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合作共创卓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侧记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阮佳闻):当地时间14日晚,庆祝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招待会在柏林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举行。包括中方代表团,参与学院创立的人员,德国外交部官员,来自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方合作高校、在中德学院设立基金教席的企业和机构代表等在内的百余名中德嘉宾出席了活动。


    庆祝活动现场合影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于1998年,20年来得到了中德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多位德国总理、总统先后访问该校,称赞“中德学院是中德教育合作的典范”。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致欢迎辞时表示,德国外交部和中国教育部在20年前决定在同济大学设立中德学院项目极具开创性和远见。在双方的携手努力下,中德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与德国众多高校的合作,还是开创中德办学新模式、设立基金教席以深化学院和企业界的合作等,都获得了中外方极大的肯定。他说:“中德学院是民心相通的绝佳范例。年轻人聚集到一起、互相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如今现代的社交媒体发展迅速,但却依旧无法替代人与人的相遇。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交流,所以我们希望中德学院创造出更辉煌的未来。”


    使馆招待会

    德国外交部亚太司副司长泰普尔表示,就像父母无法预言自己的孩子未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在场的中方和德方的中德学院创始人们在20年前恐怕也没有想到学院今天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对于双方那么多年来能够在中德学院搭建的平台上一直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健康的竞争关系,并由此建立起牢固的互信,我们深表感激和尊敬。尤其是在科研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给我们在中国的科研院所提供了扎实基础。最最重要的是,无论局势如何变幻,中德双方的合作始终能够找到源于高校的助推力和压舱石。”


    泰普尔

    率团专程来德国参加庆祝活动的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除了表达对各个合作院校、机构的感谢之外,也提出了对未来的设想:“未来,中德学院将继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创新、深化与企业合作,提高教研水平,妥善利用中德合作大背景下的资源,为把同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


    钟志华

    中国教育部前副部长、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是中德学院的创办“元老”之一,也是学院的首任院长。她说,有人将她称作中德学院的“母亲”,但其实中德学院是在场很多人的“孩子”,大家一同见证了它在过去20年迈出的每一步。2014年,中德两国总理亲笔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把中德学院评价为双方“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正说明了它已成为沟通两国的重要桥梁。她说:“我希望,中德学院能够继续为双边合作培养相关人才,推动两国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大力支持科研创新、业界发展与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助推学校进步以及国家创新能力的增强。”


    吴启迪

    文章来源:http://news.cri.cn/2018-05-15/e4faf0cf-f15c-b273-71c4-13e3ed5091b3.html


    未来就在眼前:第二次“自动驾驶”主题上海MEETUP

    人工智能、不断提高的连通性以及高性能的传感器,这些都是自动驾驶技术背后的主要推动力。虽然很多技术已经逐渐完善,可依旧面临着各种挑战。关于自动驾驶的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了?在不久的将来,人机如何互动?其现有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怎样统一错综复杂的规则?2018年五月10日,约40名参与者齐聚同济大学四平校区的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参加中德学院第二次“自动驾驶”主题MEETUP,聚焦以上话题。Meet Up Autonomes Fahren

    主讲人们从不同角度来讨论“自动驾驶”这个主题。Ricardo公司的Julien Maynard给我们介绍了自动驾驶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几家汽车制造商的商业模式为例,他向我们阐述了汽车行业未来必须做出的适应性调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孙效华教授则让我们了解了人类和现代交通工具之间进行互动的多种可能性。她展示了多个可以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地平线机器人公司的吕鹏先生专程送北京赶来,向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处理器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以被应用于自动驾驶的电脑界面以及“智能城市”等领域。他强调,高效、高性能的处理器是大批量生产自动驾驶汽车的前提条件。

    活动提供了德国特色的扭结面包和软饮,与会者在席间相互交流、建立联系。举办这类小型主题会议的想法来自于中德学院校友Felix Friedmann。如今,他在奥迪子公司工作,并为大众集团研发自动驾驶推进技术。由于本次活动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组织者们已经计划开展接下来的一系列相关活动。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为:中德学院双专业学生Max Ronecker,同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Felix Dohmeier和中德学院中德对话活动负责人Miriam Nicholls(雷雨兴)。


    恩福(中国)国际培训生招募International Trainee NOK-FREUDENBERG (CHINA)

    logo freudenberg

    As a highly qualified university graduate with a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or related Engineering major we can offer you an interesting start in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a lot of opportunities here in China.
    对于具有工程或与工程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我们会向您提供一个令你感到有趣的,在中国多元的国际化环境中的(职业)开端。

    Your duties:
    你的职责:

