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不忘初心严实并济 中德同舟行稳致远——中德学院第三次评估纪实

    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委托,以下萨克森州学术委员会秘书长Dr. Mathias Pätzold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授为团长的第三方评估团,4月14至16日对我校中德学院进行实地考察性评估,检查中德学院近十年来的工作,建议未来中德合作中努力方向和支持力度。
    4月14日上午,同济大学校长兼中德学院院长裴钢、外事办公室主任于雪梅、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处处长Anette Pieper、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中德学部项目专员Christian Bode以及中德学院负责人等在逸夫楼热烈欢迎了评估团的全体成员,裴校长与评委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回顾了学院发展历程,展望了学院未来发展方向。裴校长着重强调了大学国际化水平,对提升大学的国际声誉的重要意义,表示同济大学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德两国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方面的合作,也寄语中德学院要不断开放学院资源,吸纳学校各方力量,把学院的国际合作推向更高、更深的层面,集结优质资源,筑巢引凤,为学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学校会见了全体评估委员。杨书记对评估团委员不辞辛劳评估中德学院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表示,通过评估,一定会进一步促进中德学院提升内涵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引领性国际合作办学机构。
    1

    在连续三天密集的评估活动中,评估团成员全方位考察了中德学院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情况,通过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交流会谈,探讨了如何更好开发、利用有效资源,共同开展中德两国教育合作。委员们经过近30场分别与中德学院领导、教席教授、行政人员、中、外学生座谈,听取他们对学院发展建设的意见、建议;与学院资助企业、学院毕业生用人大户会谈,了解用人单位对中德学院办学质量的评价。他们对学院毕业生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西门子公司全球首位华人副总裁沈学军、罗兰贝格副总裁、合伙人张君毅、德国总统奖、德国总理奖、洪堡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麦肯锡公司的张海晨是杰出院友的代表。
    4月16日下午,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德学部主任吴志强与评估团进行了深入的意见交流。评估团经过近三小时的闭门讨论后,给予中德学院开诚布公的意见反馈。Pätzold博士首先发言,他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的办学成就,希望中德学院作为中德两国交流平台和合作典范,继续保持创新优势,发挥引领标杆前沿作用,保持独一无二的与企业界合作优势,他也呼吁合作各方继续支持中德学院的创新办学模式。姜锋书记对学院发展提出了“五个结合,两个关系”的建议,他希望中德学院:战略上与大学发展战略相结合;创新能力和特色与德国合作相结合;教授与学科发展相结合;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相结合;政治上保持与中德两国政府的合作相结合。希冀中德学院继续发挥人才培养示范作用,加强与学科融合,处理好教学、科研的关系;发挥平台作用,处理好中国学生、留学生培养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基金教席的独特优势,汲取德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经验,开设新的面向全校学生的课程,在同济大学博士生院建设中做出贡献。
    吴志强副校长代表学校高度赞赏评委们的高强度、富有成效的评估工作,感谢评委们参阅了1500多页的评估材料,展开近30场形式各异的会谈,提出非常有价值的评价和建议。吴志强表示:评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对学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学校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定会高度重视评估意见,经过分析整理后,进一步改善学院办学条件与环境,以保持中德学院在中德合作办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领先地位。4

     


    中徳学院2016年院友聚会

    IMG_2234_副本春光明媚、樱花盛开的日子里,恰逢同济校友会举办“校友之家2016樱花集市”,中德学院也盛邀院友返校聚会。

    3月26日下午,中徳学院2016年院友聚会在崭新而幽雅的德文图书馆举行,吸引了近50名院友和在校生参加。

    下午两点开始,院友们陆续赶到。中德大楼一、二层改建成德文图书馆已经完工,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往年的照片,大家回忆起曾经熟悉的一切,不禁感慨万千。院友们热情交流彼此的工作、生活状况,积极与在校学生分享有关留学、择业、择偶等问题,耐心解答学弟学妹们的提问。聚会接近尾声,大家通过游戏迅速了解了院友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籍贯等,活动也由此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最后,大家合影留念,此次院友聚会圆满结束。

