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晚会

    • 主持人宣布啤酒节开幕
    • 中德学院副院长致辞
    • 副院长们向辛勤付出的开幕式工作人员致谢
    • 开瓶仪式
    • 啤酒帐篷里气氛活跃
    • 开瓶仪式后,H4乐队献唱《干杯》
    • Bode博士为卡拉OK大赛获奖者颁奖
    • 德国国情问答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2018年10月13日晚7点,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晚会典暨啤酒节活动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旭日楼拉开帷幕,出席现场的不仅有百余位中德学院校友,还有来自德国教研部的代表、中德学院合作高校波鸿鲁尔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与布伦瑞克大学的校长及其代表团。来自中德学院经济管理系的皇甫玥与德国留学生Niklas Sogijaine以中德文主持晚会。

    从啤酒屋、烤肠屋到富有巴伐利亚风情的服装、长桌乃至蓝格子桌布,同济金秋十月的夜晚洋溢着慕尼黑啤酒节的热情,甚至原汁原味地复现了啤酒节传统项目——开桶仪式。在简短致辞后,中德学院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及Thomas Willems先生邀请中德学院DAAD专员Christian Bode博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教授、校友会秘书长郑晓蕾女士一同上来进行开桶仪式。伴随着德国啤酒节的《干杯歌》音乐,各位领导齐力协作将龙头敲进木桶,啤酒桶流出了欢乐的琼浆。

    随后,大家举杯共饮,在Christian Bode博士的带领下齐声同唱,拉开了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晚会的序幕。在开桶仪式调动了气氛之后,为啤酒节特别邀请的Hi4乐队点燃全场,德、英、中文金曲串烧,更以一首耳熟能详的德语经典金曲“Marmor, Stein und Eisen bricht”引发全场大合唱。伴随着现场音乐,观众畅享啤酒、猪肘,或与教授、昔日同窗好友热切交谈,或随着歌声摇摆,现场热闹非凡。

    当晚,除了专业乐队的表演,由中德学院、中德校园共同举办的德语金曲卡拉ok大赛也进入了决赛环节。7组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选手们在现场一展歌喉,争夺一、二、三等奖及观众人气奖,最终由来自同济大学德语系的张碧璇同学以一曲“Das Beste”获得了第一名。

    颁奖仪式之后,一个小小的啤酒节趣味知识竞猜再次引发了全场互动,观众们踊跃抢答,气氛热烈,观众们既收获了小奖品,又增进了对德国文化的了解。最后,在一曲舒缓轻柔的“Gute Nacht, Freunde”中,本次啤酒节活动缓缓落下帷幕,大家再次举起杯中酒,共同祝福中德学院的未来,相约明年今日。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1542021894708

     


    波鸿鲁尔大学创新日“工程4.0”在中德学院举行

    值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波鸿鲁尔大学派出16人代表团来到上海。代表团由校长Axel Schölmerich教授领衔,借此契机拜访了这所合作多年的伙伴高校,并会见了上任刚刚80天的同济大学新校长陈杰教授。在中德学院成立20周年庆典期间,波鸿鲁尔大学在10月11日举办了高校日活动,主题为“工程4.0”的创新日。

    自中德学院成立以来,波鸿鲁尔大学就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委托成为其机械工程系合作伙伴。这其中包括了中德学院和多所德国高校合作开展的机械工程硕士双学位项目以及七个模块课程,以上项目目前均由波鸿鲁尔大学Abramovici教授进行协调。此外,波鸿鲁尔大学在经济管理领域与中德学院也有合作:设有一个硕士双学位项目,定期模块课程内容涉及兼并与收购、国际金融与国际会计,目前由Pellens教授进行协调。

    波鸿鲁尔大学创新日:“团结就是力量”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在波鸿鲁尔大学创新日开幕式上提到“团结就是力量”,波鸿鲁尔大学要和同济大学一起,利用两校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工业4.0”这个双方共同的重点研究领域中推进合作。智能制造领域是同济大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工业4.0”不仅仅改变了制造方式,还改变了工业产品,即“智能产品”。这些产品智能、灵活、互联,通过全新的商业模式进入市场。专家们一致认为,对这种新型智能产品(“工程4.0”)的研发制造将会是未来几年内面临的重点挑战之一。而这一挑战不仅是企业,也是学校所需面临的。因为学校必须让学生和毕业生们做好准备,参与到这一发展进程中来。波鸿鲁尔大学可以凭借其在工程4.0领域内的经验与能力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在波鸿鲁尔大学创新日的框架下,来自机械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授们介绍了工业4.0中背景下工程制造的最新发展状况以及波鸿鲁尔大学的创新项目。波鸿鲁尔大学校长Axel Schölmerich教授与吴志强教授一起宣布了创新日的开幕,中德学院副院长吴志强教授致欢迎辞。

