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与欧绿保柏林篮球队一起踏上中德交流的新道路

          2016年5月23日星期一,一场独具匠心的研讨讲座在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进行。此次讲座由中德学院与中德校园携手举办,邀请了欧绿保柏林篮球队现任副主席、德国前国家队篮球巨星Henning Harnisch先生前来主讲,主持人则为Marcus Hernig博士。

    ALBA 1

          在简短介绍欧绿保柏林篮球队和它在中德两国的全民运动与青少年活动方面所作的贡献后,Henning Harnisch与Marcus Hernig开始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LBA 21)全民运动在中德两国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2)欧绿保柏林篮球队如何积极促进运动事业的发展?
    3)运动作为文化的媒介该如何发挥作用,建立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在交谈过程中,Henning Harnisch还回忆起欧绿保柏林篮球队与同济的缘分:自2013年起,欧绿保柏林在上海德国学校及同济大学成功开展篮球比赛及篮球培训活动,以这种特别的中德文化交流形式激起广大篮球迷对德语语言的兴趣与纵横球场的滂湃动力。他说,中德学院的篮球队是一支十分出色的多元队伍,其成员为中德两国学生,它在2014年与2015年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有着不俗的战绩。

          谈话结束后,对于篮球迷们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抽奖环节,奖品包括欧绿保柏林篮球队的球衣、篮球等。获得篮球的幸运儿还获得了Henning Harnisch先生的亲笔签名。最后,Henning Harnisch先生代表欧绿保柏林篮球队向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赠书,该书记录了欧绿保柏林篮球队的发展历程及重大事件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或想参与欧绿保柏林篮球队丰富多彩的中国项目,那就点击以下链接前往它的中国官网一探究竟吧!
    https://www.albaberlin.de/cn

    ALBA 3


    2016年5月电影之夜活动在中德学院成功举办

    2016年5月的每周在中德学院都举行电影之夜活动。该活动由中德学院携手采埃孚集团与歌德学院共同举办,每周一、周三分别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图书馆与四平校区德文图书馆进行。

    本次电影之夜活动共展映了8部德国导演执导的影片,其题材涵盖足球运动、大屠杀、家族历史等方面。并非所有展映影片都是德语版本,《别来敲我门》与《美丽地平线》两部影片基本是英语版本,而《蒂托的眼镜》与《汉娜-阿伦特》则为多语种。所有影片都配有中文字幕,其中观影人数最多的影片分别为《汉娜-阿伦特》、《蒂托的眼镜》、《美丽地平线》、《别来敲我门》与《啊,男孩》。

    最后我们诚挚感谢大家参与电影展映活动并由衷希望能在下学期再次为大家提供类似活动!

    Filmabende


    德语朗诵比赛

    2016年5月24日星期二晚18:00至20:00,德语朗诵比赛在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举行。本次大赛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同济大学中德校园,德意志学术文化交流中心(DAAD),歌德学院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联合举办。比赛的裁判们均来自上述机构。大赛的主持人Jan-Helge Weidemann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的DAAD教师,首先向参赛者们与观众们详细介绍了比赛的流程。

    Vorlesewettbewerb1

    本次比赛共有10名参赛者,他们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德语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及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在第一轮比赛中,参赛者们分别朗诵了事先准备好的文学作品选段。所选作品出自以下各作家之手:Kurt Tucholsky,Berthold Brecht,Theodor Storm,Paul Celan与Patrick Süskind。所有参赛者们都十分注意情绪控制,通过字词重读及适当的停顿意在使听众身临其境、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Vorlesewettbewerb2

    在两轮比赛间的中场休息中由一名女歌者,一名单簧管演奏者与一名巴松管吹奏者献出精彩的表演,现场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愉悦。而此刻在后台却是硝烟四起,经过激烈的讨论裁判们最终决定了进入第二轮比赛的人员名单,他们分别是来自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吴迪(Wu Di),同济大学德语系的李晨旭(Li Chenxu)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的商怡(Shang Yi)。在第二轮比赛中参赛者们需朗诵主持人挑选出的选段,均出自战后文学作家Georg Kreisler之笔。尽管他们只有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准备这些从未读过的选段,但他们声情并茂、通顺流利地完成了作品的朗诵。

