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闭环管理中的德语教学部

    同济大学自3月9日进入了防疫闭环管理期。在两年前,将德语课全部转为线上模式对中德学院德语教学部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现在却已成为师生习惯的日常。2020年以来,德语教学部的课程一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学期中开展线下课程,假期里则是网课。因此,从3月10日起又回到类似于假期中的网课。

    但也不完全一样。因为学生无法像假期那样在家里安静的环境中上课,而是在多人合住的宿舍里。受疫情影响,有几个星期的时间,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房间。当有人在语言课的虚拟会议室中与同学们进行讨论时,另一些人却在试图认真听讲。此时,积极性和注意力都深受考验。

    与此同时,老师独自住在公寓里,不受干扰。但为保证教学质量不受到影响,他们必须在小小的屏幕上盯着一大群学生长达几个小时,以保证没有人被忽视,每个人都 “轮到”了。很吃力,但大家都尽职尽责。

    课间休息时,老师们常常得跑去体育馆测核酸,并确保准时回来。学生也是如此。因防疫需要,每个人核酸测试的时间都不同。这使得训练书面交流的教学工具“班级聊天”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老师,我现在要去做核酸了”,“我也是”,“对不起,我迟到了。我必须为我们的宿舍发放早餐”,“我回来了”,“我不能说话,室友还在睡觉”。

    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使本学期的德语教学工作仍能平稳顺利地开展:德语教学团队的老师们精力充沛、认真授课;学生们持之以恒、努力学习;幕后的行政团队时刻在线、帮助快速解决问题。新的德语教科书仍在办公室里,没有人能离开自己的房间去取?没问题,我们的同事吴瑞明穿着防护服把全班的书分发到各个宿舍。由于每个人的辛勤付出,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运转。

    最近几周的氛围放松了些。学生们可以在傍晚出去散步,教师们可以回到办公室。学院有些同事已经在办公室里住了几个星期了,办公室里的小帐篷让人感到惬意。2022年的春季学期,对每个人来说这都并不轻松,但其中也不乏闪闪发光的温暖和爱。  



    “城乡规划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讲座

    4月10日,由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联合举办的智信讲堂抗“疫”特别系列讲座暨五校联动,同心抗疫,“E起战疫情,E起向未来”信息技术论坛讲座在线上举行。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Otthein Herzog作“城乡规划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主题报告,由中心张皓教授主持。

    Herzog教授分别从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报告。报告中,Herzog教授首先介绍了数字化概念、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价值链中的益处、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网络化智能世界。然后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领域,表示知识是智能的决定性因素,并对大数据种类与分析过程进行解释。最后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分析多种城市分布类型及其空间形式演变趋势的诊断。Herzog教授丰富精彩的报告为师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带去了思想启发,为同学们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工业4.0数字化提供了有益指导。



    “空间机器人系统简介”讲座

    4月7日,由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联合开展的智信讲堂-抗“疫”特别系列线上开讲。本次讲堂邀请了同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德方副主任Jan Harder博士作“空间机器人系统简介”主题报告,由中心张皓教授主持。

    Jan Harder博士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使用机械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轨道系统的应用和技术挑战。他展示了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运动模型,并分析了空间系统中机械臂的运动模型以及技术安全的验证实验,最后对轨道操纵器和行星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上海汽车城考察参观洽谈

    1月19日,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代表与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总经理潘晓红共同探讨了国际论坛合办、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学生就业、产学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中心向潘总介绍了基金教席制度,目前正在向上海汽车城争取教席的设立。



    同济大学与保时捷召开2022年年会

    6月7日,保时捷-同济2022年年会在线上举行。来自保时捷中国与保时捷工程中国的企业代表以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旨在回顾保时捷与同济大学在过去一年的合作,介绍保时捷教席与各中德中心的工作重点。此外还讨论了未来在教学、研究和创新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自动化/自动驾驶、数字化和人车交互领域。除了保时捷中国的新任首席执行官Michael Kirsch之外,出席会议的还包括Thomas Willems(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张立军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主任)、陈虹教授(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Thomas Vietor教授(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德方副院长、中德学院专业协调人)。活动由保时捷中国的唐凤亮女士与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陆伟骏博士主持。 



    中德学院中国能力系列讲座:“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6月5日,在中德学院2022年夏季学期中国能力课程框架下,陆伟骏博士受邀为德国学生举办了以“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为题的在线讲座。陆博士是同济大学不伦瑞克工业大学的联络处主任,并作为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德方副主任常驻代表。他在报告中介绍了目前中国氢电汽车在2060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现状。讲座共有15人参加。学生通过讲座最后的小测验后可获得由中德学院颁发的参与证明。



    中德学院中国能力系列讲座:“中国的人工智能”

    6月5日,在中德学院2022年夏季学期中国能力课程框架下,尹慧琳教授受邀为德国学生举办了以“中国的人工智能”为题的在线讲座。尹慧琳教授是同济大学中德学院TüV南德意志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教席教授、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方副院长。她在报告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与研究及中国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的总体概况,并深入讨论了自动驾驶的环境认知和安全性。讲座共有15人参加。学生通过讲座最后的小测验后可获得由中德学院颁发的参与证明。



    中德奥硕士双学位项目续签

    克服疫情影响,2022年上半年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积极推进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和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协议修订和续签;有序开展同济大学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达姆施塔特大学、斯图加特大学车辆工程联培项目学生面试,选拨推荐7名学生攻读双学位及FastTrack项目;完成2022年第一和第二批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申报和中德博士生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全面保障硕士和博士双学位人才培养有序开展。



