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庆在沪举办

    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庆以“ 同舟共济二十载 再铸辉煌展未来”为主题。在10月10日至19日这一周里,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办了一系列20周年庆活动,其中包括学术委员会会议、咨询委员会会议、合作企业展示日、两场啤酒节、校友大会以及三个由分别由中德学院合作伙伴波鸿鲁尔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举办的大学日。周年庆前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教授、德国外交部长Heiko Maas以及众多中德两国富有影响力的人士就已早早地发来了贺词(见中德学院20周年纪念册)。

    德国合作高校、资助企业、中德学院师生和校友以及我校外事办公室负责人等出席了分别在四平校区和嘉定校区举行的系列庆祝活动。约500人次的嘉宾中也包括了许多知名人士: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副校长吴志强、德国驻上海总领事Althauser、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中德学院重要合作伙伴柏林工业大学校长Thomsen、波鸿鲁尔大学校长Schoelmerich、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Kaysser-Pyzalla、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校长Prömel、中德学院创建者之一Horst Sund教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原秘书长、中德学部DAAD专员Bode以及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中心主任董琦。

    波鸿鲁尔大学创新日拉开了整个系列活动的序幕。波鸿鲁尔大学派出16人代表团来到上海,代表团由校长Axel Schölmerich教授领衔。鲁尔大学与同济大学共同的重点研究领域为“工业4.0”,因此,来自机械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劳动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授们向100多名观众介绍了工业4.0中背景下工程制造的最新发展状况以及波鸿鲁尔大学的创新项目。最后,观众们与专家就工业4.0会对未来工程师的培养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此同时,由25名中德学院学生组成跨文化团队参加的国际企业管理模拟大赛顺利举行。

    中德学院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在波鸿鲁尔大学日开幕式上致辞
    中德学院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在波鸿鲁尔大学日开幕式上致辞

    庆祝活动期间,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会议于10月12日在嘉定校区召开,许多中德学院的资助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以了解中德学院最新的发展状况并对未来的合作提供了建议。接着,与中德学院和中德工程学院合作的近20家知名企业参加了企业合作展示日活动,并现场向学生介绍实习岗位和职业发展机会。在合作企业展示日开幕式上,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以及安永公司代表、博世力士乐公司及斯蒂尔公司新签署了3份基金教席资助协议,与AVL李斯特公司续签了基金教席资助协议。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教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女士和安永集团的Sven Hayn教授签署合作协议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教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女士和安永公司代表Sven Hayn教授签署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后,来自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和经济管理系的4名优秀毕业生获得 了中德学院优秀毕业生奖,奖励金额为8000元,由资助企业代表颁奖。同时,在由Pellens教授和Seidler博士(波鸿鲁尔大学)共同领导的第五届国际企业管理模拟大赛中获胜的中德团队也获得了由安永集团赞助的奖励。

    在随后的啤酒节晚会上,大家见证了开桶仪式,除了各种各样的德国啤酒和德国美食外,中德双方的学子还在舞台上展示了丰富精彩的节目,如气势恢宏的上海德法学校大乐团音乐演奏,技艺精湛的变脸展示,令台下观众大饱眼福。

    啤酒节开幕
    啤酒节开幕

    10月13日周六,中德学院20周年庆之校友大会在四平校区举行。在德国高校校长、同济大学领导,德国学术交流中心领导,中德学院领导以及中德学院专业协调人战略性会谈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驻同济大学中德学部联络办公室开张。中午,约180人参加了在德文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的校友庆祝活动。中德学院合作伙伴和赞助企业开幕致辞之后,大家观看了中德学院形象宣传片和两个学生生活短视频。接着,中德学院校友发展报告和问卷调查抽奖结果的公布(被抽中者得到啤酒节饮食兑换券和一张飞往德国的机票)点燃了大家的热情。来自不同专业的4名杰出校友受邀分享了在德国的学习经验以及随后在中国的工作经验。之后大家来到了中德学院四所合作高校的工作坊,共有四个主题分别为:未来的出行方案(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工业4.0(波鸿鲁尔大学)、人工智能/人机交流(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发创新潜力(柏林工业大学)。在随后的中德学院校友啤酒节晚会上,教授和合作高校代表以及校友齐聚在一起,享用啤酒与烤肉,交流过往。