    最终德语朗诵比赛的桂冠花落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吴迪,她在第一轮比赛中朗读了Kurt Tucholsky所著的《Moment beim Lesen》。

    在此我们向所有的参赛者示以诚挚的感谢,希望你们在未来能从阅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Vorlesewettbewerb3


    德文图书馆“A Meeting Across Cultures”系列活动开始啦

    BIB24月21日傍晚,“留学情中国结”——外籍留学生“中国结”制作体验活动在德文图书馆一楼大厅举行,拉开了由德文图书馆主办的“A Meeting Across Cultures”(跨越文化的聚会)中西文化推介系列活动的序幕。活动吸引了ISA留学生协会与中德学院留学生的积极参与。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近年来中国结在海外悄然走红。留学生们对精巧的中国结
    满怀好奇,对如何制作也饶有兴趣。活动伊始,德文图书馆志愿者刘忠奇同学向留学生们介绍了中国结的起源、发展与其传递的中华情谊。通过如团锦结、盘长结等不同中国结的展示,增加了留学生们对中国结的了解。“老师,请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刚刚图上的结?”来自德国的Jacob表示跃跃欲试。

    随后,丝缘坊社长田春阳同学向留学生们逐步讲解演示十字结、盘长结的做法,开启了奇妙的中国丝缘文化体验之旅。“It’s too hard!”由于缺乏基础,留学生们在刚开始制作时手忙脚乱,即使是只有四个步骤的“十字结”也较难顺利完成。在德文图书馆志愿者和丝缘坊成员们的耐心讲解与指导下,一个多小时候后,当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中国结躺在留学生们手中时,让他们感到小有成就,纷纷拍照与自己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国际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传播优秀国际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是德文图书馆举行“A Meeting Across Cultures”系列活动的目的,此次“留学情中国结”活动以中国结为媒,架起了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拉近了留学生们和中国传统文化间的距离,营造了友好和谐的中外学生交流氛围,向校园传递着和谐的中华情。

    李倩雯

    BIB1


    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德国学校联合举办的即兴表演话剧体验活动圆满落幕!

    Startseite       4月10日下午1点,位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德文图书馆比常日多了些欢声笑语。工作人员忙着布置场地,在大厅专辟一块活动场地。约有30名学生三三两两地用德语或中文交谈,他们都是来参加即兴表演话剧体验活动的。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每位参与者都被分配到一张信纸,上面有基本信息及一些小问题如“你最近一次给他人惊喜是什么时候?”等,当同学填写完毕后将与其照片一起贴至移动板上。这天是在同济大学举办的即兴表演话剧活动的第一天。

            整场即兴表演话剧体验活动时常一周,由同济大学中德校园与上海德国学校联合举办。活动共邀请来自海德堡的著名即兴话剧团Drama Light的3位专家担任训练老师。在这七天里,同济学子与上海德国学校的中学生们一起探索即兴表演话剧的魅力,缔结新友谊。

            在即兴翻译练习中,学员的语言障碍逐渐消融。之后所有学员被分为三组,每组都由一位来自Drama Light的训练老师带领进行小场景的主题训练。每日训练中老师寓教于乐,学员渐渐化被动为主动,享受即兴表演的乐趣。在上海开展即兴表演话剧活动对于来自德国的训练老师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许多方面需要他们灵机应变。

             活动的第七日学员们在上海德国学校向300余名观众展示他们经历活动后对艺术的理解。面对由观众给出的选题,来自同济大学德语系的研究生张冶同学与两名有中德成长背景的中学生采用中文与德语无缝衔接的对话方式展示了一对夫妻间的争执。他们出色的表演与新颖的创意引得训练老师的掌声与观众的喝彩。

