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疫情影响,2022年上半年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积极推进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和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协议修订和续签;有序开展同济大学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达姆施塔特大学、斯图加特大学车辆工程联培项目学生面试,选拨推荐7名学生攻读双学位及FastTrack项目;完成2022年第一和第二批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申报和中德博士生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全面保障硕士和博士双学位人才培养有序开展。
最新消息
同济大学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
5月27日,由同济大学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举办的“中德学术合作的新战略方向——同济大学与德国伙伴高校合作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同济大学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与近50所德国知名伙伴高校和机构就未来如何聚焦“卓越、共赢、典范”的共同原则,开展更多互利共赢的高水平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论坛是庆祝中德建交5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同济大学庆祝建校115周年系列重要活动之一。
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吴恳、公使衔参赞黄伟,德国驻沪总领事贺德满(Heltmann),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西克斯(Sicks)、项目司司长比尔克(Birk),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副校长娄永琪等出席论坛。中德双方共有260余名代表参加。
吴恳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德两国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德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德两国紧密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与众多德国高校的合作,成为以人文交流推动构筑中德关系牢固桥梁的最佳实践之一。期待未来中德高校肩负起更多责任,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构建更多专业性合作网络,聚焦各自强势专业学科,开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为寻求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贡献中德高校的共同智慧。
贺德满总领事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不仅是中国了解德国的一扇窗口,也是德国了解中国的桥梁。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同济大学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也非常珍视同济大学这座沟通中德两国的桥梁。中德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合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两国高校不断深化合作,期待未来合作结出更多硕果。
西克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双方的携手共进确保了中德两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开展成功合作,为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解决作出积极贡献。即使在疫情期间,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的各项合作和活动仍有序进行,展示了互相理解与信任对于双方合作的重要性。希望未来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共赢。
方守恩书记在致辞中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和德国伙伴高校长期以来对同济大学对德合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自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后来发展成为同济大学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始终坚持对德合作传统,开创了多个中德高教合作的“首创模式”,成为两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梁。面向未来,同济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对德合作的传统优势,不断深化对德合作内涵,健全完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文交流为一体的对德合作生态系统,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促进人类福祉贡献更多“中德方案”。
陈杰校长作了题为《走向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学:同济大学新时期国际化和对德合作构想一睹》的主旨报告,他阐释了国际化是构筑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要素,这包括世界优秀学生的向往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全球顶尖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前沿科学探索、重大科技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创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理念,需要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纽带凝聚高等教育国际化共识,形成基于人类共同利益和国际合作的“竞合关系”,促进世界各国及其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他向与会德国高校全面展示了学校建设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和成果,介绍了学校新时期“对德合作2.0战略”,表示国际化是同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已经筑就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坚实基础。同济大学将遵循“小核心、大外围 、高层次”的基本原则,全面整合校内对德资源,打造以“一个屋檐、三大支柱、两硬一软、三位一体”为特征的同济大学对德合作新生态系统,与德国高校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形成新的合作成果,为打造又一个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示范模式作出贡献。
根据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战略,“一个屋檐”指中德学部,负责整合全校各类对德合作资源,统筹开展对德合作;“三大支柱”指中德联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科教协同的硕士和博士生培养、人文研究和智库群;“两硬一软”中的“两硬”指以理工科为主的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一软”则是筹建中的聚焦人文社科领域的德国与欧洲研究院。
同济大学成立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打造中德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机制,共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近日获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是中德合作学科交叉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联合研究中心将围绕中德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围绕智能科技、绿色发展两大主题,开展交叉融合研究,把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旨在形成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国际一流人才。联合研究中心将创新实施“双学术带头人”制度,协同多个优势学科,支持组建多个由中外教席教授共同领衔的合作研究团队,从“教席教授—驻站研究人员(Co-PI)与博士后—博士生”三个层次开展合作。