    院友聚会虽然短暂,却拉近了院友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院友和学院之间的感情。愿所有的院友事事顺心、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欢迎院友们常回“家”看看,相聚中德。

     


    2016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安排告知书

    2016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安排告知书


    2016 年中德学院硕士生复试结果

    2016 年中德学院硕士生复试结果


    德国总统高克访问同济大学并发表演讲

    点击查看原图3月23日,在华访问的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到访同济大学,为同济师生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同济师生代表座谈交流,寄望德中两国美好未来。

           当天上午,高克一行来到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在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陪同下,首先参观了同济大学校史图片展,随后在逸夫楼报告厅发表主旨演讲。
          讲演开始前,杨贤金致欢迎辞。他说,同济大学诞生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之中,历时一个多世纪,同济大学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是中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形成了对德交流的传统、优势与特色。多年来,两国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成效十分显著。
           杨贤金表示,同济大学有志于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愿意与德国科教界进一步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人才,承担起创造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同济大学也期望高克总统持续推动同济大学与德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长期交流合作。在致辞中,杨贤金还代表全校师生对昨天发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严重恐怖袭击表示强烈谴责,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讲演一开始,高克首先表示,他对同济大学“强烈谴责比利时恐怖行为”深为感动。他说,在有着深厚传统的同济大学讲演,为思考德中伙伴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同济大学由德国医生创办,并与中国伙伴共同促进下不断发展壮大,为发展中国的科学和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如今,同济大学已发展成为德中学术交流的重镇。刚才看了校史图片展,印象深刻,对同济大学增进了更多了解。
           高克对“同舟共济”四字表示赞赏,他说,同济大学的校名来自于“同舟共济”这一被广为引用的格言,它也是同济大学的校训,代表着知识进步和社会进步,而大学能够并且应当孕育这种进步。“同舟共济”也适合于描述德中两国之间的深厚联系,德中两国在过去四十多年里,特别是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建立了紧密牢固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科学合作网络。
           谈到德中两国经济领域的合作,高克说,今天,欧盟已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及其最大的销售市场,而其中中国与德国的贸易额几乎相当于中国与法国、英国和意大利贸易额的总和,可见德中经济关系之紧密。德国非常乐于与中国更加紧密地合作。
           高克表示,德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怀敬意,对中国人民勤劳肯干的精神、对年轻人对教育的追求深表钦佩。德国怀着兴趣和敬意看到,今天的中国有着各种各样四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他认为,这种多元化,是思想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正是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源泉。
           谈及中国伴随着经济建设发展而面临着的生态挑战,高克说,德国过去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问题如今已经得到解决,不过它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程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德国公众发挥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环境保护的长期目标有时不得不克服强大的利益阻力才能实现。如今,“绿色技术”已成为德国经济和出口必不可少的部分。
           高克对德中两国长期友好关系持乐观态度。他说,德中两国近年来在大量全球问题上携手承担起责任,比如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目标、防止核武器扩散、积极寻求途径结束地区冲突等。今后两国还必须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他表示,德中关系建立在长期信任和高度可靠性的坚固基础上,他此次对中国友好访问,旨在继续巩固双方间的长期信任。他深信,德中两国正是能以真诚和坦率,方能进一步拓宽双方之间的桥梁。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最后,高克引用鲁迅《故乡》一文中的这一话语作结,他说,希望中国和德国一道,为世界上希望永存、为总能找到新的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历时半个多小时的讲演结束后,高克一行来到同济大学中德大楼,参观不久前开馆的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并与来自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建筑与城规学院、汽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机构的师生代表共聚一堂,直接用德语座谈交流。


    Gauck

     

     


    欢迎来到中德学院

    3月10日中德学院副院长Susanne Otte在新建的德文图书馆中欢迎这学期的新德国留学生。本学期在中德学院注册的德国留学生人数为52人,其中22名为新生。

    我们祝愿所有的中德学院留学生能学业有成,在上海生活丰富多彩!