    2018_cdhk_1

    围绕“工程4.0”:报告、讨论会与企业管理模拟大赛

    约百名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生和企业代表参与了当日的报告和讨论。波鸿鲁尔大学这次的创新日是中德学院所有合作高校所举办活动中规模最大的。

    在最后小组讨论环节中,观众们与专家就工业4.0会对未来工程师的培养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此同时,由Pellens教授和Seidler博士共同领导的第五届国际企业管理模拟大赛顺利举行。25名学生组成跨文化团队,在四天的时间扮演了国际企业的董事,做出诸多战略与运作决策,进行激烈角逐。其中一家企业不得不进入宣布破产。最终,一支中德团队获胜,赢得了由安永集团赞助的北京之旅。

    报告及主讲人详细信息请点击此处。

    从伙伴关系中获益:中德学院校友经验分享

    中德学院20周年院庆活动让许多校友重新回到了同济校园。20年来,学院一共培养了1850名毕业生。在10月13日的20周年庆校友活动中,4名杰出校友受邀向大家做了经验分享,其中的2位曾分别在波鸿鲁尔大学的机械工程和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经济管理系毕业的陈倩现在成为了汉莎航空大中华区和日本的客户服务中心总监,史向前如今则是梅赛德斯-奔驰的高级规划工程师。


    基金教席资助协议续签/新协议签订

    3-基金教席签约
    安永签约仪式

    在“合作企业展示日”上,中德学院分别与博世力士乐、安永和斯蒂尔集团签署了新的基金教席资助协议,并与奥地利公司AVL李斯特及博世续签了基金教席资助协议。斯蒂尔集团成立于1926年,自1971年以来一直是引领全球市场的电锯制造商,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这个施瓦本家族企业还为林业、建筑业和园林绿化行业生产电力驱动设备。 “安永”是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博世力士乐”是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它作为全球合作伙伴,凭借顶尖技术成就和独家行业知识,为全球机械和设备工程提供支持。

    今年上半年,中德学院还与CONTACT软件、慕贝尔、格特拉克公司签订了基金教席资助协议。CONTACT软件是开放型标准软件的领先供应商,服务于产品开发和数字化转型。慕贝尔公司成立于1916年,作为一家专注于抗压弹簧部件轻量化结构的汽车供应商而知名,而格特拉克公司则自1935年以来一直为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制造变速箱和变速箱部件,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变速箱制造商之一。

    与采埃孚公司、德迅基金会和舍弗勒集团的基金教席资助协议也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续签。 中德学院目前有22个资助教席。


    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一行来访

    10月13日上午,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Anke Kaysser-Pyzalla教授及其代表团一行16人访问我校。副校长吴志强在中德大楼会见了代表团一行。

    WeChat Image_20181102170308

    会谈中,吴志强与Kaysser-Pyzalla一同回顾了两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合作中取得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双方教授在科研领域的合作十分积极。2018年以来,已有3个获得第三方资助的科研合作项目正在启动或筹备中,分别是关于汽车轻量化研究、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标准化研究和中国东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课题。为了进一步促进两校间的合作,并将双方的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的层次,双方共同决定在同济大学设立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联络办公室。

    会谈后,吴志强与Kaysser-Pyzalla校长一同签署了《关于设立布伦瑞克工业大学驻同济大学联络办公室的合作备忘录》《关于两校开展汽车轻量化研究的合作备忘录》以及《关于两校开展中国东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合作备忘录》。

    ©️CDHK
    ©️中德学院

    吴志强与Kaysser-Pyzalla一同为坐落于中德大楼7楼的联络办公室揭幕。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日:中德特邀嘉宾论坛——未来城市规划及出行方案

    中、德两国国庆结束后不久,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也迎来了20周年庆典。二十年来,中德学院一直是中德两国教育领域合作的“灯塔项目”,而院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也恰恰证明了它的成功。作为中德学院的长期合作伙伴,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于2018年10月14日举办了“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日”,内容丰富,包括多场关于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报告。

    首先,中德学院的DAAD专员Christian Bode博士和副院长吴志红教授致辞,介绍了同济大学和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际合作的概况。随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Anke Kaysser-Pyzalla教授在开幕报告中回顾了两校在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和建筑学这些专业领域开展的紧密合作及其成果。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Anke Kaysser-Pyzalla教授。图:王晓鑫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Anke Kaysser-Pyzalla教授。图:王晓鑫

