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Meet-Up:未来就是现在——中德学院“自动驾驶”主题活动

    “Meet-Up”的概念很简单:定下主题、见面讨论、共进晚餐。2017年11月7日,中德学院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举办的聚会也是如此。

    首先进行的小型公开会议由中德学院校友、工程师Felix Friedmann主讲,他如今在奥迪旗下的子公司“AID”(自动智能驾驶)工作,为大众公司研发自动驾驶的驱动技术。在同名报告中,他首先向40位参与者引入了主题,同时深化了连通性、传感技术及人工智能的概念。正如Friedmann先生在介绍人工智能的不同应用时所说的那样,这些技术是开发“认知性”交通工具的关键所在。Meet up

    大众公司的Lu Yun女士在她的主题演讲“作为中国及世界新兴市场的自动驾驶”中,重点介绍了自动驾驶的普遍接受性、关键技术及面临的挑战。
    在随后的比萨自助餐会上,大家不仅踊跃问答,也进一步拓展了人脉。

    “Meet-Up”的想法来源于慕尼黑,Friedmann先生和几位奥迪同事一起建立了一个“自动驾驶”小组。讨论主题、地点及主办者则并不固定。

    更多信息详见:https://www.meetup.com


    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AMTC)举办可持续生产国际会议

    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AMTC)是中德科研合作的成功案例。2013年,该研究中心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与中德学院共同建立,由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Jürgen Fleischer教授、同济中德学院沈斌教授以及张为民教授领导。中心既为在华德国企业进行一些委托性应用研究,也为中德两国政府进行基础理论性科研。此外,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为学生实验、实践以及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之能用接触到一些受德企捐赠器材以及全自动化的生产线。

    Fleischer报告(图源:wbk)
    Fleischer报告(图源:wbk)

    2017年10月27日,本次可持续生产国际会议在安亭皇冠假日酒店与先进制技术中心举行。众多报告中都表明进步与可持续不一定是矛盾的,可持续生产恰恰是需要依靠新技术才能成为可能。这样,工业4.0背景下的数字应用与自动化应用不仅能改善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还可以为不同行业的生产型企业合理利用资源提供支持。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ems在致辞中强调了“中国制造2025”以及德国“工业4.0”战略的共同之处,主张创造双赢的局面以共同发展未来。而中德学院与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举行正是此类教学与科研的最佳案例。

    与会者参观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生产大厅 (Foto: wbk)
    与会者参观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生产大厅 (Foto: wbk)

    Fleischer教授在题为《中国市场的特质与对于研发与生产造成的结果》的主题演讲中阐述了如何利用中国市场特质因地制宜进行生产。第二场主题演讲中,高驰公司的专家们则利用其与德国商会的一项合作研究,分析了什么是创新以及德企如何在中国进行创新来保持竞争力。在接下来关于“中国制造创新”与“智能生产”的讨论会中,博世力士乐、雄克、福斯、EOS公司的专家向大家介绍了各自企业中的适配、智能、数字化生产过程。随后,140名与会者参观了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体验了工业4.0样板生产线,了解到这里的科研工作以及同济大学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良好合作。本次会议由北京弗戈媒体、MM《现代制造》、高驰公司、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生产科学研究所(wbk)组织。会议的成功举办受到了诸多需求反馈,并且数字变革在政策上也受到重视,该会议将在今年继续举办。

    更多信息:www.vogel.com.cn/top/2017/icsm.tech


    “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2017年10月26至27日,国际学术界、工业界300位与会者来到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对汽车以及汽车驱动技术等这些未来主题进行讨论。研讨会分三大会场,讨论中心为汽车轻量化、智能车辆以及绿色驱动技术,如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等。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与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教授分别在开幕致辞强调了两者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一会场讨论重点为空气动力学、轻量化设计以减少行驶阻力。而以“智能车辆”为主题的第二会场则抓住了当下热点趋势——“自主、连接、电动驾驶”。来自斯图加特大学内燃机和汽车工程研究所的Jochen Wiedemann教授讲到:“能够与中国同事们一起成功举办第二届上海-斯图加特国际研讨会,邀请到诸多杰出学者参与,并与国际听众进行交流,我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Wiedemann教授是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客座教授,也是研讨会的德方发起者。报告日程由双方学校共同确定。研讨会能够成功举办,在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斯图加特大学汽车及汽车发动机技术研究所、内燃机和汽车工程研究所之间多年的学术合作。车辆工程系的双学位项目也是合作内容之一,而共同进行的研究项目也将在今后得到强化及拓展。在巴登-符腾堡州政府与上海市政府的共同支持下,第三届上海-斯图加特国际研讨会将于2018年10月继续在上海举行。

    Shanghai-Stuttgart-Symposium


    中德学院工会组织慰问离退休老教师

    11月10日下午,中德学院工会组织慰问离退休老教师,共话学院发展。活动在同济大学四平校区中德大楼614室举行。中德学院18名工会会员及魏嶷教授、陈咏恩教授、王维达教授等多位离退休老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大家首先陪同老教师们参观了中德学院六楼新近改造的“空中花园”。随后,中德学院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及中德学院工会主席李鹏忠教授分别与老教师们分享了学院及学院工会近年来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动态。紧接着,各位老教师们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为学院发展献言献策。

    大家平时难得见面,今天聚在一起,或叙旧、或讨论当下生活、或展望未来,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整场活动氛围其乐融融,一直持续到晚8点才结束。退休老教师们也充分感受到了来自中德学院的亲切问候。

    1 2


    关于招募热心校友组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校友分会筹备组的通知

    尊敬的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校友:

    您好!