    10月14日上午,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日活动在德文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Anke Kaysser-Pyzalla教授向参与活动的60名师生与校友介绍了两校在车辆工程专业开展的紧密合作以及获得的三个最新科研成果。下午,在中德学院韩政教授的带领下,大家来到市区漫步,了解上海目前的创新创业情况。

    中德特邀嘉宾论坛“未来城市规划及出行方案”。从左至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SAS)周苏教授,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章桐教授,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专业协调人、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教授Thomas Vietor博士,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可持续城市化学院(ISU)院长Vanessa Miriam Carlow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SAS)陈翌教授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董楠楠教授。图:王晓鑫
    中德特邀嘉宾论坛“未来城市规划及出行方案”。从左至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SAS)周苏教授,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章桐教授,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专业协调人、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教授Thomas Vietor博士,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可持续城市化学院(ISU)院长Vanessa Miriam Carlow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SAS)陈翌教授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董楠楠教授。图:王晓鑫

    中德两国的交通规划者、城市规划者、建筑师、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一起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专业校友研讨会“NAMOS–城市中的可持续流动性”,此次研讨会是在柏林工业大学周的活动期间且由DAAD资助举行的,会上讨论 了“生态文明”这个中国概念,并且探讨了在未来我们想要如何生活。

    柏林工业大学中德校友在上海外滩前合影
    柏林工业大学中德校友在上海外滩前合影。图:Dr. Annette Erpenstein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举办了诸多专业学术讲座、合作高校校长对话以及战略讨论会,期间大家讨论了中德学院今后的发展理念、任务和未来展望,并祝愿中德学院下一个20年再铸辉煌!


    中德学院国际化为同济大学建设一流大学添砖加瓦

    在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对中德两国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中德学院以及同济大学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高度评价了学院20年来合作办学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中德学院是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在过去20年的办学过程中,与德国多所精英高校及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紧密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希望学院更好发挥中德两国优势,继续深化两国合作内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扩大同济的国际影响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的添砖加瓦。

    1-陈杰校长致辞

    吴启迪是中德学院的创建院长。她表示,中德学院的成功,得益于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国高校的共同努力以及两国企业的深度参与,希望中德学院和同济大学在中德两国政府支持下,继续深化和拓展与德国精英高校以及企业合作,努力创建一流大学,为两国教育合作交流以及各领域关系发展做出新贡献。

    1DX_0053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Althauser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中德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创新人才取得的成就。她指出,两国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深度合作开创了中德教育合作的新模式:企业积极参与学院建设并资助设立基金教席。

    1DX_0203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强调,中德学院取得的成绩已远远超过预期,且在中德两国均享有会很高的声誉。中德学院在成立20周年之际设立学院校友分会,搭建校友沟通与联系的平台是对20年办学成果的最好展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将持续支持中德学院的发展和中德学院中、德两国校友分会的活动。

    1DX_0154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两位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和魏思先生介绍了中德学院目前的工作重点,包括人才招聘、市场营销、院友工作和中国能力课程建设。接着德方专业协调人报告了学院各系的最新情况。之后,张曦博士(拜耳公司)和Stephan Bietz先生(博世)代表学院资助企业,表示希望加强双方未来的合作,学院企业代表决定,将拓展中德学院的德国能力建设。

    1DX_1152


    合作企业展示日

    10月12日下午,值中德学院20周年庆之际,第二届合作企业展示日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济人楼一楼大厅举办,共有17家企业参展,其中包括9家为中德学院资助企业与8家中德工程学院合作企业。

    开幕仪式上,中德学院与安永、博世力士乐及斯蒂尔公司新签署了3个新的基金教席资助协议,与奥地利公司AVL李斯特续签了基金教席资助协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 女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与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合同。

    接着举行了2018届中德学院优秀毕业生颁奖典礼,4名中德学院优秀毕业生获得表彰。学院寄语这些初入职场的优秀学子勇于追梦,以更加出色的成绩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此外,中德学院经济管理系第五届国际企业管理模拟大赛也在此揭晓结果。大赛由波鸿鲁尔大学的模块课程教授Prof. Pellens与Dr. Seidler 组织,25名学生组成跨文化团队,在四天的时间扮演了国际企业的董事,做出诸多战略与运作决策,进行激烈角逐。最终,获胜团队赢得了由安永集团赞助的北京之旅。