    IMG_9850-001


    拜耳公司续签教席资助协议

    在2016年3月7日隆重举行的签字仪式上,拜耳公司第二次续签了其对中德学院知识产权基金教席的资助协议。刘晓海教授领导下的知识产权教席与拜耳公司的合作可以追溯至十年前。这种成功模式的延续也令人倍感欣喜。

    拜耳公司主页报道

    Bayer 2016


    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开馆

    Bibliothekseröffnung
    德国教科研部长Johanna Wanka博士教授与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博士教授

    2015年中德大楼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新建成的德文图书馆了。本馆拥有超过两万五千册的教学书籍与文学作品,为全亚洲最大的德文图书馆,馆内不仅配有报告厅、讨论室和研习室,还开设了咖啡馆。其定位不仅仅是作为学习与阅读的空间,同时也会为学生,教授,学者以及外来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未来,图书馆还将举办更加丰富的活动,如展览、研讨会及讲座等等。
    2016年1月21日,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乔安娜•万卡(Johanna Wanka)教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主席玛格丽特•温特曼特尔(Margret Wintermantel)教授代表团一行来到中国,与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教授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教授一道为图书馆揭幕,正式宣告图书馆建成。德国联邦教研部捐赠了价值五千欧元的书籍,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也为2016年将在中德学部举行的“中德书籍专家会议”提供了资金支持,对此,同济大学和中德学部所有机构表达由衷的感谢。
    eroeffnung DB

    Bibliothekseröffnung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主席Margret Wintermantel博士教授与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博士教授

    写作大赛: 当我老了——2060年活在中国

    Schreibwettberwerb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200万年龄超过60岁的人。和德国一样,中国父母现在也越来越晚要小孩了。虽然一孩政策已经过去,但是中国的人口将会减少。

    35年后如果我老了,生活会是怎样?谁来照顾我?我如何生活的?我能拿到退休金么,还是说我得继续工作?我得家庭、家乡、国家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会变得富有,然后周游世界?

    在第二届写作大赛上,众多选手和作家Marcus Hernig先生一起思考这些问题。

    2015年12月30日的比赛结果揭晓:一等奖由中德学院汽车系学生何玉成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分别由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QIU Chenchen和同济大学德语系的HUANG Kun同学获得。此次大赛所设奖金,一等奖为2000元,二等奖1500元,三等奖1000元,第四至第八名为每人200元。

    点击这里可欣赏获奖文章中德文对照。
    .

    Schreibwettberwerb


    德国汉诺威市市长来访并为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莱布尼茨铜像揭幕

    10月26日下午,德国汉诺威市市长Stefan Schostok先生率代表团30余人访问同济大学,并在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一楼德文图书馆前,为由汉诺威市政府赠予同济大学的莱布尼茨铜像举行了揭幕仪式。该代表团成员包括汉诺威市政府、企业、高校和媒体代表。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副书记马锦明等出席揭幕仪式。

    杨贤金书记首先致欢迎词,向远道而来的汉诺威市代表团表示欢迎和感谢。杨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同济大学对德合作的悠久历史传统,列举了一系列以中德学部为首的对德合作机构,并指出,同济大学其作为中德文化交流窗口所作的努力获得了中德两国政府的充分肯定。此次莱布尼茨铜像落座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既是中德友谊的见证,也将激励双方为中德文化交往再续新的篇章。

          Schostok市长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素有向往,他们不远万里追随着莱布尼茨的脚步来到国,想借此机会加强汉诺威市与中国的联系。而同济大学作为中国对德交流的窗口,也是代表团访华行程中的重要一站。2016年是莱布尼茨逝世300周年,汉诺威市将2016年定为莱布尼茨年,此次在同济举办的莱布尼茨铜像揭幕仪式就是明年莱布尼茨年的序曲。
          仪式的最后,在汉诺威市代表团以及同济校内师生的共同见证下,杨贤金书记与Schostok市长共同为莱布尼茨铜像揭幕。

    Schostok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59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34/36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