    同济大学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

    5月27日,由同济大学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举办的“中德学术合作的新战略方向——同济大学与德国伙伴高校合作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同济大学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与近50所德国知名伙伴高校和机构就未来如何聚焦“卓越、共赢、典范”的共同原则,开展更多互利共赢的高水平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论坛是庆祝中德建交5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同济大学庆祝建校115周年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吴恳、公使衔参赞黄伟,德国驻沪总领事贺德满(Heltmann),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西克斯(Sicks)、项目司司长比尔克(Birk),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副校长娄永琪等出席论坛。中德双方共有260余名代表参加。

    吴恳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德两国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德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德两国紧密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与众多德国高校的合作,成为以人文交流推动构筑中德关系牢固桥梁的最佳实践之一。期待未来中德高校肩负起更多责任,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构建更多专业性合作网络,聚焦各自强势专业学科,开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为寻求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贡献中德高校的共同智慧。

    贺德满总领事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不仅是中国了解德国的一扇窗口,也是德国了解中国的桥梁。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同济大学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也非常珍视同济大学这座沟通中德两国的桥梁。中德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合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两国高校不断深化合作,期待未来合作结出更多硕果。

    西克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双方的携手共进确保了中德两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开展成功合作,为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解决作出积极贡献。即使在疫情期间,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的各项合作和活动仍有序进行,展示了互相理解与信任对于双方合作的重要性。希望未来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共赢。

    方守恩书记在致辞中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德国伙伴高校长期以来对同济大学对德合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自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后来发展成为同济大学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始终坚持对德合作传统,开创了多个中德高教合作的“首创模式”,成为两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梁。面向未来,同济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对德合作的传统优势,不断深化对德合作内涵,健全完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文交流为一体的对德合作生态系统,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促进人类福祉贡献更多“中德方案”。

    陈杰校长作了题为《走向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学:同济大学新时期国际化和对德合作构想一睹》的主旨报告,他阐释了国际化是构筑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要素,这包括世界优秀学生的向往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全球顶尖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前沿科学探索、重大科技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创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理念,需要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纽带凝聚高等教育国际化共识,形成基于人类共同利益和国际合作的“竞合关系”,促进世界各国及其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他向与会德国高校全面展示了学校建设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和成果,介绍了学校新时期“对德合作2.0战略”,表示国际化是同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已经筑就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坚实基础。同济大学将遵循“小核心、大外围 、高层次”的基本原则,全面整合校内对德资源,打造以“一个屋檐、三大支柱、两硬一软、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同济大学对德合作新生态系统,与德国高校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形成新的合作成果,为打造又一个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示范模式作出贡献。

    根据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战略,“一个屋檐”指中德学部,负责整合全校各类对德合作资源,统筹开展对德合作;“三大支柱”指中德联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科教协同的硕士和博士生培养、人文研究和智库群;“两硬一软”中的“两硬”指以理工科为主的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一软”则是筹建中的聚焦人文社科领域的德国与欧洲研究院。

    同济大学成立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打造中德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机制,共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近日获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是中德合作学科交叉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联合研究中心将围绕中德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围绕智能科技、绿色发展两大主题,开展交叉融合研究,把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旨在形成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国际一流人才。联合研究中心将创新实施“双学术带头人”制度,协同多个优势学科,支持组建多个由中外教席教授共同领衔的合作研究团队,从“教席教授—驻站研究人员(Co-PI)与博士后—博士生”三个层次开展合作。

    会上,陈杰校长、西克斯秘书长分别代表同济大学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共同签署了第三期《同济大学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有关中德学部的合作协议》。同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于2012年共同设立了中德学部,把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纳入“一个屋檐”下加强合作;2017年续签协议。经过十年发展,在中德学部这“一个屋檐”下,同济大学一系列对德合作的机构和项目都取得了卓越成绩。中德学部及其框架下的系列合作被誉为中德科教合作的灯塔项目,并多次被列入《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国战略2015-2020》等两国重要文件中。

    随后,娄永琪副校长以《国际科研合作与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和中德博士生院协同开展科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具体设想,并向德方高校和机构发出合作倡议。

    论坛全体会议后,同济大学与德方伙伴高校分别围绕“国际科研合作与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中德环境中心”“中德可持续城市联合研发中心”“中德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人文交流与智库研究”等主题举行了5场专题研讨会。中德双方代表就同济大学新对德合作构架各项合作的具体落地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诸多共识。

    来源:新闻中心、外事办公室


    中德博士生院顺利招收首届22名学生

    2022年5月27日,同济大学在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同济大学与德国伙伴高校合作论坛”上正式发布“对德合作2.0战略”,成立中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

    9月初,中德博士生院首批22名学生顺利入学。这批学生将按中德双导师制和中德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围绕中德联合研究中心的政策与体制、智能科技基础、智能汽车与交通、智能制造与建造、绿色生态环境等五大研究领域开展跨国别、跨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和合作科研。

    11 月29日,中德学院协助校外办、研究生院,承办了“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数字化与绿色发展创新论坛”暨中德博士生院中德导师团队选题对接会。会上,中外顶尖教授从共同感兴趣的科研需求出发,依托共同领衔的合作研究团队,就细化“双导师”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选题和方案进行交流和对接,携手培养中德两国共同需求的、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未来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精英,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目前,学院正在与德方合作伙伴高校协商制定中德博士生两级选拔(招生)方案,筹建中德博士生院招生指导委员会和选拔评估专家组,起草企业奖学金资助方案,制定德国/欧洲博士生奖学金(薪酬)框架等,从实操层面积极推进中德博士生院系统化建设,打造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全球顶尖人才的聚集高地。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58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9/36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