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Stellenausschreibung Bosch Rexroth Graduate Specialist Program

    Hier finden Sie eine aktuelle Ausschreibung im Graduate Specialist Program von Bosch Rexroth.  


    中德学院 新学期开学

    在气氛热烈的欢迎仪式现场,吴志红博士教授、德方副院长李克博士、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黄官伟博士教授向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新生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称赞同学们选择在中德学院继续学业是一个正确明智的决定。伴随着一场趣味横生的校园定向拉力赛,新生们相互建立起信任,并在比赛过程中对校园有了进一步的熟悉。

    本学期有92位中国学生在中德学院进行硕士课程学习,至此,中德学院在册中国学生已达到331名。这92位新生中,经济与管理系22位,车辆工程系27位,机械工程系26位,电子与信息工程系17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有80位德国学生进入中德学院学习,其中15位已经在中德学院完成了夏季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与管理专业(26位),以及经济工程专业(36位),11位来自车辆工程专业,7位来自机械工程专业。所有的德国学生分别来自25所不同的德国大学。其中的大部分人将在这里学习一个学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也将会有22位学生注册攻读硕士双学位。


    中德学院模块课程德方教授

    本学期中德学院会再次邀请德国知名大学教授进行“Flying Faculty”,中国学生在赴德学习之前就可以通过专业授课认识接触到这些德国学者。

    欢迎以下16位教授于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莅临中德学院:

    授课主题姓名
    Signal- und SystemtheorieVolker Hans教授
    Eingebettete SystemeKlaus Buchenrieder教授
    Ingenieur in der BerufspraxisAlfred Hauenstein博士
    Fahrzeugdynamik I/ IIJochen Wiedemann教授
    Virtuelle Produktentwicklung (VPE)Michael Abramovici教授
    Strukturleichtbau in Multi-Material-Design I/IINiels Modler教授
    Die Aufladung des VerbrennungsmotorsWolfgang Eifler教授
    Moderne Fahrzeugtechnik: Methoden und Prozesse zur Entwicklung antriebstechnischer SystemeAlbert Albers教授
    Prozessorientierte Planung von LogistiksystemenAxel Kuhn教授
    Konstruktiver EntwicklungsprozessRalph Stelzer教授
    IFRS-Rechnungslegung und UnternehmensanalyseKai Hüttermann先上/

    Dennis Starke先生

    Neuproduktentwicklung und InnovationsmanagementMax von Zedtwitz教授
    (Mikro-)ÖkonometrieAxel Werwatz教授
    Banking und Finanzierung IITobias Specker教授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Ralph Kattenbach教授
    Informationsmanagement und eCollaborationLudwig Nastansky教授

    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钟志华为同济大学校长

    zhong_zhihua 9月6日,学校在逸夫楼报告厅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副局长刘后盛在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同济大学校长调整的决定,钟志华任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免去裴钢同济大学校长职务。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泽洲出席大会并讲话。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彭实,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皓,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以及中组部、教育部、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的有关负责同志也出席了会议。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主持大会。
    刘后盛在宣读任职决定后讲话。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从中管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全局和同济大学实际出发,根据干部任职年龄的有关规定和推进干部交流的精神,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做出了上述决定。
    钟志华表示,坚决拥护和服从中央决定,感谢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信任,感谢中组部、教育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他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一名同济人了,我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
    钟志华说,同济大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校,在将近110年的办学历程中,“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历久弥坚,“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同济情怀催人奋进。自从组织和他谈话以来,他就开始关注同济的一切,试图去触摸新的形势下同济的梦想。同济梦与中国梦是紧密相连的,它应该是同济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向往。同济大学理当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以此来强化同济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同济不仅应该为地方和行业服务,尤其要在将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中发挥独特作用,也应在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有所作为,并以此来拓展同济的学科和专业发展领域。同济人应当秉承“同舟共济”的校训,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的同时,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并以此来完善同济的学科和专业布局。同济梦应该可以归纳为,在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不断取得新成就、不断做出新贡献、不断迈上新台阶,从而尽早实现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杨贤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中央的决定表示坚决拥护,对中组部、教育部、上海市委关心支持同济大学发展表示衷心感谢。杨贤金说,裴钢同志是著名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大学校长。他2007年8月正式就任同济大学校长,9年来,他倾情投入学校管理,为推进同济大学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由于年龄的原因,裴钢同志不再担任校长职务,作为同济人,我们都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情。裴钢同志以他对高教事业的高度使命感,对学校工作的无私奉献,对百年同济的赤诚之心,以及自身的学术影响,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爱戴,也赢得了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尊敬。
    杨贤金代表学校党委和全校师生员工,对钟志华同志担任同济大学校长,表示热烈的欢迎。杨贤金指出,钟志华同志是一位在汽车设计与制造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是我校“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具有欧洲留学和工作经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学术界享有良好的声誉;钟志华同志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同时,钟志华同志还有地方政府和中国工程院的工作经历,是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中央决定选派钟志华同志来同济工作,充分体现了对同济大学的关心和重视。
    校领导班子成员,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部分两院院士、学科带头人,学校各类学术组织负责人,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重点研究机构负责人,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负责人,全国及上海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老同志代表,部分教代会代表,青年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出席大会。
    钟志华校长简介:钟志华,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湖南湘阴人,1999年入党,工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9年至1995年在瑞典林雪平大学和湖南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5年至2010年先后担任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2010年至2014  年先后任中共重庆市委科技工作委员会书记、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兼)等职。2014年10月起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2016年8月起任同济大学校长。