    Thomas Vietor教授(布伦瑞克大学设计技术研究所)是中德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协调人,也是下萨克森州车辆工程研究中心的发言人,他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多所研究中心:下萨克森州车辆工程研究中心(NFF),开放混合动力研究工厂(Open Hybrid LabFactory(OHLF))和电池研究工厂(Battery LabFactory(BLB))。他还设想,下萨克森州车辆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德学院可以共同搭建一个关于未来城市及可持续出行方案领域的研究平台。

    中德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协调人Prof. Thomas Vietor 图:王晓鑫
    中德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协调人Prof. Thomas Vietor 图:王晓鑫

    布伦瑞克大学可持续城市化研究所的Vanessa Miriam Carlow教授在她的研究报告中,引入了“未来城市”话题,并深入介绍了 “东部城市 – 建立和实现中国东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一联邦教育及研究部项目。

    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章桐教授。图:王晓鑫
    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章桐教授。图:王晓鑫

    最后,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系主任章桐教授简要介绍了该系2014年以来在教学及科研领域的概况。

    中德特邀嘉宾论坛“未来城市规划及出行方案”。从左至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周苏教授,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章桐教授,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专业协调人、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教授Thomas Vietor教授,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可持续城市化学院(ISU)院长Vanessa Miriam Carlow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陈翌教授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董楠楠教授。图:王晓鑫
    中德特邀嘉宾论坛“未来城市规划及出行方案”。从左至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周苏教授,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章桐教授,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系专业协调人、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教授Thomas Vietor教授,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可持续城市化学院(ISU)院长Vanessa Miriam Carlow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陈翌教授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董楠楠教授。图:王晓鑫

    在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日的最后,专家们参与了“未来城市规划及出行方案”特邀嘉宾论坛,以中德两国的城市系统、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出行方案以及城市发展和资源消耗间的关系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代表团和硕士双学位学生合影。图:王晓鑫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代表团和硕士双学位学生合影。图:王晓鑫

    打造可持续出行方式——柏林工业大学同济校友研讨会在中德学院开幕

    Namos

    版权所有:Dr. Annette Erpenstein

    打造可持续出行方式——试想,当中德两国的交通规划者、城市规划者、建筑师、交通研究人员、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和生态学家在一起呼吁全球性话题“出行方式”和“城市发展”时会发生什么?

    他们讨论 “生态文明”这个中国概念;他们探讨,在未来我们想要如何生活,如何构造我们的社会;他们思考,未来让出行方式更加可持续性。这些讨论只能在跨学科和尽可能全球化的层面上进行。在为期一周的专业校友研讨会“NAMOS–城市中的可持续流动性”的开幕式上,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教授欢迎了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和柏林工业大学-中国中心(上海)的嘉宾:来自北京、兰州、青岛和新疆的留德校友,来自柏林工业大学的Schwedes教授、Werwatz教授、Dienel教授、Trommsdorff教授和S. Abels博士。中德学部DAAD专员Bode博士在欢迎辞中回顾了中国城市出行方式的发展之处,Schwedes教授则向我们阐述了出行方式研究的不同维度。随后,研讨会走向实践——随着上海漫游者的Annette Erpenstein博士、Fanny Hoffmann-Loss博士一起,以步行或乘坐地铁、渡轮和出租车的方式,共同在城市漫步中发现上海。

    移动中的超级大都市——中德出行方式研讨会在如此精彩有趣的活动中拉开了序幕。


    2018/19冬季学期中国能力课程扩展

    中德学院德国学生日益增多,表明与中国相关的知识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中德学院越来越重视中国能力课程,并在2018/19冬季学期进一步提供相关课程,扩大了课程的范围:与来自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学者合作的四个强化课程经过了重新设计与开展,学生在这四门课中可以了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相关的详细知识。这些课程具有独特的结构:课程概念和内容框架由中国讲师设计,约一半的课程单元邀请到了德国客座讲师和专家,旨在从各个角度为学生提供关于各个专题尽可能多观点。授课对象既包括希望了解中国的德国学生也包括同济大学的中国硕士生,对后者来说,可以通过这些课程加深对自己国家的了解。所有四门课程都非常受欢迎,报名人数超过了课程限定人数。

    此外,中德学院增设了汉语语言课程。除了几门初级课程外,现在还提供汉语高级课程和强化课程,后者提供备战标准汉语三级考试(HSK)的训练。

    中德学院扩展中国能力课程,希望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要丰富德国交流生和双硕士学位学生除主专业外的相关学习;另一方面,要为“中国能力年”强化课程打下基础。后者除了专业知识和中国国情之外,还将包括实习考察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并将颁发参与证书。

     

    CK Kurs


    中德学院第二十次咨询委员会会议 暨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顺利举行

     

