贞善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慕工大概况、申请该校硕士以及博士的条件与流程。金老师还带来了慕工大最新宣传片,让大家对这所德国著名高校有了一个直观印象。然后,亚琛工业大学驻京办事处的刘洁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亚琛工大的概况、专业设置、申请条件以及亚琛工大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奖学金项目。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同学们发言踊跃,从对口专业、课程匹配度、如何提前搜集信息等等方面向两位高校代表提问,利用此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老师为自己答疑解惑。不少机械专业和电信专业的本科在读生,对于前往这两所德国数一数二的工业大学深造非常感兴趣,有的专程从嘉定校区赶来参加此次宣讲会。

    中德学院作为同济大学对德交流的重要窗口,致力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同济大学与德国高校的交流。此次活动旨在让更多的中国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德国顶尖高校。


    中德学院资助企业代表小型会议

    中德学院资助企业代表每年都会有两次会面,借此机会一起对有关话题进行讨论并互相交流新的想法。 5月8日,来自11家中德学院资助企业的22名代表在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进行了会面,会谈的主题是“When millennium meet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短暂的午餐过后,吴志红教授、Thomas Willems先生(中德学院)、张曦女士(拜耳)和Stephan Bietz先生(博世)向与会中德学院教授与企业代表表示欢迎。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德学部主任吴志强教授以“智慧城市的未来”主题报告为本次活动拉开了帷幕,他将未来城市比作是一个智能有机生命体,它可以自我生长,从数据中吸取养分。一座城市的“智商”主要取决于它对信息流的收集和组织能力,并可以从中预见未来城市居民的行为走向。

    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ems随后对学院战略进行了说明,学院致力于成为中德两国未来课题的创新驱动器与对话平台、并增强科研活动。他表示,除了要提高德国学生的中国力之外,还应该增设新的创新专业,加强与资助企业的合作。

    之后三个平行研讨会主要由张曦女士(拜耳)和Stephan Bietz先生(博世)这两位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共同组织。在此,企业代表能够与中德学院教授们面对面进行交流。讨论的主题分别是高丙旭先生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房殿军教授的“数字化与智能物流“以及黄官伟教授的“电子商务的机遇与挑战”。

    这些议题在简单报告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网络安全法、数字时代下的组织发展以及企业如何从智慧城市发展中受益并可以为此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的相关问题。

    从参加者参与讨论的热烈程度可以看出,企业代表之间以及他们与中德学院教授和管理层之间有着巨大的交流需求。讨论将在10月份举行的“大型资助企业会议”上继续。

    Thomas Willems

    IMG_8541 small
    Wu small
    zhang small
    IMG_8608

    中新社: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在柏林庆祝成立20周年

    中新社柏林5月14日电 (郭泰 彭大伟)庆祝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招待会14日在柏林举行。来自同济大学、德国外交部、同济大学德方合作高校及中德两国企业的100余名嘉宾应邀出席。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出席招待会并致欢迎辞。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出席招待会并致欢迎辞。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出席招待会并致欢迎辞。他首先对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外交部20年前在同济大学设立中德学院的决定表示赞赏。他表示,中德学院在中德两国合作伙伴的携手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德教育合作的典范。

    史明德表示,近年来,中德在教育和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目前,在德学习、研究和工作的中国年轻人已近6万,每年赴华学习的德国学生数也超过8000人,两国高校建立了1300对校际伙伴关系。他希望今后中德学院加强与各方的合作,紧贴社会需求,与德方携手努力,在提升德国的“中国能力”建设和“追求卓越”方面更上一层楼。

    来自同济大学、德国外交部、同济大学德方合作高校及中德两国企业的100余名嘉宾应邀出席。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来自同济大学、德国外交部、同济大学德方合作高校及中德两国企业的100余名嘉宾应邀出席。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德国外交部亚太司副司长滕佩尔随后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德双方紧密合作下,同济大学中德学院20年来为两国培养了大量经济、科技创新人才,为中德两国经贸人文合作做出了贡献。德国外交部将继续支持该项目的发展,与中方一道继续挖掘该项目的发展潜力,祝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率团来访的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德两国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德学院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今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将继续提高科研水平,服务两国交流合作。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于1998年,学院的发展得到中德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二十年来,中德学院培养了1600多名硕士毕业生,被誉为“中德教育合作的典范”。(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8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优秀学生暑期学校活动通知

    本次活动只涉及中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招收符合条件的学员20名左右。活动期间将进行优秀学员评选,对于综合表现优秀并有志于报读我院硕士研究生的学员,给予一定的政策激励。

    一、活动目的及学院简介:

    为提高生源质量,改善学缘结构,吸纳全国优秀大学生到中德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我院将于2018年7月10日~7月13日举办“2018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活动。此活动面向全国大学生,为其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倡导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汇集了中德两国教育、科技和企业界的优质资源,采用汉德双语教学,以国际视野,优良的师资和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努力培养通晓两国文化精通专业知识的栋梁之材。

    中德学院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的学生获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在中德学院学习期间,学生有机会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波鸿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攻读双硕士学位,获得相应德国高校的学位证书。作为同济大学常设学院,中德学院注重学生培养的公益性,严格执行同济大学研究生缴费标准。此外,学院还接收大量德国高校攻读中国硕士学位以及前来进修的德国留学生(每年接收的留学生人数甚至超过每年招收的中国硕士研究生人数)。每年有众多德国知名教授前来授课和举办讲座,拓宽了学生国际化视野与知识面。

    此次暑期学校活动,将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并与专业拓展训练相结合,引导学员了解学科的研究方法、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激发学习和研究兴趣。

    二、申请者资格:

    基本条件(需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 国内著名高校工商管理类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含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学本科三年级在校学生(2019届毕业生);

    • 当前本科总评成绩专业排名前20%;科研水平出色的申请者,成绩标准可适当放宽;

    • 综合表现优秀,有培养潜力,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 外语水平优秀,有德语基础的优先;

    • 对德国文化及德语学习感兴趣,有强烈意愿报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 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申请学生专业范围:

    本科专业应为工商管理类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含信息管理)相关专业。

    三、申请流程:

    (一)申请起止时间:

    2018年5月28日至6月15日,最后截止日期为2018年6月22日16点前,逾期恕不受理。

    (二)申请需提供材料:

    1、《2018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优秀学生暑期学校申请表》(见附件一);

    2、本科成绩单(双学位或辅修同学还需附双学位或辅修成绩单;成绩单需由教务处或院系盖章)与总评成绩排名证明(务必注明本专业总人数);

    3、暑期学校个人陈述(请用英文或德文撰写);

    4、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如:英语/德语四、六级考试成绩,TOEFL或GRE/GMAT/IELTS成绩,德福成绩或DSH成绩等);

    5、专家(副教授以上职称)书面推荐信2份(如有);

    6、其他材料(如:发表论文<含录用证明>、专利、各类获奖或资格证书扫描件等)。

    (三)申请方式:

    申请人将上述所有申请材料的电子扫描件,连同Excel版的个人信息登记表(附件2)在2018年6月22日16点前,以“2018暑期学校+姓名+本科院校+本科专业”为邮件名,打包发送至我处邮箱yrfanny@tongji.edu.cn    邮件名称示例:“2018暑期学校+张三+浙江大学+企业管理。    所有纸质版材料于暑期学校活动时提交。       联系人:杨老师    咨询电话:021—65980947/69584639Email: yrfanny@tongji.edu.cn

    四、活动内容:

    中德学院优秀学生暑期学校学习活动安排

    活动开展时间2018年7月10日~7月13日
    活动安排

    (2018年)

    时间内容
    7月10日学员报到(14:30-16:30)
    7月11日上午:开学仪式、学术讲座

    下午:外语及专业综合水平测试

    7月12日参观活动
    7月13日学员结业仪式

    备注:日程为初步计划,具体安排将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以网站发布信息为准。

    五、学员遴选及优秀学员评选工作:

    学员遴选及优秀学员评选工作由中德学院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

    报名截止一周内,评审委员会将根据申请专业、申请资格、申请材料等内容遴选学员,并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网站(http://cdhk.tongji.edu.cn/zh-hans/)上公布具备资格的学员名单,并以电子邮件及手机短信等方式直接通知学员本人。届时,未接到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优秀学员的评选将根据学员的报名数、专业需求、背景资料及活动期间综合表现等综合评定。暑期学校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将在学院网站上公布优秀学员名单并直接通知本人(以电子邮件及短信形式)。

    六、优秀学员奖励政策

    1、优秀学员可获得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颁发的优秀学员结业证书。

    2、获暑期学校优秀学员资格的学生,如获得所在学校的推免资格并申请2019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即可进入复试,复试要求另行通知。

    3、获得暑期学校优秀学员资格的学生,未获得所在学校的推免资格,参加全国统考招生,达到中德学院复试分数线,即可进入复试,复试要求另行通知。

    七、申请费用

    (一)食宿:我院将为入选的学员安排在沪活动期间的食宿(注:学校或家庭所在地是上海的学生原则上不安排住宿);住宿时间:7月10日12时 — 7月13日12时,超期食宿等费用需个人解决;

    (二)交通费:外地院校学生请自行提前预定往返车票,暑期学校举办方不提供订票服务。举办方将报销外地院校学生往返上海的火车票(仅限火车硬座,或高铁、动车二等座以下)或汽车票,费用不超500元(超500按500计)。