    南德意志集团中国分部 实习岗位与硕士论文

    TÜV_Süd_logo南德意志集团中国分部现有实习岗位招聘实习生,您也可以申请硕士论文或申请研究项目。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这里。

     


    Neuaufstellung des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der TU Berlin

    China Center Re-Launch 05
    Dr. Christian Bode (DAAD-Beauftragter des CDHK, ehemaliger Generalsekretär des DAAD) & Dr. Sigrun Abels (Leiterin des China Centers) & Dr. Eva Sternfeld (Beiratsmitglied des China Centers)

    Die Nachfrage nach gut ausgebildeten Absolventen mit profunden Fach- und Sprachkenntnissen wächst in einer zunehmend globalisierten Welt. Dies betonte Prof’in Dr. Angela Ittel, Vizepräsidentin der TU Berlin für Internationales, auf der Feier zur Neuaufstellung des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kurz: China Center) der TU Berlin. Das bisherige Lehr- und Forschungs-Profil des China Centers wird ab dem WS 2016/17 durch ein zusätzliches Studienangebot für Studierende des 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s erweitert. Diese Erneuerung des Centers wurde am 4. Juli 2016 mit einem kleinen Festakt mit rund 60 Gästen gefeiert. Die erfolgreiche Re-Launch Feier bot Raum für Austausch unter den Teilnehmenden, so dass bereits weitere Projekte angebahnt werden konnten.

    Ab dem Wintersemester 2016/17 können Studierende des 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s ein Modul zum Erwerb von Chinakompetenzen belegen. Am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wurde dafür ein Studienangebot entwickelt, dass sowohl allgemeine Landeskunde, Wissenschafts- und Technikkultur des modernen wie des traditionellen Chinas als auch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iche Aspekte abdeckt. Innerhalb des Moduls, das mit einem Zertifikat abgeschlossen wird, erwerben die Studierenden ferner Sprachkenntnisse und absolvieren einen China-Aufenthalt.

    Zur Begrüßung wünschte Vizepräsidentin Ittel dem Center bei der Neuausrichtung alles Gute. Prof’in Ittel hob in ihrer Rede den Beitrag hervor, den das China Center zur Internationalisierung der Universität leiste. Das Center biete durch die Verbindung des bisherigen Lehr- und Forschungs-Profils mit der bevorstehenden Erweiterung eine einmalige Chance für Lehrende und Studierende. Es schaffe die Voraussetzung, um die Probleme der zunehmend globalisierten professionellen und akademischen Welt „durch möglichst fundierte und spezifische interkulturelle Kenntnisse der jeweiligen Lebens- und Arbeitswelt“ bearbeiten zu können. Studierende bekämen die Möglichkeit, die notwendige „interkulturelle Sensibilität“ zu erlernen und sich ein „internationales Wissensportfolio“ anzueignen.