    金秋十月,我校中德学院第20次咨询委员会会议暨学院成立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分别在嘉定校区和四平校区举行。10月12日,校长陈杰,副校长吴志强,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德国驻上海总领事Althauser,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Rüland,中德学院重要合作伙伴柏林工业大学校长Thomsen,  波鸿鲁尔大学校长Schoelmerich,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Kaysser-Pyzalla,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校长Prömel以及我校中德人文交流中心主任董琦,外办主任于雪梅,中德学院创建者之一Horst Sund教授,德方合作高校、资助企业、中德学院师生和校友代表等中德嘉宾300多人出席了本次院庆系列活动。

    陈杰在咨询委员会会议中对中德两国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中德学院以及同济大学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高度评价了学院二十年来合作办学取得的成就。他说,“中德学院是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在过去20年的办学过程中,与德国多所精英高校及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紧密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希望学院更好发挥中德两国各自优势,继续深化两国合作内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扩大同济的国际影响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的添砖加瓦。

    1-陈杰校长致辞

    吴启迪是中德学院的创办“元老”之一,也是中德学院的创建院长。她在咨询委员会会议及20周年庆典中表示,中德学院的成功,得益于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国高校的共同努力以及两国企业的深度参与。她深情回顾了两国政府选择在我校设立中德学院的历史背景和建院初期的情景,对当年和她一起共事的德国教授和学者表示诚挚感谢,同时也希望中德学院和同济大学在中德两国政府支持下,继续深化和拓展与德国精英高校以及企业合作,努力创建一流大学,为两国教育合作交流以及各领域关系发展做出新贡献。 同时她还寄语参加活动的校友和同学们,希望他们为促进国际间的学术、政治经济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流:今天,你们以同济大学为荣,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济大学以你们为骄傲。

    2-吴启迪部长致辞

    Althauser总领事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中德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创新人才取得的成就。她指出,企业积极参与学院建设并资助设立基金教席,两国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深度合作开创了中德教育合作的新模式。学院与27所德国伙伴院校及2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培养来自中、德两国的高水平研究生,是中德两国教育合作的典范,为两国关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目前致力于“数字化”、“工业4.0“和“智慧城市”等新兴课题研究,在科研、教学和学业内容上不断创新,未来将越走越好。

    Rüland秘书长表示,中德学院的发展建设成就远远超出最初的预期,在两国都享有盛誉。她指出:中德学院在成立20周年之际设立学院校友分会,搭建校友沟通与联系的平台是对20年办学成果的最好展示。DAAD将持续支持中德学院的发展和中德学院中、德两国校友分会的活动,希望这群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的中德校友能成为中德科技经贸交流的领军人物,两国长期友好合作的中坚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中德学院原院长万钢、德国外交部长Heiko Maas等中外要人和学院资助企业纷纷发表贺词,高度评价中德学院卓有成效的办学成果,并祝愿学院勇攀高峰、再创佳绩。

    在庆祝活动期间,中德学院与安永公司、博世力士乐公司公司及安德烈亚斯·斯蒂勒公司新签署了三个基金教席资助协议,与AVL李斯特公司续签了基金教席资助协议。大众汽车集团、舍弗勒、AVL李斯特、采埃孚等近20家世界知名企业带着实习岗位参加中德学院企业合作日活动,向学生现场宣讲企业文化和职业发展机会。

    3-基金教席签约

    本次院庆期间,学院举办了2018届中德学院优秀毕业生颁奖典礼,4名优秀毕业生获得表彰。学院寄语这些初入职场的优秀学子勇于追梦、续写辉煌,以更加出色的成绩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在二十周年庆祝晚会上,德国合作伙伴院校代表,学院师生、院友和资助企业代表欢聚一堂,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畅叙旧时情谊,共襄发展盛举!

    4-合照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举办留学生参观活动

    2018年10月20至21日,七名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并就读于中德学院的国际学生应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邀请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参观活动。

    周六早上八点,我们和来自同济大学其他院系的“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共约80人)乘坐大巴,前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飞)。这是一家朝气蓬勃的年轻国企,企业目标在于自主研发与制造飞机 ,以使中国独立不依赖于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公司成立于2008年,迄今已研制出两种机型。第一种是中、短航程新支线涡扇飞机ARJ21,此款飞机可搭乘70至105名乘客,自2015年起投入运营。第二种目前正在研制中,预计2021年起投入使用,此类中、短航程飞机最多可乘坐190人。展示厅里,我们得以一睹一架中国商飞飞机的内部设施,并了解到了这家企业的历史,此外,观看企业宣传片也让我们对这家企业有了更详尽的认识。

