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DHK

  • zh-hans 
  • de 
  • 主页
  • 关于我们
    • 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院领导
    • 合作方
    • 中德学院历程
      • 2017
      • 2016
      • 2014
      • 2013
      • 2011
      • 2010
      • 2008
      • 2007
      • 2006
      • 2003
      • 2002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1995
      • 1994
      • 1993
    • 行政团队
    • 刊物
      • 中德学院二十周年纪念册
      • 新闻简报
      • 中德学部2022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21年年报
      • 中德学部/中德学院2020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9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8年年报
      • 中德学院2017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6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5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4年年报
      • 中德学部2013年年报
      • 中德学部通讯2012年10月
      • 中德学部通讯2011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1年3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10月
      • 中德学院通讯2010年3月
    • 组织结构
    • 校友
  • 中德联合研究中心
    •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 技术物流基金教席
      • 自动化技术基金教席
      • 开发方法与产品可靠性基金教席
      • 生产系统基金教席
      • 机械制造信息学基金教席
    • 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 试验与测量技术基金教席
      • 通信网教席
      • 技术系统可靠与安全性
      • 机动车系统基金教席
      • 应用数学基金教席
    • 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 国际物流网络与服务基金教席
      • 人力资源管理基金教席
      • 创新与创业学基金教席
      • 会计、管理控制和审计学教席
      • 国际供应链管理基金教席
      • 知识产权法基金教席
      • 经济私法基金教席
      • 银行与融资基金教席
      • 创新管理与信息管理基金教席
    • 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
      • 格特拉克-汽车传动教席
      • 汽车与发动机技术
      • 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教席
      • 汽车轻量化技术教席
      • AVL李斯特-未来汽车新型动力及控制系统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汽车技术基金教席
      • 汽车电子基金教席
      • 汽车动力学基金教席
      • 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
  • 中德博士生院
  • 最新消息
  • 活动安排
  • 最新消息

  • 最新消息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联合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

    4月4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联合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副校长雷星晖,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海外项目部主任奥苏姗(Susanne Otte),校研究生院、外事办公室、中德学院、中德校园、中德中心以及中德学院德国合作高校联合会代表30余人出席会议,共议学院发展。

    雷星晖对中德双方长期以来给予中德学院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详细介绍了中德学院联合管理委员会成立的重要意义和中德委员组成,希望各位委员携手同心、互信合作,共同建设好中德学院、各中德中心,发挥好中德博士生院高层次协同育人平台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协作科研平台的作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德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取得更多高水平合作科技成果,为提升中德学院的品牌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推进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战略”的走深走实作出新的更多贡献。

    会上,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德学院合作高校联合会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中德学院相关负责人分别就中德中心、中德学院合作高校联合会、学院六期补充协议签署、中德学院、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等方面作了工作报告。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委员代表踊跃发言,就各中德中心硕士研究生德语课程的系统化安排、德国留学生(博士生)招生宣传、中德联合研究中心中德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具有建设性、针对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中德学院将积极筹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相关学科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更好服务,助力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更上新台阶。



    Jan Harder 继Thomas Willems 担任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

    2023年2月,Thomas Willems 先生作为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的五年半任期正式结束。2023年3月起,Jan Harder博士接任此职。Jan Harder博士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航天技术专业取得博士学位,曾作为科研协调员任职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机器人学与机械智能学院。自2021年12月任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德方副主任。

    我们在此感谢Thomas Willems先生为中德学院与德国合作高校、资助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做出的突出贡献。在职期间,除了担任行政工作,他扩展了“中国能力”与“德国能力”课程,引入中德学院职业导师计划、发起了创新形式的系列活动(如中德对话系列“人类世时代的科学与艺术”)。他的跨文化能力课程尤其受到了中、德两国学生的欢迎。祝愿他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切顺利并与学院保持联系!

     

    Thomas Willems                                Dr. Jan Harder


    中德学院外籍教师2023春季新学期德语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2月20日,新学期第一天,在德籍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和中方同事的大力支持下,中德学院2023春季学期德语教学工作顺利展开,课堂井然有序,学习氛围良好。外教们根据学生不同德语程度精心备课,因材施教,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性。


    图:Heringer老师在B1德语课堂上进行讲授

    图:Koch老师在B1+德语课堂上进行讲授

    图:Ruiner老师在B2德语课堂上进行讲授

    图:Schlimbach老师在德福预备班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

    目前,中德学院有一支以Schlimbach女士为组长的外籍教师队伍,成员们拥有丰富的德语教学经验。主要讲授A1,A2,B1,B2及以上阶段的小班德语教学,目前面向同济大学中德机械工程中心、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的学生,获得了各个专业、学科的好评。今年,中德学院还将借鉴之前的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一定程度扩展基础德语的教学规模,配合中德博士生院学生德语的学习需求。




    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2023春季新学期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月17日下午,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新学期工作会议在四平校区瑞安楼300会议室举行。研究生院院长赵鸿铎,副院长刘春、李晓军,外事办副主任殷文,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航力学院、汽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创意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等11个相关学院和多个学校部门的分管领导和中德博士生院导师代表等近50人参会。会议由汤奇荣教授主持。