             在汇报表演后便是告别之时。此时的团队成员已是紧密相连,不愿分开。本次跨文化项目大获成功,即兴表演话剧所传达的精神已深入每名学员的内心。


    出处:中德工程学院,经删减

     


    不忘初心严实并济 中德同舟行稳致远——中德学院第三次评估纪实

    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委托,以下萨克森州学术委员会秘书长Dr. Mathias Pätzold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授为团长的第三方评估团,4月14至16日对我校中德学院进行实地考察性评估,检查中德学院近十年来的工作,建议未来中德合作中努力方向和支持力度。
    4月14日上午,同济大学校长兼中德学院院长裴钢、外事办公室主任于雪梅、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处处长Anette Pieper、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中德学部项目专员Christian Bode以及中德学院负责人等在逸夫楼热烈欢迎了评估团的全体成员,裴校长与评委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回顾了学院发展历程,展望了学院未来发展方向。裴校长着重强调了大学国际化水平,对提升大学的国际声誉的重要意义,表示同济大学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德两国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方面的合作,也寄语中德学院要不断开放学院资源,吸纳学校各方力量,把学院的国际合作推向更高、更深的层面,集结优质资源,筑巢引凤,为学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学校会见了全体评估委员。杨书记对评估团委员不辞辛劳评估中德学院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表示,通过评估,一定会进一步促进中德学院提升内涵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引领性国际合作办学机构。
    1

    在连续三天密集的评估活动中,评估团成员全方位考察了中德学院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情况,通过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交流会谈,探讨了如何更好开发、利用有效资源,共同开展中德两国教育合作。委员们经过近30场分别与中德学院领导、教席教授、行政人员、中、外学生座谈,听取他们对学院发展建设的意见、建议;与学院资助企业、学院毕业生用人大户会谈,了解用人单位对中德学院办学质量的评价。他们对学院毕业生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西门子公司全球首位华人副总裁沈学军、罗兰贝格副总裁、合伙人张君毅、德国总统奖、德国总理奖、洪堡奖学金获得者,现就职于麦肯锡公司的张海晨是杰出院友的代表。
    4月16日下午,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德学部主任吴志强与评估团进行了深入的意见交流。评估团经过近三小时的闭门讨论后,给予中德学院开诚布公的意见反馈。Pätzold博士首先发言,他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的办学成就,希望中德学院作为中德两国交流平台和合作典范,继续保持创新优势,发挥引领标杆前沿作用,保持独一无二的与企业界合作优势,他也呼吁合作各方继续支持中德学院的创新办学模式。姜锋书记对学院发展提出了“五个结合,两个关系”的建议,他希望中德学院:战略上与大学发展战略相结合;创新能力和特色与德国合作相结合;教授与学科发展相结合;课程设置与相关学科相结合;政治上保持与中德两国政府的合作相结合。希冀中德学院继续发挥人才培养示范作用,加强与学科融合,处理好教学、科研的关系;发挥平台作用,处理好中国学生、留学生培养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基金教席的独特优势,汲取德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经验,开设新的面向全校学生的课程,在同济大学博士生院建设中做出贡献。
    吴志强副校长代表学校高度赞赏评委们的高强度、富有成效的评估工作,感谢评委们参阅了1500多页的评估材料,展开近30场形式各异的会谈,提出非常有价值的评价和建议。吴志强表示:评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对学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学校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定会高度重视评估意见,经过分析整理后,进一步改善学院办学条件与环境,以保持中德学院在中德合作办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领先地位。4

     


    中徳学院2016年院友聚会

    IMG_2234_副本春光明媚、樱花盛开的日子里,恰逢同济校友会举办“校友之家2016樱花集市”,中德学院也盛邀院友返校聚会。

    3月26日下午,中徳学院2016年院友聚会在崭新而幽雅的德文图书馆举行,吸引了近50名院友和在校生参加。

    下午两点开始,院友们陆续赶到。中德大楼一、二层改建成德文图书馆已经完工,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往年的照片,大家回忆起曾经熟悉的一切,不禁感慨万千。院友们热情交流彼此的工作、生活状况,积极与在校学生分享有关留学、择业、择偶等问题,耐心解答学弟学妹们的提问。聚会接近尾声,大家通过游戏迅速了解了院友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籍贯等,活动也由此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最后,大家合影留念,此次院友聚会圆满结束。