    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砥砺前行,二十年桃李芬芳!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将于2018年迎来建院二十周年。在建院二十周年之际,在这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为强化毕业生与学院及母校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院和校友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时准确地把握校友诉求,增进校友间的友谊;为校友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智力支持,强化校企合作、校友合作,实现共赢,现拟筹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校友分会。为此,特招募热心校友组建筹备组,筹备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校友分会组建工作。

    基本条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对学院感情浓厚,热心校友工作,乐于奉献,责任心强。

    主要工作:协助学院筹建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校友分会;协助学院筹备和组织二十周年院庆活动;做好校友信息联络员的工作,参与校友数据库的更新;组织相关校友活动,培育校友爱校荣校意识;组织或参与校友走访活动,服务校友,联络校友,发掘校友事迹,教育、激励在校学生成长成才。

    敬请各位校友踊跃报名,谢谢您的参与和支持!报名截止日期:2017年11月23日。报名结束后,学院校友工作组将根据报名情况确定筹备组人员名单,并将于11月30日前公布最终名单。

     

    可点击此链接在线提交校友信息,谢谢!

     

    中德学院校友工作组联系电话: 021-65980947

    中德学院校友工作组秘书:杨瑞帆(手机15921007021,微信123885223)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校友分会工作组

    2017年10月27日

     

     


    2017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国际学生辅导员招聘启事

    一 、招聘岗位及名额

    1、招聘岗位: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

    2、招聘名额:2人

    二 招聘基本要求

    1、中共党员

    2、高水平大学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阶段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

    3、掌握英、德两门外语,精通德语

    4、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德国学习经历者优先

    5、有3年(含3年)以上高校工作经验

    6、年龄不超过40周岁

    7、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管理学相关专业背景者优先

    8、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工作。

    三 岗位职责

    1、引导国际学生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遵守中国风俗习惯;遵守校纪校规。

    2、做好国际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了解国际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及时做好信息、咨询、文体活动等方面服务工作。

    3、关注国际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国际生与中国学生互动交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4、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加强国际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创新工作路径,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等。

    6、参与学院国际学生危机事件工作预案制定和执行,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稳定局面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掌握危机事件信息并按程序上报。

    7、协助教务办做好国际学生的招收、教学、日常管理和服务以及毕业后的校友联系等工作。

    8、做好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四 招聘程序

    1、招聘办法:有意者请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个人简历、对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认知简述及其他相关材料(毕业生推荐表、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外语水平证书、各类技能证书及主要获奖证书扫描件等,PDF格式,扫描成一个文件),邮件主题注明“国际学生辅导员应聘-申报单位-毕业院校-姓名”,E-mail:sa_cdhk@tongji.edu.cn及fdyzp@tongji.edu.cn(两个邮箱同时发送)。有意者最多报名2个部门的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

    2、报名截止时间:2017年11月26日;

    3、经学院人事招聘工作小组初选,通过者将参加面试,面试时间另行通知,未通过初选者恕不另行通知;

    4、学院面试通过者,将参加学校复试。

    五、工资及有关待遇

    应聘者被聘用后,其工资等有关待遇按学校相关政策执行。

    六、联系人

    宗老师 电话:6598 3486


    2017可持续制造国际会议——暨2017(第五届)国际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成功举行

    2017年10月27日,MM《现代制造》携手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同济大学先进制造技术中心(AMTC),意志高驰(GoetzPartners)等共同举办2017(第五届)国际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本届论坛围绕“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主要讨论话题包括:工业4.0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与运营,3D打印,电气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验分享,先进的刀具/夹持技术,高端软件助力智能制造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分析等内容。另外,本次论坛特设置了两个分论坛,主体分别围绕创新中国制造和智能制造话题展开。

    ICSM 2017 - Flyer

    更多会议精彩视频回顾,可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

    1509518174


    21世纪未来社会发展大趋势

    21世纪的大趋势是什么?中德学部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专员Bode博士在讲座的开始就向到场的听众提出了这个问题。数字化,工业4.0,自动驾驶技术,网络化,每周工作15小时,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场来宾所期待的,这些主题词也出现在很多教授专家的讲话中,比如:德国研究中心的朱宇方博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波鸿鲁尔大学Michael Abramovici教授以及Autonomous Intelligent Driving (AID) 公司的Felix Feldmann先生。

    Podium Zukunft
    从左至右:Felix Friedmann先生, 吴志强教授, Bode博士, 朱宇方博士, Michael Abramovici教授