    图片 1
    图片 2

    午餐后,我们来到了上海以南90公里的洋山深水港,途中经过了长达32.5公里的“世界之桥”东海大桥。这座桥本身就是本次旅途中的一道风景线,2005年建成通车,同年洋山深水港建成开港,据称此桥已成功经受了4级台风的考验。在游客中心,我们通过模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庞大的深水港港区,岸线全长5.6公里,共已建成16个深水集装箱泊位,其中有6个泊位已实现全自动化,并将会进一步扩建。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从港口向南望去,有非常多的巨型集装箱,站在上面看,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只有你亲眼看到这些“庞然大物”,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深水港之大。 2017年,深水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00万TEU,占上海港口集装箱总吞吐量的一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仅这个港口每天集装箱吞吐量就达到将近5500个!

    图片 3图片 4

    周日,我们参观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馆内以多个主题展示了上海中心城区规划和建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其中上海城市模型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离开展示馆后,我们驱车2个小时来到了崇明岛,在这里亲身体验到了收割水稻以及编织竹篮。

    生态农场为我们提供了劳动工具,我们这群“勤劳的小蜜蜂”拿着镰刀割起了水稻,不多久就收割了一大片田地。和德国人收割农作物的方法一样,机器会将麦秸杆和谷粒分开,然后只需将谷粒晒干、去壳。与此相比,编竹篮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可能是更大的挑战,因为一开始,竹条既柔软又不易固定,但编着编着就变得坚固结实了。

    在这个精彩的周末快结束时,我们还收到了纪念品。衷心地感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邀请我们参与此次活动,同时也非常感谢留学生办公室的精心安排!

    图片 1
    图片 5

    Oona Nülle


    宁波文化体验之旅

    2018年9月28日(星期五)至9月29日(星期六),37名中德学院留学生在刘欣女士的陪同下参观了沿海城市宁波。宁波位于浙江省,人口约571万。

    周五早上,大巴自上海同济大学停车场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后,一行人抵达了位于宁波西北部的杭州湾新区的杭州湾湿地公园。该湿地因其优美风景成为了远离都市的宁静绿洲。享用了传统的中式午餐后,大家游览了湿地。午餐包括鸡肉,豆腐、虾以及沙蟹,合餐制这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更多的美食,席间伴随着绍兴戏剧表演,这也是中国排名第二的热门戏剧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

    午餐后,大家穿越了湿地。这个湿地是中国八大区域湿地之一,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鸟类,如天鹅、鹦鹉和孔雀,也可以看到很多动物,如袋鼠和美洲驼。此外,该公园还是名为《搜索》的中国电影的取景地。湿地公园的行程终于一段坐船游览。

    IMG_3485

    下一站是位于宁波市中心的传统中餐馆。晚餐与午餐类似,只是食物有所变化。通过圆桌形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相互了解、结交新朋友。接下来是参加宁波举办的尼斯狂欢节。狂欢节于2018年9月28日至2018年10月3日举行,是2018年欧盟 – 中国旅游年的一个活动。开幕式上有近10,000名观众参加,这其中也包括中德学院的学生。节目非常精彩,表现了中国在面对其他文化,比如这次的法国文化时所呈现的开放与包容性。本次活动的巨大成功及其所带来的独特体验离不开30辆华丽的花车以及200多位来自法国、意大利、匈牙利、荷兰和西班牙艺术家的功劳。可以说,宁波的狂欢节算得上是德国狂欢节活动的一大竞争对手了。

    图片 1IMG_3566

    当晚由于结束得太晚,德国学生和国际办公室的陪同人员们下榻在了宁波威斯汀酒店。在客房,能够享受到色彩缤纷的美妙城市夜景,令人不舍入眠。 第二天早餐后,行程继续。第一站是天一阁——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它始建于1561年,在明朝统治时期,由身为官员与藏书家得范钦建造。图书馆被优美的花园包围,在繁华的闹市中成为一方宁静清幽之地。

    IMG_3595IMG_3637

    参观溪口之后,这次丰富的文化活动体验就圆满结束了。位于宁波西部的溪口以其佛教文化和秀丽风光而闻名。 因此,在这里看到一个巨大的弥勒佛佛像也并不令人惊奇,该佛像虽建造于近代,但显示了佛教在中国历史的崇高地位,中国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巨大,今时今日仍影响着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带着这次宁波文化之旅所收获的种种印象,我们回到了上海。

    总之,为期两天的游览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得以开阔眼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最后,非常感谢宁波市旅游局、上海日报和同济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是他们的支持为我们带来了这次宁波文化体验的机会。

    Denise Boccius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6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3/37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