    (三)保险:我院将为入选学员统一购买在同济大学活动期间的团体意外保险,建议各位学员自行购买旅途意外保险。

    八、注意事项

    (一) 若发现申请材料有虚假成分,将取消申请人资格;

    (二) 学员报到后须全程参加暑期学校的课程与活动,对于不遵守活动安排者,中德学院暑期学校组委会将及时通知本人并予以清退,一切费用自理;

    (三) 活动期间,学员不能单独外出游玩,如出现意外情况,举办方不承担任何责任及一切损失;

    (四) 所有同学于暑期学校结束的7月13日中午12点前或按所住宾馆规定办理退房手续。

    九、附件

    附件一:《2018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报名表》

    附件二:《2018暑期学校-中德学院个人信息登记表》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2018年5月10日


    2018年英飞凌科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

    英飞凌

    为了配合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创新产学合作育人机制,2018年英飞凌科技开展产学合作育人项目,内容包含三个部分: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面向高等院校)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面向高校教师)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

    项目面向两大类方向的教师学者:1. 汽车类,电气类,电子工程类以及自动化类等方向;2. 供应链管理类,物流管理类及物流工程类等方向。

    关于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的技术领域,详见英飞凌官网。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联合基金项目

    项目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包括但不限于电气工程类,汽车电子类,电子信息类,自动控制类以及机械电子类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重点支持基于英飞凌产品创新应用,详见英飞凌官网。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项目面向高校汽车类,电气类,电子工程类以及自动化类等相关专业教师。

    支持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平台创新、MOOC课程开发等方式。

    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项目参考列表,详见英飞凌官网。

    项目申报详情:了解项目申报详情,以及下载所有的相关资料,敬请参考英飞凌中国官网 https://www.infineon.com/cms/cn/product/promopages/2018-Moe-Project/#project01

    项目申报方式:将加盖院系公章的申请书发送至: up.china@infineon.com(请在邮件标题处注明“2018年英飞凌+项目类型+申报书”)

    申报截止日期:2018年5月31日

    若有任何疑问,欢迎致电:英飞凌大学计划部,刘贵芳,021-61019127


    数字化时代下的工作与职业

    算法和机器取代人类,需要人工的工作时代陷入终结——媒体和学界似乎渲染了这样的恐怖氛围。但是这样的说法究竟是否合乎现实?5月23日晚,在“德国周”系列中德对话活动中,专家团队与学生们一起在中德创新实验室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现场讨论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主任StFES_1efan Pantekoek主持。活动开场他首先提问,数字化变革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未来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来应对数字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这场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和德国带来了相似的影响。一方面是结构性变化,这一进程中机器取代了人类;另一方面,数字化也正改变着现代人的工作方式,工作与业余时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随时待命”和更高的工作效率成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必要条件。

    随后,联邦就业局学校公共管理学教授,波茨坦电子政务研究所科学主任,Stefan Schuppan教授在他的报告中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对于中德的每个公民,企业,政府部门来说,数字化所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必须区分两种数字化,其一是应用、流程导向的数字化,其二是各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流网等新形式的数字化。前者只能进行简单的工序操作,而后者却具有高专业性。我们必须批判看待目前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和研究,因为它们主要从两个以职场为导向的论点出发:数字化究竟是会导致人工时代的终结还是会带来更多工作?

    报告结束后,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博士生ZHOU Na,ZHU Shan,中德学院双学位硕士毕业生XU Xuhui,以及现场感兴趣的听众们与在场专家一起探讨了数字化在不同文化、代际间产生的不同影响。中德之间的比较显示,德国各年龄段对数字化的不安全感更加明显,特别体现在可能出现的额外工作负担方面。此外,除了创新态度以外,专业能力、批判性自我反思、社交与合作能力都被看作是领导力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后,Schuppan教授强调,在关于“工作世界的未来”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文化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点。同样的技术在应用在不同的社会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变化本身不值得讨论,但是变化的方向却是难以预测的。Schuppan教授指出,只有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不以职业市场为导向,才能经受住激烈的职场竞争。

    Miriam Nicholls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同舟共济二十载,再铸辉煌展未来”——这是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的标题。在中德学院柏林二十周年庆典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DAAD专员Christian Bode博士向大家骄傲地展示了这本厚264页的册子。

    180514_0115 Bode mit Buch

    纪念册从多个角度、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了中德学院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其中邀请了众多中德学院同仁、合作伙伴和资助方致辞发言。中德学院成为促进中德关系及双边学术交流的成功典范,至今仍是中德学术交流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项目,本书借此从多方面、多层次显示了这个中德教育合作项目。纪念册由中德学院DAAD专员Christian Bode博士、Marie Luise David女士以及在沪中德学院团队共同制作完成。内容为中德双语,限量发行。

    foto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6/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