会上,陈杰校长、西克斯秘书长分别代表同济大学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共同签署了第三期《同济大学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有关中德学部的合作协议》。同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于2012年共同设立了中德学部,把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纳入“一个屋檐”下加强合作;2017年续签协议。经过十年发展,在中德学部这“一个屋檐”下,同济大学一系列对德合作的机构和项目都取得了卓越成绩。中德学部及其框架下的系列合作被誉为中德科教合作的灯塔项目,并多次被列入《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国战略2015-2020》等两国重要文件中。
随后,娄永琪副校长以《国际科研合作与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题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和中德博士生院协同开展科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具体设想,并向德方高校和机构发出合作倡议。
论坛全体会议后,同济大学与德方伙伴高校分别围绕“国际科研合作与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中德环境中心”“中德可持续城市联合研发中心”“中德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人文交流与智库研究”等主题举行了5场专题研讨会。中德双方代表就同济大学新对德合作构架各项合作的具体落地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诸多共识。
来源:新闻中心、外事办公室
中德博士生院顺利招收首届22名学生
2022年5月27日,同济大学在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同济大学与德国伙伴高校合作论坛”上正式发布“对德合作2.0战略”,成立中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
9月初,中德博士生院首批22名学生顺利入学。这批学生将按中德双导师制和中德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围绕中德联合研究中心的政策与体制、智能科技基础、智能汽车与交通、智能制造与建造、绿色生态环境等五大研究领域开展跨国别、跨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和合作科研。
11 月29日,中德学院协助校外办、研究生院,承办了“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数字化与绿色发展创新论坛”暨中德博士生院中德导师团队选题对接会。会上,中外顶尖教授从共同感兴趣的科研需求出发,依托共同领衔的合作研究团队,就细化“双导师”联合培养博士生的选题和方案进行交流和对接,携手培养中德两国共同需求的、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未来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精英,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目前,学院正在与德方合作伙伴高校协商制定中德博士生两级选拔(招生)方案,筹建中德博士生院招生指导委员会和选拔评估专家组,起草企业奖学金资助方案,制定德国/欧洲博士生奖学金(薪酬)框架等,从实操层面积极推进中德博士生院系统化建设,打造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全球顶尖人才的聚集高地。
沉痛悼念中德学院电信系首位专业协调人Elmar Schrüfer教授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精神长存。中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首位专业协调人Elmar Schrüfer教授于5月22日,他91岁生日的前一天,在德国格雷弗尔芬市因病与世长辞。
Schrüfer教授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和慕尼黑工业大学 Karl Max von Bauernfeind 奖章获得者。他在1975年至1998年间任慕尼黑工业大学电气测量技术教席负责人;在1997至2005年间,虽年逾古稀,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深度参与了中德学院电信系的筹备、建设与发展,为推动学院与慕尼黑工大双学位项目的实施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1年起,Schrüfer教授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指导、培养了近300名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电信专业人才。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怀每位学生留德求学期间的生活起居、学业规划,及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他给予学生们的鼓励和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般启迪心智。多年后,学生们仍有定期与Schrüfer教授联系,交流工作近况、分享生活乐趣的习惯;而老教授总能亲切地呼唤出他们,甚至他们家庭成员的名字。
Schrüfer教授仙逝,中德学院全体师生、校友深感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失去了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爷爷!
忆往事,历历在目;悼故人,倍感思念。Schrüfer教授永不倦怠的工作热情和对学生们发自肺腑的关爱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他的音容笑貌回荡在我们心间,我们深切缅怀为中德学院电信系建设发展、为促进中德两国高等教育交流、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的Schrüfer教授。
Schrüfer教授千古!
中德学院“朋辈讲堂”线上分享会成功举办
为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为搭建校友长期职业发展交流平台,2022年5月4日,中德学院在线上平台举办“朋辈讲堂”校友职业发展分享会。活动特邀大众汽车中国生产制造白车身焊装规划张凯丽,外滩商学院产品总监高盼,宁波普瑞均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功能安全经理陈春晓,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通用软件开发岗项目负责人姚帅等四位校友嘉宾做求职经验、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分享。中德学院党委书记、中方副院长吴志红教授,学院教学主管李鹏忠教授,辅导员罗亮老师,学院校友和各中德中心学生代表近60人参加活动。分享会由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杨瑞帆老师主持。
张凯丽
中德学院2011届校友
机械工程专业
大众汽车中国
生产制造白车身焊装规划
张凯丽校友通过讲述自身职业发展经历,强调自我认知,充分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理解是做好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的重要前提。她建议同学们借助测评工具,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盲区;多参加交流分享活动,了解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工作状态与环境,再结合自己的内心需求,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她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震荡上升的过程,在迷茫期、瓶颈期也要向内求,找到自己的本心,这样才有力量前行,有勇气开拓创新。
中德学院2015届校友
企业管理专业
外滩商学院
产品总监、企业团队教练
高盼校友以“用IKIGAI点亮职业发展”为主题,用视觉呈现的方式,结合自身职业发展经历,非常生动形象地跟大家讲解了职涯发展五阶段的定义;并从职业测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做好职业规划的具体步骤。随后,她重点介绍了IKIGAI(意义)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事情被分为4类,即你擅长的事、你享受的事、世界需要的事和别人会付钱请你做的事。如果我们能在以上四件事的子集中找到合适的职业,就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和专业优势,找到工作乐趣和热情,获得工作价值感和成就感。
