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在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会议的框架下,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与格陆博科技董事长刘兆勇先生共同签署了《关于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设立格陆博-智能驾驶汽车先进控制基金教席的协议书》。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是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刘兆勇先生是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同济大学的校友。他非常高兴能通过设立教席与母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培养车辆控制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最新消息
2021/22中德学院基金教席报告
2021/22学年中德学院基金教席重要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席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以及资助企业的大力支持。中德学院在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及经济管理专业共13个教席,共有48个在研课题项目,项目总额超过1.54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28个官方资助项目以及20个工业项目。此外还有10项授权专利。四个专业领域的科研重点包括新型驱动系统、自动驾驶、车身轻量化、车联网、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工业4.0、智能物流、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报告除展示教席的科研重点外,也介绍了硕士与博士研究课题、出版物、学术会议与合作机构。
汤奇荣教授任中德学院副院长
汤奇荣博士,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市浦江学者,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智能”专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专委会副主任、常委,中国电子学会智能人机交互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机器人年会组委。
蔡黎明教授任中德学院副院长
蔡黎明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市嘉定区侨联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同济大学分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燃烧会议分论坛共同主席、国际燃烧学会会员、美国能源部评审专家。
吴志红教授卸任中德学院副院长
吴志红教授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在德国工业界工作后,于2002年入职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作为英飞凌“微控制器与嵌入式系统”基金教席教授,他在车辆工程领域培养了众多中德精英;作为中德学院中方副院长,带领学院深入开展中德教育交流二十年。中德学院能获评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机构,培育出众多活跃在中德学术、经贸领域的优秀校友,离不开他廿载辛勤付出,以及他杰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交谈判能力。我们衷心感谢吴志红教授在中德高等教育合作领域作出的卓越奉献。作为中德学院英飞凌基金教席教授,未来他将继续支持学院进一步深化对德高质量科研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2021/22学年的德语教学
2021/22学年,受疫情影响,德语教学部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挑战;对学生来说,也是语言学习的挑战。
两年以来,修订后的德语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德语课程。德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参加每年5月起由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开设的在线德语课程,这样能确保在次年11月的德福考试前,德语学习共历时一年半——包括假期课程在内。2022年7月,德语教学团队新增了一名德语教师。教学团队现共有五人,能为中德学院学生的德语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挑战始于校园防疫闭环管理期。3月起,所有课程以线上形式进行。但学生们无法像假期那样在家里安静的环境中上课,而是在多人合住的宿舍里,这给学生们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当有人在语言课的虚拟会议室中与同学们进行讨论时,另一些人却在试图认真听讲。此时,积极性和注意力都深受考验。口语练习——通过德福考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
在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和中方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春季学期的德语课程得以顺利开展,7月份参加德福考试的学生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好成绩。然而,由于出行限制,不少报了名的学生无法前往考点。拟于11月举行的德福考试也因疫情影响而被取消。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挺遗憾的。他们没能参加2022年3月的考试,因为大学校园进入了闭环管理;他们无法参加7月的考试,因为国内各地仍有出行限制;而在11月,中德学院学生报名的两个考点也都取消了考试,这种情况与2021年和2020年一样。
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学生们在德语课程中坚持到最后,也不能保证他们能顺利去德国学习,因为很多德国大学仍要求中德学院的学生能出示德福证明。一方面,我们需要给予继续学习德语的学生更多支持和信心。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德国大学的录取政策可以更灵活一些。譬如,在中国的德福考试确实被取消的情况下,德国高校可以通过面试来遴选、测试学生的德语水平,并给德语水平符合基本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个参加国际教育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被德国大学录取后在德国参加德福考试。此外,学生们也可以在歌德学院参加相应的考试,以证明他们的语言能力。
从现实角度来看,学生为赴德学习做准备时,除了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必要加强目前的德语学习。德语教学部将继续在这方面发挥其作用。在疫情之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赴德交流的机会,我们呼吁德国合作高校调整录取标准。
中德学院成功举行上汽大众“人机交互”基金教席教授评审会
2022年11月30日下午,中德学院上汽大众“人机交互”基金教席教授应聘人员资质评审会在线成功举行。校外事办副主任殷文,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教授,人事处副处长程鑫彬教授,汽车学院院长、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主任张立军教授,中德学院副院长汤奇荣教授、蔡黎明教授、Willems先生,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德方副主任常驻代表陆伟骏博士等参会。
马钧教授首先作参评报告,介绍个人教学、科研成果,教席未来工作规划及设想等。随后,评审委员会成员与马钧就如何更好发挥基金教席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展开深入交流。
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同意聘任汽车学院教授马钧任中德学院上汽大众“人机交互”基金教席教授。未来,马钧教授将致力于进一步加强上汽大众与中德学院、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产出更多合作科研成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汽车”人机交互“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评审会由汤奇荣教授主持。
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分论坛“数字化赋能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
2022年11月29日,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同济大学举办。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邀请了柏林工业大学的Karsten Neuhoff教授做了主题演讲“Governance and Policy for Industry Transition to Climate Neutrality”,并组织和邀请了包括柏林工业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等高校的教授以及包括汉莎航空、SAP、汉高等跨国企业的高管参加了分论坛“数字化赋能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就中德博士生联合培养、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与合作科研、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对接、海外师资引进、模块化授课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2022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分论坛“数字化赋能的汽车与交通”
11月29日,召开2022年同济大学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德方副主任Michael Abramovici院士做大会报告;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牵头组织分论坛四:数字化赋能的制造与建造。分论坛四共持续115分钟,超过40名中德学者及企业代表参加(含5名德国工程院院士),与会代表就“中德博士生院双导师制度、联合研究、科技成果转移”等主题进行探讨并明确进一步合作意向。
Jan Harder博士出访德国与奥地利
11月初,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派出Jan Harder博士出访德国、奥地利,访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奥地利的格拉茨工业大学等推进双方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事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