    • You will be offered a one to 12~18 months overseas trainee program and afterwards an interesting position in one of our NOK-Freudenberg (China) (hereinafter called to “NFC”) companies in China;
      你将会被提供一个为期12~18个月的海外培训生项目,项目结束后在我们恩福(中国)(以下称为“NFC”)的其中一家公司里,提供一个令你感兴趣的岗位;
    •  You will work in different function in our NFC, mainly in sales, production and engineering;
      你将会在NFC不同的职能部门工作,主要是销售,生产和工程;
    • You will have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you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build new capabilities and proficiencies and develop effective team-building and management skills;
      你将有充足的机会增强你的专业技能,获取新知和熟练度,拓展高效团队的建立和管理技能;
    • With the on-the-job development you will receive a strong element of learning. You will be exposed to a variety of solutions and technologies through your daily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在工作开展中,你将具备强有力的学习素养。通过日常的工作和职责,获取(学习)各种解决方案和技术。

    Our requirements:
    我们的要求:

    • A very good and profound technical background, competency and interest;
      扎实的技术背景、匹配的胜任力和工作兴趣;
    • Excellent Mandarin and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written and spoken) , Japanese and/or German will be a plus;优秀的中文和英语语言能力(书面和口语),懂日语或德语者优先;
    • Ability to think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 with excellent cross-cultural skills;
      具备良好的运用跨文化技巧在国际化环境中思考的能力;
    • An open minded person, with strong communication;
      具有开放的思维,较强的沟通力;
    • A high degree of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an expanding and market oriented organization;
      高度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扩张的和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的挑战。
    • Business knowledge will be an advantage;
      具备商业知识者优先;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is assignment and your profile truly fits well with our targets described above, please send your resume to: recruiting@nok-freudenberg.com
    如果你对该岗位感兴趣,且个人资料符合上述要求,请将你的简历发送至:recruiting@nok-freudenberg.com。

    公司简介
    恩福(中国)由NOK株式会社(日本)和科德宝公司(德国)均等出资组建,旨在为高速成长中的中国市场提供本土生产或进口的密封件产品。我们的公司服务于汽车工业和一般工业领域内诸多欧美,日本及中国客户。
    通过和关联公司NOK株式会社(日本),科德宝密封技术有限公司(欧洲),以及科德宝-NOK密封技术有限公司(美国)的合作,我们本土生产的产品不断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因素和科德宝/NOK集团在其他地区取得成功的因素一样,即技术领先和品质保障。
    About us
    NOK-Freudenberg China is an equal-share joint venture between NOK Corporation (Japan) and Freudenberg (Germany) serving the high-growth Chinese market with locally-produced and imported seals. The joint venture supplies numerous European, US, Japanese and Chinese customers in the automotive and general industry sectors in China.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partners NOK Corporation (Japan), Freudenberg Sealing Technologies (Europe) and Freudenberg-NOK Sealing Technologies (USA), the locally-manufactured product range is continuously expanded in line with market requirements. Market success is based on those factors which also account for the success of the Freudenberg / NOK Corporation network in other regions, namely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quality.

    logo freudenberg-2


    欧绿保柏林同济中德学院篮球赛

    运球、传球、防守、快攻——18名来自中德学院的学生在德国欧绿保柏林篮球俱乐部(Alba Berlin)三名教练的指导下掌握了这些篮球技巧。2018年4月17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及中德学部下属中德校园共同组织的中德学院篮球比赛在同济大学四平校区圆满举行。当天下午,俱乐部的东亚青训主管Thomas Vogel、青年队U-15主教练Aybar Sahin与初级教练程博来到中德学院,首先带领学院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篮球训练。学生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着黄色(主场色)与蓝色(客场色)的欧绿保球衣,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训练。之后,两组队员进行了篮球比赛,赛况激烈。两小时后,参赛学生、教练以及学院师生一起在中德学院六楼露台进行了烧烤活动,品尝德式香肠,互相交流。

    IMG_8035德国欧绿保柏林篮球队成立于1991年,一直保持着德国篮球的最高竞技水平。自2014年以来,每年与德国欧绿保柏林篮球俱乐部共同举办的篮球赛事已成为中德学院的传统活动之一。Alba Berlin和中德学院都希望篮球能够成为中德青年交流的纽带,增进互相了解,让中德友谊结出更丰硕果实!

    albaberlin gruppenfoto


    校友职业生涯分享会

    2018年4月19日晚5:30,在嘉定校区济人楼313举行校友职业生涯分享会,特别邀请中德学院校友罗起龙先生为大家分享职业经历。罗起龙是2000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曾在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工作,现在敏实集团全球项目管理中心担任总经理,带领200人的团队。本次职业生涯分享会以互动问答形式为主,前来参与的同学有2014级和2015级以及2016级14位同学。罗起龙先生在分享中重点谈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全程参与的管理理念,对新人来说,主动性是必须的。另外,罗起龙先生还举例说明了领导力和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用鲜活的事实说明职场上必须具备的素质。互动讨论十分热烈。

    微信图片_20180420172728图为罗起龙(前排左二)和部分学生的的合影。


    忆芳华,铸未来 ——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正式成立

    三月末的同济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樱树旁的中德楼,八方校友,欢聚一堂。3月31日,在这花香怡人的春日里,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正式成立了!