    Prof. Dr. Thorsten Roelcke, Dekan der Fakultät I, unterstrich in seinem Beitrag, wie wichtig kulturelles und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s Wissen auch für Ingenieure sei. Bekräftigt wurde dies von Prof. Dong Qi, Gesandter Botschaftsrat der Bildungsabteilung der chinesischen Botschaft. Er forderte darüber hinaus, die Kooperationen mit chinesischen Universitäten auszubauen. Dr. Christian Bode, DAAD-Beauftragter des Chinesisch-Deutschen Hochschulkollegs (CDHK) der Tongji Universität in Shanghai, appellierte an die Universität, das China Center nachhaltig zu fördern.

    Das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st eine in der deutschsprachigen Universitätslandschaft einzigartige Einrichtung: Es bietet seit über zwei Jahrzehnten fächerübergreifende China-spezifische Lehre für Studierende aller Fachrichtungen an. Außerdem werden wissenschafts- und technikkulturelle Aspekte der Beziehungen zwischen China und der westlichen Welt interdisziplinär erforscht. Dank einer Zielvereinbarung zwischen dem Präsidium, der Fakultät I und der GKWi (Gemeinsame Kommission der Wirtschaftsingenieure) wird nun das zusätzliche Studienmodul mit Zertifikat zum Erwerb von Chinakompetenzen für Studierende des 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s angeboten.

    Grundsätzlich stehen die einzelnen Lehrangebote allen Studierenden der TUB offen. Chinastudien sind längst nicht mehr nur für Sinologen relevant, sondern sollten in den Fächerkanon der gesamten akademischen Landschaft aufgenommen werden. Das ist auch Tenor der neuen China-Strategie des Bildungsministeriums (BMBF).

    Das Lehrangebot des China Centers plant im WS 16/17 Veranstaltungen zur Wissenschafts- und Technikkultur im traditionellen China, zur Gesundheitspolitik und Transformation Chinas, zu Chinas Menschenrechten, zu Chinas Markt- und Wettbewerbsumfeld für technologische Innovationen, zu aktuellen Probleme der Stadtentwicklung in China, zu Chinas Bildungssystem und zu Chinas Weg in die Moderne („Innovationsnation“, „Made in China 2015“).

    Dr. Sigrun Abels

    Kontakt und weitere Informationen:
    Dr. Sigrun Abels (sigrun.abels@tu-berlin.de, Tel.: +49(0)30 314-25995)
    www.china.tu-berlin.de

    China Center Re-Launch 07web
    Gruppenfoto

    3rd China Logistics Day of Kuehne Foundation

    On June 13, 2016, more than 250 people from industry, academic and public service attend the 3rd Kuehne Foundation China Logistics Day in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at Tongji University exploring the future of logistics and sharing the new insights, findings of technology, innovative concepts and business models applied i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Kuehne Foundation Mr. Martin WILLHAUS makes the opening speech welcoming all the attendants to the event, including the Department Head of German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Mr. Luetjohann; the Senator of City of Bremen, Mr. Guenthner; German Consul General, Mr. Rothen; Swiss Consul General, Mr. Hoffet.

    Gruppenbild_KühneThere are 12 guest speakers making excellent speeches in the event. Topics discussed in the event are broad and diversified, covering different stage and functionality of logistics operation from both empirical and analytical point of views.

    Prof. Dr. HUO, the Interim Dean of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presents a wide range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by the logistics faculty in Tongji published in esteemed journal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The Vice President of Ali Business Logistics Research Center, Mr. Ri SU, presents how Alibaba looks at e-commerce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smart logistics. The Global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SAP, Mr. HERO, presents how to transform supply chain into a demand network. The Senior Transport Specialist of World Bank, Ms. Rastogi, shares World Bank’s study of the logistics performance of global connectivity and trade. The guest speakers from Jointown Technology, Bosch, Cargolux, and BVL cover the topics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the reduction of GHG and industry 4.0 driven supply chain/logistics.

    The ideas and practices shared in the Kuehne Foundation Logistics Day will be disseminated in the logistics society, which will inspire mo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practices furthe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global logistics efficiency with sustainable approaches.