    Bode博士致欢迎词后,吴志强教授介绍了同济“111计划”及其2018年的目标,2018年是同济大学建立的第111年。Felix Feldmann先生曾是中德学院的学生,在会上他和大家交流了自己在奥迪自创子品牌AID的一些工作经历。他认为,人工智能现在还远远不如人类智慧,因为人工智能对图像的转换和识别能力目前还不能和人类智慧相比。Abramovici教授回忆到,数字化进程早在40年前就已经开始,我们今天几乎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所有的信息。于是就出现了这样新的概念,今天的产品更智能化了。他也提到了共享单车作为例子,今天人们不是通过自行车这个产品来盈利,而是通过自行车的使用。大数据可以帮助优化生产,使服务更加智能化,但同时它也会使得人们在专业能力培训学习上有所怠慢,因为高校教育可能也会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而有所滞后。而对于朱宇方博士来说,未来的趋势将会是网络化。她提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工作中面对的一些挑战,她也强调,人类和机器关系的改变可以解放人类,并且使人回归到人类的本质。

    全程幽默风趣的主持人Bode博士在最后总结中倡议,我们不能任由未来自由发展,而是要去把控未来的发展趋势。

    Podium Zukunft Publikum


    2017年“中德学院奖”颁奖仪式

    我们衷心祝贺2017年“中德学院奖”获得者们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在10月13日隆重的颁奖仪式中,中德学院委员会和资助企业代表向优秀学生们颁发了今年的奖学金。张翰勐同学获得2017年度最佳学生荣誉称号。刘恒同学荣获经济学院优秀学生,徐旭辉同学荣获机械工程学院优秀学生,张帅同学荣获汽车工程学院优秀学生,熊婉仪女士荣获电机工程学院优秀学生。

    中德学院也借此机会感谢了资助”中德学院奖”的企业,即安联,AVL,拜耳,博世,舍弗勒和采埃孚。

    每年的“中德学院奖”都肯定了我们学生取得的优秀成绩。

    Preistraeger 2017


    中德学院举行第十九次咨询委员会会议——暨表彰中德学院优秀毕业生颁奖典礼

    2017年10月13日,中德学院第十九次咨询委员会会议在四平校区中德大楼举行,前教育部副部长、中德学院首任院长、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长吴启迪、我校副校长吴志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中德学部项目专员Chritian Bode以及50余名中德学院的资助企业、德国合作伙伴高校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中德学院的发展愿景。

    吴启迪理事长首先做了主旨发言,她高度评价了中德学院在过去一年里经过努力取得的三项重要成就: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签署第五期合作协议,为第五个五年合作期奠定了坚实基础;荣获“第二届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荣誉,受到上海教育委员会表彰;新增Mubea和Contact两个新的基金教席,与Getrak和 Stihl公司建立基金教席的合作意向正在积极商谈中。吴启迪寄语中德学院一定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开拓更加广泛的合作领域,进一步积极引进中德两国优质资源,促进两国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中德两国对专业精英人才的需求。

    IMG_6191

    吴志强副校长代表学校对参加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嘉宾们介绍了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我国为促进科技进步经费投入情况,描绘了中德教育合作与创新的机遇与前景。中德学部项目专员Chritian Bode博士表达了德国政府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对中德学院项目一如既往的支持政策,他欣喜地表示中德学院已成为中德学生共同学习的最佳园地,前十余年中德学院主要向德国高校派出中国学生赴德学习,而近几年中德学院已成为德国留学生最向往的中国高校,每年接受100余名德国长期留学生来院就读,其中有来自23所德国高校的30名双学位留学生。中德学术交流双行道的打通充分显示中德学院办学质量已获得国际学界的认可,中德学院毕业证书已成为一块靓丽的名牌。中德学院领导向咨询委员会汇报了学院年度工作成绩,分析了学院参与学校双一流建设所具有的国际合作优势,同时面临的学科发展挑战。资助企业代表纷纷表达了对校企合作前景的憧憬,探讨了多方合作的可能性,大家为学院的发展前景、努力方向献计献策。

    是晚,在中德大楼二楼报告厅举办研讨对话会,吴志强副校长、波鸿鲁尔大学教授、德国工业4.0专家Abramovici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朱宇芳女士及AID公司Friedmann先生展开对话,从创新创业、科学技术、人文伦理多方面、深层次探讨21世纪未来社会发展大趋势。对话会结束,中德学院2017届优秀毕业生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博世中国投资公司副总裁Stefan KEGEL先生、拜耳公司法务部主任张希女士、AVL公司Prenninger博士、舍夫勒公司技术总监代表资助企业向中德学院2017届优秀毕业生颁发每人1至2万的奖励,祝他们走向职业生涯前途光明。2017届最优毕业生张翰勐:“我作为中德学院的一分子,想发自内心地对我们的老师们说一句话,我们虽然相处只有短短的几年甚至更少,但您们从来不是我们人生中的过客,而是一盏盏长明的灯,虽然不能够再朝夕相处,但是您们带给我们的这段美好学生生活的记忆是长存的。”咨询委员会在中外师生们共同参与下,在愉悦祥和的中德之夜落下帷幕。

    毕业生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5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8/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