陈春晓
中德学院2017届校友
车辆工程专业
宁波普瑞均胜汽车电子
功能安全经理
陈春晓校友强调入职大型跨国企业时,熟练掌握外语的重要性。他建议在择业时充分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好的行业可以让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更顺利;第一份工作,应尽量选择在该行业内专业积累比较深厚的企业就职;工作中多注意学习和积累,如有机会可多岗位尝试,便于迅速找到与自己适配度最大的工作方向。
姚帅
中德学院2018届校友
控制工程专业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用软件开发岗项目负责人
姚帅强调了行业选择和岗位选择的重要性。他认为,求职时要关注前沿风口行业,职业发展中要注重在某一专业领域深耕。同时,他指出要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能力和素质,多积累相关行业岗位的实习经历;求职时需提前关注企业动态并做充分准备,不要海投简历,而应就具体求职岗位制作有针对性的简历。最后,他分享了华为公司内部调岗(再择业)的可能性,强调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校友们就国外交流学习经历对求职过程的影响,风口行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相关企业的职业发展空间,中德两国工作氛围和工作节奏的差异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与探讨。
中德系列论坛
为促进中德文化交流以及与德国企业的深度合作,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与MBA/EMBA中心联合举办中德系列论坛。在2022年5月21日,双方联合举办了一场大型讲座“German Business in the Greater Area of Shanghai – Status, Outlook & Leadership”(上海大区的德国企业——现状、前景和领导力), 上海德国中心主席兼总裁夏建安、同济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施骞教授作为嘉宾出席,数百名师生线上参会并就相关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德学院校友陈相滨博士履新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科技事业部总裁
2022年1月1日起,中德学院校友陈相滨博士任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科技事业部总裁、大中华区管理委员会成员。陈相滨是中德学院2006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生。
作为大中华区汽车科技事业部总裁,陈相滨拥有专业的技术背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将带领团队共同推动舍弗勒汽车业务继续向前发展。
陈相滨博士
中德学院校友陈倩履新汉莎航空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
2021年6月1日起,中德学院校友陈倩担任汉莎航空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倩是中德学院08届企业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研究生期间曾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交流。
作为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倩将领导集团旗下的德国汉莎航空、瑞士国际航空和奥地利航空在内的优质航空公司的所有商业运营业务,包括管理和战略性发展汉莎航空集团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联营合作。中德学院祝贺陈倩校友履新!
中德学院“济语·赴德二三事”线上交流分享会成功举办
2022年5月2日下午,中德学院“济语·赴德二三事”线上交流分享会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了5位参加中德双学位硕士项目的优秀学生代表,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语言学习、项目申请和在德学习的经验与感悟。来自各专业学院2021级和2022级中德班的近50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机械工程专业的于磊同学介绍了自己在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攻读双学位的情况,从语言学习、语言要求、课程学分、奖学金申请、疫情影响等几个同学们较为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了分享。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在外语环境中要勇于表达,借此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他认为在德学习是风险与收获并存的选择,但跨文化的学习生活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新奇的经历。
车辆工程专业的袁璐瑶同学分享了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双学位项目的攻读经验,从课程修读、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在德学习的全过程。同时她还从学、吃、住、行、玩等全方面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德的学习与生活以及在德生活的一些小tips。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刘明宇同学主要从双学位项目和德国留学生活体验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对电信专业赴德攻读慕尼黑工业大学双学位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同学们对项目申请、语言要求、课程设置、学分转换、德国租房、生活成本等细节问题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机械工程专业的张越同学分享了在德攻读波鸿鲁尔大学双学位的学习经历,在分享中不仅提及到了项目申请中的语言要求、学期设置、学分设置等常见问题,还就德国选课和考试申请互相独立的情况给学弟学妹们做了提醒,给予了机械专业的同学在德学习的一些宝贵建议。
企业管理专业的沙沙同学分享了攻读柏林工业大学双学位的经验,对培养方案做了解读,介绍了自己课程参与中的一些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经历,她鼓励同学们在项目申请期间不盲从,不轻信。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主动组队、主动交流。她也强调,在对外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理性分析、合理对待,不卑不亢。
此次“济语·赴德二三事”线上交流活动,为各专业学院中德班同学们提供了解留德事宜的交流平台,使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德双硕士学位项目和在德生活学习的具体情况。中德学院也希冀通过举办此类活动,能带给同学们一些指导和帮助,使中德交流合作、开放包容的精神得以发扬与传承!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供应链管理及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国际研讨会
2022年5月16-18日由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供应链管理及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国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四百余位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瑞典的专家学者围绕“典型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管理策略”、“重大突发事件下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方法”、“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三个主题展开研讨,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就治理和抗击疫情实践、新常态下的物流网络、弹性供应链、库存管理、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或改进建议,为总结中外抗击疫情和保障应急物资供应的经验教训、丰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供了学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