    Thanks to Mr. Michael Klaus Kuehne, the sole donor of Kuehne Foundation, Kuehne Foundation has been organizing annually the “Logistics Day of Kuehne Foundation” at different locations/universities at which the Foundation holds a chair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 idea of this event is to create a platform to network for all logistics experts from industries, academia and public service sectors t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of creative novel ideas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logistics. 2016 is the 3rd time the Foundation funding China Logistics Day at CDHK/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which is held every two years since 2012.

    Source: Tongji SEM

    Publikum_Kühne


    2015-2016学年“华杰国际交流助学基金”评选通知

    2015-2016学年“华杰国际交流助学基金”评选工作现已启动,现将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项目简介

    “华杰国际交流助学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系资助品学兼优、有志赴德求学的同济学子的无息助学贷款公益基金,由胡金华、笑寒两位校友于2014年向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500万元设立。基金每年资助名额为10名,每人一次性可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无息助学贷款,贷款还款期限为5年,学生的还款将汇入校基金会专用帐户,并注入本基金循环使用,以资助后续申请者,每人只能获取一次资助。

    二、申请对象

    1、有志于出国留学,已符合出国留德条件,且自费赴德进行校际交流的同济大学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自费赴德留学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均可提出申请;
    2、申请人在德国学习时间须达到一学年以上,并攻读德国高校学位(不含博士学位);
    3、申请人出国留学未获得其他大额资助(资助额超过5万元视为大额资助);
    4、优先资助品学兼优、家境清贫的学生。

    三、名额与金额

    基金每年资助名额为10名,每人一次性获得无息助学贷款为10万元人民币,还款期限为5年,主要用于留学德国的学费、交通费、食宿费等开支。

    四、申请程序

    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院系审核汇总后报学校学生处审核,由基金工作委员会评审确定借款人名单,签署贷款合同并发放贷款。

    五、还款

    1、借款人必须于借款最终到期日前(自借款之日起五年内,具体日期以合同为准)分批次或一次性清偿全部借款;
    2、基金秉持弘扬诚信、传递爱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了使更多学生能获得本基金的资助,鼓励借款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前还款;
    3、借款人赴德留学完成其海外学业后,如需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或因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等特殊原因,可以向基金管理委员会提出展期的申请,获得管理委员会书面批准后,借款人与贷款人重新约定借款期限,原则上延长期限与攻读学位的学制相同,但最长不应超过3年。
    4、超过借款最终到期日尚未归还借款且未办理展期手续者,视为违约(具体违约条款详见无息助学贷款合同),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五年以上期贷款基准利率收取逾期利息。

    六、材料提交

    1、申请学生请提交以下材料纸质版:

    (1)《同济大学“华杰国际交流助学基金”无息助学贷款申请表》(见附1,一式两份,正反面打印);
    (2)《同济大学“华杰国际交流助学基金”无息助学贷款申请学生联系单》(见附2,一式一份);
    (3)学生证复印件两份;
    (4)身份证复印件两份;
    (5)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复印件两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
    (6)德国高校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两份;
    (7)担保人身份证复印件两份;
    (8)担保人与申请人社会关系证明(户口本复印件两份或当地派出所开具的相关证明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2、学生申请材料先报学工办施老师老师审核(审核时核对原件),邮件:stacdhk@tongji.edu.cn,四平中德大楼613,嘉定济人楼321。
    院系审核汇总后于6月29日前将纸质材料统一交至四平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106室。

    七、其他

    学校暂定于7月8日前完成评审,贷款获批者拟于7月18日签署合同。如有疑问,请咨询助学服务中心李老师(四平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106室,电话:021-65981371)。

    附件:

    附1–同济大学华杰国际交流助学基金申请表附
    2–同济大学华杰国际交流助学基金无息助学贷款申请学生联系单

    同济大学学/研工部、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
    2016年5月30日


    Prof. Dr. Nowak: Digitized Supply Chain – A Game Changer?