    共有来自不同专业的约60人名学生参加了合作企业展示日。他们与企业代表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实习机会、企业研究课题以及职业发展机会。在展台咨询的同时,部分企业也在报告厅向学生进行了现场宣讲。中德学院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将在校学生与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教授
    • 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ems先生和吴志红教授
    • 主持人为来自拜耳集团的张曦博士和来自博世集团的Stephan Bietz先生
    • 和博世力士乐签署合作协议
    • 和安永签署合作协议
    • 和斯蒂尔签署合作协议
    • 和AVL李斯特签署合作协议
    • 中德学院经济管理系Bernhard Pellens教授发言
    • 国际企业管理模拟大赛颁奖仪式
    • 张曦博士和Stephan Bietz先生颁发“中德学院奖”
    • 安永(中国)的Titus Freiherr von dem Bongart 先生在做企业介绍
    • 马奎特企业介绍
    • 企业展台旁饶有兴致的同学们
    • 企业代表向同学们介绍就业机会


    讲座:“中国的变革时代: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之时”

    10月30日周二下午,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汉学家Klaus Mühlhahn教授受中德学院之邀,在中德创新实验室阶梯教室举办了一场题为“中国的变革时代: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之时”的报告。现场迎来了六十多位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生。报告开始前,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ems先生作为东道主,向听众介绍了Mühlhahn教授学术背景,并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

    IMG_0496

    Mühlhahn教授的历史学新书„Making China Modern. From the Great Qing to Xi Jinping”.(《让中国现代化》)即将于12月份出版。他借助其中一个章节,解读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的国际政治运动背景以及中美苏的战略三角关系。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体制上进行革新,从具体措施来看,既有对过往政策的恢复,也有对新规则的创造。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及其持久性在全球来看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得益于该政策产生时独特的国际政治背景,也在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所展现的灵活性,面临变化的接纳与适应。

    IMG_0504

    IMG_0686

    报告部分结束后,来自同济中德学院、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中心、人文学院的师生踊跃提问。从欧洲留学经历对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影响,到一带一路政策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区别与联系,再到预测经济改革之后是否会迎来政治改革,Mühlhahn教授与各位观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IMG_0677

    刘珏烨


    2018 同济中欧创新与竞争论坛“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十周年暨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与竞争政策”

    本次中德论坛由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SICIP)与中德(国际)经济法研究所(CDIIW)联合举办,由中德校园的联邦教研部资金资助。活动以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十周年之际,讨论《反垄断法》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意义。

    论坛内容涵盖了许多跨领域问题,包括数字时代的竞争与版权法之间的关系、对滥用标准必要专利的反垄断限制、欧盟数据保护基本条例中新规定的移动数据可植性方面的权利以及知识产权在人工智能创造与发明成果的归属问题。

    Kartell 2
    Kartell 5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得益于多种多样的前瞻性主题,也归功于组织者成功邀请许多中国和德国的高层次演讲者,其中包括在《反垄断法》诞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晓晔教授、慕尼黑大学的Thomas Ackermann和Matthias Leistner教授、苏黎世大学的Peter Georg Picht教授以及卡尔斯鲁厄市州高级法院法官Carsten Limbach,后者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孔立明就反垄断私人诉讼交换了意见。

    Peter Ganea博士


    “同济大学留德咨询日”活动顺利举行

    10月26日下午,“同济大学留德咨询日”活动在嘉定校区济人楼举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国际高等教育推广处处长Guido Schnieders先生、德国驻沪总领馆文化和新闻处领事Maximilian Hallensleben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3d8e27667b0d538d98d7134d017ded9b809df5656ce76976b40a436b59285673

    本次“留德咨询日”活动由我校外事办公室、中德学院、留德预备部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举办,共有20家德国高校和机构参加。在短短的半天时间中,数百名校内外学生前来咨询。在咨询会上,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我校留德预备部、德福考试院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留德审核部等机构的代表分别作了情况介绍,并解答了现场学生的提问,为有留德计划的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和建议。

    81dd824d9eb7d1b55478177500465073

    文:同济外办

    图:中德学院


    2018年拜耳知识产权论坛“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于2018年10月26日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审协四川中心举行

    拜耳知识产权论坛每年一次,由中德学院的拜耳教席举办,迄今已有13年历史。论坛在行业从业者和学术界都享有很高声誉,主要关注制药和生物技术法的问题,近年来跨领域问题则显得越来越重要。