    IMG_4268

    下午两点,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德楼德文图书馆二楼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同济大学校友会副会长、中德人文交流中心主任董琦,校友会秘书长郑晓蕾,中德学院领导、教师和校友代表,共15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吴志强首先致辞。他感谢了中德学院的奠基者:没有他们当初的远见卓识,就没有中德学院这二十载的桃李芬芳。他盛赞了校友们的卓越成就,希望他们可以言传身教、提携后辈,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化作年轻人成长成才的宝贵财富。他也表示母校将一直关注、关爱校友们的发展,同济是校友们永远的港湾。

    IMG_7300

    中德学院院长助理李鹏忠教授代表筹备组向大家介绍了学院分会的前期筹备工作。lipengzhong

    杨瑞帆老师向大家宣读了《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工作办法(草案)》。工作办法和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经与会院友表决,全票通过。 首届理事会成员在分会场召开了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选举出了本届理事会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人选。大会选举吴志红为会长,李鹏忠为执行会长,杜斐为秘书长。

    随后,郑晓蕾老师宣布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正式成立,并宣读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董琦教授向新当选会长,中德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吴志红教授,授会旗并表示祝贺。

    IMGP4164 IMG_7375

    新当选会长吴志红教授在他的发言中回顾了中德学院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表示学院分会将助力学院及院友发展,博得了现场的阵阵赞叹。wuzhihong

    新当选秘书长杜斐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秘书处的工作计划和成员分工。成立大会在祝福同济大学德国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成立和庆贺中德学院20周年的视频录制中圆满结束!

    dufei

    短暂的茶歇过后,是令人振奋的校友交流圆桌论坛,中德学院六位杰出校友汇聚一堂,在问答中畅谈对于人生、职业、未来的见解和经验。整个过程高潮迭起、金句频出,时而令人捧腹,时而又发人深省。同学们纷纷拿出录音笔、笔记本,捕捉着那些稍纵即逝却让人获益匪浅的金玉良言。

    IMG_7519

    ( 本次圆桌讨论会由中德学院院长助理李鹏忠教授主持,参加论坛的院友嘉宾为:
    沈学军(98级)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杨   威(00级)  上汽大众财务部执行总监
    陈   铂(00级)  SEMIKRON大中华区销售总监
    张君毅(01级)   蔚来资本合伙人及投委会成员
    陈相滨(03级)  舍弗勒大中华区离合器及减振系统高级总监
    印琳娜(04级)   日本三井住友信托银行上海分行内审经理)

    夜幕已经降临,热情却还未褪去。意犹未尽的校友们移步中德楼三楼的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一边就餐一边继续如火如荼的交流与讨论。师弟师妹们求知若渴,师兄师姐们言无不尽: 同济大学校友会中德学院分会的成立如同一束纽带,把天南海北的中德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共同追忆往日芳华,携手再续辉煌篇章。这样的薪火相传,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流淌在中德人的血液中,成为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司长Zeisel博士一行来访

    3月1日下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关键技术司司长Herbert Zeisel博士率代表团一行12人访问同济大学。此次来访正值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署四十周年之际,主要旨在深入了解我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对德合作情况。副校长吴志强在逸夫楼会见了代表团一行。中德学院、机械学院、科研管理部、外事办公室和中德人文交流机制研究中心等代表陪同会见。
    Ziesel 1

    吴志强副校长对Zeisel司长一行表示欢迎,并感谢德国联邦教研部长期以来对我校对德合作工作的支持。尤其感到欣慰的是,由我校中德学院、机械学院、汽车学院和电信学院组成的教授团队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教授团队共同牵头开展的联合科研项目“I4TP”(Industry 4.0 Turnkey Platform)获得了科技部及德国联邦教研部的共同支持。

    Zeisel司长也表示很高兴看到同济大学在中德科技合作中的活跃表现。他十分赞赏“I4TP”的合作模式,不仅有中德两国高校的参与,也联合了中德两国企业界的的力量,产学研高度结合,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协同创新理念。他希望通过中德项目双方共同的努力,把项目落到实处,推进现实工业的发展。Ziesel 2