            2016年6月8日博世公司采购及物流全球总裁Karl Nowak教授前来中德学院访问并进行报告,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中德学院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及中德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系主任黄官伟教授在报告上先后致辞。

    Nowak_2

            Karl Nowak教授在德文图书馆就数字化供应链及其如何在未来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主题作出相关报告。数字化供应链紧跟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潮流。后者通过对整个供应链实时数据的直接支配而得以实现,这意味着无需额外的数据透明度,从而优化了各方之间的合作。在数字化供应链领域的创新与算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提升了全球供应链的敏捷性与稳定性。

            尖端技术与在供应链数字化方面的创新已成为行业的现实,而博世在此扮演着先驱角色。正如Nowak教授所强调的:博世公司汇集着大量软件开发人员,有能力提出关于数字化供应链的解决方案。

            作为例证,他提及物联网的云平台,它保障了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对于物流领域,他介绍了多种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高交通领域实时数据的透明度。基于Amra盒(轨交程序的监控装置),博世公司开发了一个系统,几乎能实时跟踪从德国到中国车载集装箱的情况。多亏供应链合作平台SupplyOn的存在,博世公司能够尽早识别及降低全球供应链风险。

            此外,他还讨论了通过数字化供应链而实现的创新型商业模式,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对于博世的售后服务与维修领域而言是理想模式。通过实时数据的统计调查与供应链各方的联络网可以实现载重汽车方面的远程维修及前瞻性维护任务的预先操作。

    Nowak_3

            在报告的各个环节中Nowak教授都很欢迎同学们的提问,尤其是那些关注E-Mobilität技术及物流领域最新科技的同学们。报告的最后,Nowak教授简短介绍了博世公司(中国)的就业资讯及相关官方账号。

            报告结束后所有出席的嘉宾与同学们一起享用自助午餐,用餐期间Nowak教授接受了不少同学们的提问并与他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此我们诚挚感谢Nowak教授与博世公司在这天带领大家洞悉明日的经济界。期待与您在上海再会!

    Nowak_4


    与Y世代一起迈向未来

    • 你们对劳动力市场有何要求?劳动力市场应该有哪些改变?
    • 哪些价值和传统对你们来说很重要?
    • 性别角色可能发生了哪些改变?
    • 在关于Y世代的描述中你们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5月25日,在以“与Y世代一起迈向未来——一个中德之间的比较”为题的研讨会上专家与学者就以上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简短的自我陈述中,来自德国路德维希港大学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所的Jutta Rump教授与《时代报》记者、作家Kerstin Bund女士首先介绍了Y世代的概念。所谓的Y世代,是一批出生于1980至1995年间的年轻人,他们对工作、闲暇、人际关系与消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按这两位专家的看法,Y世代有以下特征:受到父母较多关注;有着无穷的机遇;经常上网等等。而Y世代的价值观同样发生改变。个人财产并不再如此重要,分享的理念越来越流行;他们重视保持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及工作的意义。工作灵活度与个性发挥对这一代人十分重要,这同样意味着工作时间与空闲时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雇主必须主动探讨 Y世代的雇员们的期望与需求,例如:团队协作、地位均等、对领导风格的要求、发展潜力,职场与家庭的可协调性等等。此外,男女地位不断趋向平等对雇主与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Generation Y 1
    Kerstin Bund女士, 于海教授, Stefan Pantekoek先生, Jutta Rump教授, 刘畅

            除上述德国专家外,研讨会还有两位中方代表: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80后问题研究专家于海教授与同济大学学生、中德之窗现任主席刘畅同学。大会由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负责人Stefan Pantekoek主持。

            现场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观众席上的青年学子们向在场嘉宾们提出不少问题并针对就工作灵活度、家庭与职业生涯等方面抒发己见。有中国学生表示父母的传统观念与自己的产生矛盾冲突。除中德两国Y世代的共同点外,嘉宾们与同学们还探讨了他们的不同之处。于海教授批评道,中国的年轻一代,特别是独生子女,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且缺乏社会责任感。刘畅同学则提出另一点不同:由于两国经济条件的差别,人们对于工作与薪酬的看法也不一样。在中国,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中相比工作有意义或者其他个人动机更关注工作的薪酬。关于家庭中父母哪一方该负责孩子的教育与监护问题,讨论并未得出统一的结果。

    Generation Y 2

            通过讨论的激烈场面与现场大量的参与者,我们不难看出此次研讨会主题切合同学们的需求,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仍不愿散场,或与专家谠论侃侃,或两两之间唇枪舌战。

            此次专题讨论会由中德学院与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共同举办。在此我们再次感谢艾伯特基金会,各位专家与各位同学的参与!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33/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