    院友聚会虽然短暂,却拉近了院友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院友和学院之间的感情。愿所有的院友事事顺心、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欢迎院友们常回“家”看看,相聚中德。

     


    2016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安排告知书

    2016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安排告知书


    2016 年中德学院硕士生复试结果

    2016 年中德学院硕士生复试结果


    德国总统高克访问同济大学并发表演讲

    点击查看原图3月23日,在华访问的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到访同济大学,为同济师生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同济师生代表座谈交流,寄望德中两国美好未来。

           当天上午,高克一行来到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在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陪同下,首先参观了同济大学校史图片展,随后在逸夫楼报告厅发表主旨演讲。
          讲演开始前,杨贤金致欢迎辞。他说,同济大学诞生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之中,历时一个多世纪,同济大学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是中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形成了对德交流的传统、优势与特色。多年来,两国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成效十分显著。
           杨贤金表示,同济大学有志于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愿意与德国科教界进一步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人才,承担起创造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同济大学也期望高克总统持续推动同济大学与德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长期交流合作。在致辞中,杨贤金还代表全校师生对昨天发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严重恐怖袭击表示强烈谴责,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讲演一开始,高克首先表示,他对同济大学“强烈谴责比利时恐怖行为”深为感动。他说,在有着深厚传统的同济大学讲演,为思考德中伙伴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同济大学由德国医生创办,并与中国伙伴共同促进下不断发展壮大,为发展中国的科学和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如今,同济大学已发展成为德中学术交流的重镇。刚才看了校史图片展,印象深刻,对同济大学增进了更多了解。
           高克对“同舟共济”四字表示赞赏,他说,同济大学的校名来自于“同舟共济”这一被广为引用的格言,它也是同济大学的校训,代表着知识进步和社会进步,而大学能够并且应当孕育这种进步。“同舟共济”也适合于描述德中两国之间的深厚联系,德中两国在过去四十多年里,特别是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建立了紧密牢固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科学合作网络。
           谈到德中两国经济领域的合作,高克说,今天,欧盟已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及其最大的销售市场,而其中中国与德国的贸易额几乎相当于中国与法国、英国和意大利贸易额的总和,可见德中经济关系之紧密。德国非常乐于与中国更加紧密地合作。
           高克表示,德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怀敬意,对中国人民勤劳肯干的精神、对年轻人对教育的追求深表钦佩。德国怀着兴趣和敬意看到,今天的中国有着各种各样四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他认为,这种多元化,是思想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正是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源泉。
           谈及中国伴随着经济建设发展而面临着的生态挑战,高克说,德国过去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问题如今已经得到解决,不过它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程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德国公众发挥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环境保护的长期目标有时不得不克服强大的利益阻力才能实现。如今,“绿色技术”已成为德国经济和出口必不可少的部分。
           高克对德中两国长期友好关系持乐观态度。他说,德中两国近年来在大量全球问题上携手承担起责任,比如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目标、防止核武器扩散、积极寻求途径结束地区冲突等。今后两国还必须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他表示,德中关系建立在长期信任和高度可靠性的坚固基础上,他此次对中国友好访问,旨在继续巩固双方间的长期信任。他深信,德中两国正是能以真诚和坦率,方能进一步拓宽双方之间的桥梁。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最后,高克引用鲁迅《故乡》一文中的这一话语作结,他说,希望中国和德国一道,为世界上希望永存、为总能找到新的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历时半个多小时的讲演结束后,高克一行来到同济大学中德大楼,参观不久前开馆的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并与来自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建筑与城规学院、汽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机构的师生代表共聚一堂,直接用德语座谈交流。


    Gauck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34/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