    2018年,论坛在第二次在同济大学以外的地区举办。论坛计划发展成为一项跨地区活动,扩大同济大学和中德学院作为知识产权研究实践点的全国知名度。中德(国际)经济法研究所(Peter Ganea博士)参与了今年成都论坛的筹备工作,特别是从中德校园申请资助。

    根据论坛结合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要求,大部分报告都来自知名公司(拜耳、阿里巴巴、无锡生物制品等),其中包括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具体问题、在合并和收购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处理及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其他报告涉及对重大知识产权侵权的起诉和所谓的商标抢注问题。

    Bayer 2

    论坛的重点仍然是制药和生物技术法,报告主题涉及中国科学技术部作为生物技术公司的咨询和联络点、制药行业研发合作中的法律问题以及当下在创新制药公司和仿制药制造商之间利益平衡方面,中国专利制度向美国法律的靠拢。

    Bayer 1

    活动旨在将知识产权法的热点问题以一种使得法律从业者和学者都能从中获益的方式呈现,今年也是如此。这些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其中大多数是律师和企业代表,他们在专门设置的讨论环节展开了热烈讨论。

    Peter Ganea博士


    同济大学中德学部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成功召开

    10月12日下午,同济大学中德学部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嘉定校区济人楼405召开。来自中国教育部、科技部、外交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德国外交部、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同济大学、德国企业界代表等指导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此外,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等高校代表与会旁听。会议由中德学部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前秘书长Bode博士主持。

    首先,我校校长陈杰院士热烈欢迎指导委员会委员与来宾前来参加中德学部第九次指导委员会会议,并感谢委员们长期以来对同济大学中德学部的大力支持。他指出,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与德国教育界、科技界和文化界建立了携手创新的伙伴关系。2017年对同济大学和中德学部而言,都是锐意进取、意义非凡的一年。同济大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中德学部也迎来了新的五年。自2014年以来,中德学部已多次被两国官方认可为中德教育合作的精品典范项目。他高度评价了中德学部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并希望同济大学和中德学部将继续与中德合作伙伴携手并进,共塑未来。

    1(16)

    会上,中德双方指导委员会成员相继综述了两国政治、经济、教育与科研关系的总体框架,肯定了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多年来做出的成绩,对中德学部自成立以来对中德合作与交流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了赞赏。学部指导委员会审阅了关于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职教学院、中德校园和中德联合创新实验室)和德国研究中心的2017年工作汇报与2018年工作计划。

    1DX_1267

    1DX_12431DX_12511DX_1228

    中德学部主任、我校副校长吴志强院士向指导委员会成员汇报了中德学部2017年度工作报告并阐述了学部今后的总体战略规划。他提到,2017年,中德学部根据同济大学对德合作战略,举办了专题会议论坛和活动,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永续社会和未来城市等同济大学四大创新驱动的发展,通过模块化的形式整合全校对德资源,进一步强化科研与学术教学水平。他表示,中德学部将根据中德两国在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合作新要求,继续与中德合作伙伴并肩奋斗,在同济大学对德合作未来战略和创新驱动的框架下,推进各分支机构间的紧密合作,激发创新合作潜力,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学科发展,探索中德机构间全方位的创新合作模式。此外,他还总结了现阶段中德学部有待解决的问题。

    3(14)

    会后,中德学部指导委员会与会嘉宾出席了“2018年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周开幕仪式”,共同见证这场中德人文交融的盛宴。本次晚宴由中德学院与中德校园赞助。

    WeChat Image_20181023095214

    背景: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及其组成机构继续获得中德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018年7月,由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与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长卡利切克签署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性声明》中特别提到:“双方强调对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及其组成机构,特别是中德工程学院的支持。双方愿在目前成功示范合作基础上同参与高校、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及其他主管机构一道,在未来数年中继续在系统和规模上拓展中德学部及其组成机构的建设”。


    2018年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周开幕式德华之夜完美落幕

    10月12日晚,由同济大学校友会、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办的2018年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周开幕式“德华之夜”于我校嘉定校区同德楼顺利举行。本次开幕式也获得了青岛德华生态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德国德华旅游集团、中德学部下属中德校园以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大力支持与赞助。同时也获得了嘉定校区管委会、校团委、中德工程学院、校友联络社嘉定校区分社的协助。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博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兼中德学部主任吴志强院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中德学部专员Bode博士、德国驻上海总领事Althauser博士、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教授、同济大学校友会秘书长郑晓蕾老师、德国德华旅游集团创始人沈国强先生、青岛德华生态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林教授出席开幕式。来自校内外的嘉宾和师生校友参加了本次活动。