    3月2日上午,Zeisel司长一行参加了“I4TP”项目的启动会。2015年4月在双方校领导的共同倡议下,同济大学和KIT组织了跨学科5+5教授团队,开展智能制造/工业4.0的科技合作,经过2年的筹划准备,项目成功获得立项。“I4TP”项目为中德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合作框架下的首个启动的科技合作项目,中德双方制造领域的著名企业沈阳机床集团、中科博威和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经济技术研究所;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舍弗勒集团、雄克公司、通快公司合作参与科研。会上双方教授团队及企业合作伙伴介绍了项目的目标、预期成果、工作计划及合作模式等,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参与各方对项目的前景及合作表示了信心与期待。德方组织了近30人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Ziesel 3

    I4TP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共同建设“可重构智能生产系统的构建、参考实施与验证平台”,建立一个由软件支持和模型驱动的工厂自动化平台,集成客户顾问服务并用于迅捷生成关键制造环节的生产系统方案及投产验证。采取由科研单位牵头,中德双方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的2+2模式组建了“中德智能制造交钥匙工程联合体”,中德双方以先进制造中心(AMTC)为平台,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参加单位,即在部件、整机设备和生产系统等层面设计定义统一的接口标准;集成产品开发—生产系统咨询;建立验证与认证测试环境和流程;设计合作信任模式、交钥匙工程生产系统的方案及商业模式配置生成、国际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与使用模式;相关使能工具箱研发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研究成果集成在 AMTC 实验认证平台上进行示范。通过项目的实施达成以下预期成果:1)建成“可重构智能生产系统的构建、参考实施与验证平台”,研发生产系统交钥匙工程的若干关键技术并提供示范;2)在现有“2+2”模式基础上,巩固加强并扩充 “中德智能制造交钥匙工程联合体”,建立中德科技合作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

    (文章来源: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


    同济大学中德先进制造中心主任Juergen Fleischer教授出席总理座谈会

    在中国传统节日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在华工作的部分外国专家并同他们座谈。

    李克强代表中国政府向所有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

    我院Juergen Fleischer教授受邀出席此次座谈会,Fleischer 教授向李克强总理汇报了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合作情况,就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环境保护等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李克强和科技部部长万钢认真听取了专家发言,高度评价了Fleischer教授领导的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团队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和机械学院在智能制造方面共同开展的合作。相信在中德两国政府的共同支持推动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就。

    fleischer Li keqiang

    右1 Juergen Fleischer教授


    中德学院新基金教席——斯蒂尔基金教席

    中德学院热烈欢迎全球驰名的家族企业斯蒂尔集团加入基金教席资助企业行列。该公司素以传统、创新、质量与服务而闻名。2018年1月19日,斯蒂尔公司董事Michael Prochaska博士与中德学院副院长吴志红教授签署了在机械制造与计算机科学领域内的这项基金教席协议。Stihl1

    随后,Prochaska先生为在场的师生做了关于题为“在斯蒂尔工作”的报告,介绍了企业历史、员工服务以及就业前景。听众们对于企业的家庭氛围尤为感兴趣。斯蒂尔公司1926年由Andreas Stihl先生创办,自1971年以来一直是动力锯生产行业内的世界驰名品牌。该公司现今拥有15000名员工,除了生产与林业、景观业、建筑业相关的各种电动器材,也制造自己的电池系统。斯蒂尔公司的市场遍布全球160个国家,而中国市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自2006年以来,青岛斯蒂尔工厂的700名员工共计生产了六百万台产品,销往全球70个国家。由于业务扩大的需要,斯蒂尔公司也想要寻找像中德学院毕业生这样的高品质专业人才。

    斯蒂尔公司德国网页:https://www.stihl.de/

    斯蒂尔公司青岛网页:https://en.stihl-qd.cn/what-we-produce.aspx


    吴志强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11月27日上午正式公布,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进一步认可了他取得的成就,也表彰了他在国内以及国际上做出的贡献。

    Wu Zhiqiang
    @同济大学

    自从1996年,吴教授在柏林工业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后,便在同济大学开启了他的学术生涯。吴志强教授已主持完成多个国内外城市与空间建设领域重大研究项目和课题,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曾获国内外诸多规划设计重要奖项。
    针对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建设问题,他积极探索规划技术的数理分析新方法,剖析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模拟推演规划效果,科学评价规划决策,系统优化规划方案,取得了理性规划理论与方法的重大成就,在系列重大城市规划工程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规划的理性化做出重大科学贡献。

    此外,吴志强教授著有20多部中外文专著,译有多部国际经典城市规划著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来源:同济大学)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7/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