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张皓教授申报并获批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合作方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Gerhard Rigoll教授,双方就多智能体系统进行了联合研究。
最新消息
为德国九大理工大学(TU-9)教师举办的中国主题在线工作坊
中国学生对德国大学的期望是什么?在中国,好的课程是什么样的?教师如何更好地促进德国和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6月底,中德学院副院长Thomas Willems先生和留学生事务主管刘欣女士举办了中国主题在线工作坊,用5个小时的时间与来自德国九大理工大学的12名教师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这一活动针对高校教育、媒体教学以及国际化领域的教师,旨在提升以中国为重点的跨文化敏感度。互动工作坊向与会者介绍了教育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价值、中国的大学系统和评分制度、相互的期望(包括刻板印象和偏见),也展示了在中德学院中德两国学生如何成功同堂上课、相互学习的实践范例。
同济大学设立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
国际化是同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为进一步推进与德国精英大学和学术机构高质量、高层次务实合作,成立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开启对德合作新篇章。同时,也标志着中德学院“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转型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中德博士生院旨在充分发挥同济大学对德对欧教育科研领域合作优势,整合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和国际化师资团队,创新中德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机制体制,跨国别协同、跨学院合作、跨学科融合,以中德人才共育、科研共谋、技术共创、成果共享的模式,强化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同时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打造高精尖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卓越人才汇聚高地。
中德博士生院聚焦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围绕中德联合研究中心的5大研究主题,即政策与体制、智能科技基础、智能汽车与交通、智能制造与建造、绿色生态环境,开拓跨文化、跨学科、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联动发展的世界一流学科国际化新机制,树立同济国际合作新标杆,有力支撑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目前,中德博士生院已完成首批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德博士生院培养方案将体现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和交叉学科建设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为博士生提供中德人文交流和国际胜任力相关的国际化平台课程;在培养过程中落实中德双导师制和至少为期一年的国际交流学习;由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各研究主题开设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
闭环管理中的德语教学部
同济大学自3月9日进入了防疫闭环管理期。在两年前,将德语课全部转为线上模式对中德学院德语教学部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现在却已成为师生习惯的日常。2020年以来,德语教学部的课程一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学期中开展线下课程,假期里则是网课。因此,从3月10日起又回到类似于假期中的网课。
但也不完全一样。因为学生无法像假期那样在家里安静的环境中上课,而是在多人合住的宿舍里。受疫情影响,有几个星期的时间,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房间。当有人在语言课的虚拟会议室中与同学们进行讨论时,另一些人却在试图认真听讲。此时,积极性和注意力都深受考验。
与此同时,老师独自住在公寓里,不受干扰。但为保证教学质量不受到影响,他们必须在小小的屏幕上盯着一大群学生长达几个小时,以保证没有人被忽视,每个人都 “轮到”了。很吃力,但大家都尽职尽责。
课间休息时,老师们常常得跑去体育馆测核酸,并确保准时回来。学生也是如此。因防疫需要,每个人核酸测试的时间都不同。这使得训练书面交流的教学工具“班级聊天”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老师,我现在要去做核酸了”,“我也是”,“对不起,我迟到了。我必须为我们的宿舍发放早餐”,“我回来了”,“我不能说话,室友还在睡觉”。
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使本学期的德语教学工作仍能平稳顺利地开展:德语教学团队的老师们精力充沛、认真授课;学生们持之以恒、努力学习;幕后的行政团队时刻在线、帮助快速解决问题。新的德语教科书仍在办公室里,没有人能离开自己的房间去取?没问题,我们的同事吴瑞明穿着防护服把全班的书分发到各个宿舍。由于每个人的辛勤付出,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运转。
最近几周的氛围放松了些。学生们可以在傍晚出去散步,教师们可以回到办公室。学院有些同事已经在办公室里住了几个星期了,办公室里的小帐篷让人感到惬意。2022年的春季学期,对每个人来说这都并不轻松,但其中也不乏闪闪发光的温暖和爱。
“城乡规划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讲座
4月10日,由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联合举办的智信讲堂抗“疫”特别系列讲座暨五校联动,同心抗疫,“E起战疫情,E起向未来”信息技术论坛讲座在线上举行。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Otthein Herzog作“城乡规划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主题报告,由中心张皓教授主持。
Herzog教授分别从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报告。报告中,Herzog教授首先介绍了数字化概念、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价值链中的益处、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网络化智能世界。然后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领域,表示知识是智能的决定性因素,并对大数据种类与分析过程进行解释。最后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分析多种城市分布类型及其空间形式演变趋势的诊断。Herzog教授丰富精彩的报告为师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带去了思想启发,为同学们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工业4.0数字化提供了有益指导。
“空间机器人系统简介”讲座
4月7日,由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联合开展的智信讲堂-抗“疫”特别系列线上开讲。本次讲堂邀请了同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德方副主任Jan Harder博士作“空间机器人系统简介”主题报告,由中心张皓教授主持。
Jan Harder博士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使用机械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轨道系统的应用和技术挑战。他展示了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运动模型,并分析了空间系统中机械臂的运动模型以及技术安全的验证实验,最后对轨道操纵器和行星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上海汽车城考察参观洽谈
1月19日,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代表与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总经理潘晓红共同探讨了国际论坛合办、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学生就业、产学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中心向潘总介绍了基金教席制度,目前正在向上海汽车城争取教席的设立。
同济大学与保时捷召开2022年年会
6月7日,保时捷-同济2022年年会在线上举行。来自保时捷中国与保时捷工程中国的企业代表以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旨在回顾保时捷与同济大学在过去一年的合作,介绍保时捷教席与各中德中心的工作重点。此外还讨论了未来在教学、研究和创新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自动化/自动驾驶、数字化和人车交互领域。除了保时捷中国的新任首席执行官Michael Kirsch之外,出席会议的还包括Thomas Willems(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张立军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主任)、陈虹教授(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Thomas Vietor教授(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德方副院长、中德学院专业协调人)。活动由保时捷中国的唐凤亮女士与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陆伟骏博士主持。
中德学院中国能力系列讲座:“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6月5日,在中德学院2022年夏季学期中国能力课程框架下,陆伟骏博士受邀为德国学生举办了以“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为题的在线讲座。陆博士是同济大学不伦瑞克工业大学的联络处主任,并作为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德方副主任常驻代表。他在报告中介绍了目前中国氢电汽车在2060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现状。讲座共有15人参加。学生通过讲座最后的小测验后可获得由中德学院颁发的参与证明。
中德学院中国能力系列讲座:“中国的人工智能”
6月5日,在中德学院2022年夏季学期中国能力课程框架下,尹慧琳教授受邀为德国学生举办了以“中国的人工智能”为题的在线讲座。尹慧琳教授是同济大学中德学院TüV南德意志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教席教授、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方副院长。她在报告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与研究及中国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的总体概况,并深入讨论了自动驾驶的环境认知和安全性。讲座共有15人参加。学生通过讲座最后的小测验后可获得由中德学院颁发的参与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