    开幕式伊始,我校校长陈杰院士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女士上台开桶,在中德嘉宾的见证下共同完成了开桶仪式。

    1DX_1460

    随后,来自中德双方的学子开始于舞台上展示了各自的文化。气势恢宏的上海德法学校大乐团音乐演奏,技艺精湛的变脸展示,活力四射的舞蹈,精妙绝伦的魔术表演等节目令台下观众大饱眼福。

    _MG_7723
    1DX_1610
    1DX_1629
    1DX_1650
    1DX_1682
    1DX_1746

    文化的交流当然也离不开美食。开幕式上,中德美食文化也产生了碰撞与融合。自助餐桌前很快就排起了长队,观众们对美食的夸奖也不绝于耳。

    _MG_7683
    _MG_7679

    自2015年起,中德人文交流周已成功举办四届。每年十月,同济师生、校友欢聚一堂,共赏美酒美食,聆听中德人文交流沙龙和讲座,体验中德双方文化,促进中德友好交流。纵观整场开幕式,舞台下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自助餐桌前的人员络绎不绝,场上中德双方人员的交流随处可见,增进了中德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与认识。本次中德人文交流周于10月12日开幕,10月20日闭幕,为期一周,活动面向在校师生,校友,校企和合作伙伴等,包括开幕式、沙龙、校企周年庆、中德学院周年庆、各地花园啤酒夜等活动,旨在搭建一个中德人文交流、中德各界人士同聚共享,同济对德国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


    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校友活动

    10月13日周六,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校友活动在同济大学四平校区举行。180多名中德学院校友、教授、资助企业代表、学院合作伙伴以及德国合作高校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德文图书馆报告厅的校友大会。众多嘉宾包括前中德学院前副院长顾士渊教授和Thomas Zimmer博士。

    校友大会以中德学院的最新宣传视频首映(导演:蔡涛)开幕,短片展现了中德学院在教学、研究和众多中德对话活动中所获成绩。宣传片由中德人文交流中心主任董琦教授制作。

    中德学院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和Thomas Willems先生作为东道主,交替发言,以幽默轻松的致辞欢迎了所有与会者。接下来的开幕发言中,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强调本次校友会是一场家庭聚会,而前国家教育副部长吴启迪教授则回忆了中德学院建院初期遭遇的挑战。此外,德国驻上海总领事Christine Althauser博士称赞中德学院是科研与企业交叉合作领域的一座灯塔,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Dorothea Rüland博士则展望未来,并呼吁学院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持续变革创新。

    致辞环节中穿插了两个中德学院学生短视频,分别展现了一个在柏林学习的中德学院中国学生和一个在上海学习的中德学院德国学生。接着,中德学院DAAD专员Christian Bode博士介绍中德学院校友发展报告,参与调查的校友可以抽奖,赢得多种购物券乃至前往德国的机票,全场气氛持续升温。

    四位中德学院优秀校友登台讲述了他们在德国的学习生活以及在中国的事业发展。

    中德学院四所德国伙伴大学的专业协调人分别组织了互动性的专题工作坊,话题涉及未来出行方式(布伦瑞克大学)、工业4.0 /智能工厂(波鸿鲁尔大学)、人工智能 /人机交流(慕尼黑工业大学)和 开发创新潜力(柏林工业大学)。在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晚会(啤酒节)上,与会者们齐聚在一起,享用啤酒与烤肉,交流过往。

    • 校友活动合照
    • 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德学院创办人之一吴启迪教授
    •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德学部主席吴志强教授
    • 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ems先生和吴志红教授
    • DAAD秘书长Rüland博士
    •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Althauser博士
    • 柏林工业大学校长Thomsen教授
    • 来自安永集团的Sven Hayn博士
    • Christian Bode教授介绍校友统计
    • 专心的听众
    • 主题讨论会:校友
    • 校友统计参与者抽奖活动
    • “工业4.0”专题研讨会(波鸿鲁尔大学)
    • “人工智能/人机交流”专题研讨会(慕尼黑工业大学)
    • “未来的移动性”专题研讨会(布伦瑞克工业大学)
    • 开发创新潜力(柏林工业大学)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2/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