    殷文首先发言,强调了中德博士生院建设对深入推进我校中德合作2.0战略的重要意义;通报了方守恩书记4月欧洲出访计划,指出疫情后重启出访交流对增进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鼓励教授们随访、参访并借此机会推进国际合作;最后介绍了现有及规划中的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奖学金项目。

    刘春指出,应着力加强中德博士生院的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影响力,认真做好留学生招生宣传工作。此外,他表示针对中德博士生院学生出国交流至少一年的培养要求,除中德学院获批的留学基金委创新人才培养专项的资助外,研院也将给予大力支持。

    李晓军表示,在同济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新时期,中德博士生院要在新型国际化招生和留学生招生、教育提质增效方面重点发力,并积极推动我校在地国际化发展。

    汤奇荣重点介绍了中德博士生院2023级学生招生工作部署,中德学院获批的国家留学基金委“面向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德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博士生联培项目”的本度派出事宜,以及4月出访欧洲(德国为主)的博士留学生招生宣传工作安排。为汇总制作中德博士生院招生宣传手册,他希望各相关学院能在3月4日前梳理提交2023级招生导师名录,在3月15日前提交拟招收留学生的导师详细信息。中德博士生院将努力争取国内外各界力量(大学、政府、企业),为学生国际化培养谋求更多专项基金支持,并尽快起草留学生分级资助方案,积极推进中德博士生院建设落细落实,更好服务各学科中德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和对德合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赵鸿铎做总结发言。他表示中德博士生院建设是大力推动博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并致力于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内在需求。研究生院将继续加强对中德博士生院的支持力度。他强调中德博士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加大国际博士生招生力度的重要意义。此外,他表示本年度将推进中德博士生院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在交流讨论和问答环节,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原定的会议时间一直持续到下班。经管学院教授黄官伟,电信学院副院长张皓,交通学院副院长白玉、导师代表李健,机械学院副院长闵峻英,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曹楠,测绘学院副院长张磊,建筑学院导师代表干靓等老师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言,就中德博士生院2023年招生原则、导师选拔标准、2023级培养方式设置、留学生招生宣传、奖学金分级标准、教授赴德赴欧交流访问等具体事宜各抒己见,共谋发展良策。

    此次线下会议的成功举办,增进、凝聚了中德博士生院2023年中、德博士生招生、CSC创新人才专项实施及教授深度链接外方合作教授等工作的共识,鼓舞大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共谋中德博士生院建设的创新发展、共促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战略走深走实。



    中德学院基金教席教授吴光强荣获美国SAE Forest R. McFarland奖

    近日,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23年Forest R. McFarland奖的获奖名单。此次共有15人入选,中德学院“格陆博——智能驾驶汽车先进控制”基金教席吴光强教授是其中唯一来自中国的获奖学者。

    吴光强是美国SAE Fellow,ASME Fellow,东京大学客员教授,SAE材料、建模和测试技术委员会(MMT)委员,“车辆载荷与性能仿真”程序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跨学科的智慧交通系统,包括智能网联车路系统_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 & Highway (CAVH),智能驾驶决策、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Forest R. McFarland奖由SAE于1979年设立,以人名命名。Forest R. McFarland是一位著名的技术活动组织者、SAE乘用车活动主席和工程会议理事会的成员。该奖项旨在表彰在SAE工程活动组织、专业发展规划与技术信息的开发和传播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喜迎新春,大展宏兔——中德学院2023年寒假留校学生慰问活动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院组织了2023年寒假留校学生春节慰问活动。


    2023年1月12日,汤奇荣副院长代表学院向寒假留校学生送上了新年的问候,为同学们发放了学院精心准备的慰问品,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学业等各方面更上层楼。汤教授还殷殷叮嘱留校学子在寒假留校期间做好防护,保持身体健康。

    目前,国外留学生正在逐渐到来。Lars Büchner同学刚于2022年12月在上海入境,是疫情政策调整后首批到来的学生,也是我院自2020年以来首批从境外来华的德国籍留学生之一。汤奇荣教授亲切地询问了Büchner同学来华之后的适应情况和寒假计划,并向他介绍了中国的生肖文化和农历新年传统习俗。

    汤奇荣副院长还结合自己在德国学习的经历,与Büchner同学探讨了机械专业在中国和德国于学习、教学上的一些差异和各自的特色、学科归属以及与力学学科的交叉性和继承性等问题。最后,还询问了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

    能收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年礼物,留学生Büchner表示非常开心,并十分感谢学校和学院对留校同学们的关怀和慰问。此外,他还表示此次活动增进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也对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对德国如此了解表示由衷的欣赏。

    最后师生们进行了合影留念。


    文字 | 罗亮

    图片 | 吴瑞明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与汽车学院代表团出访欧洲

    2022年12月中旬,我校中德学院与汽车学院代表团赴奥地利和德国,先后访问格拉茨工业大学、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AVL公司)、柏林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就双方之间重要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达成共识。强化对欧对德交流一直以来是我校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战略。自1978年起,我校向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大学转变,构筑了对欧对德交流窗口,促进学生参加海外交流学习,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型、创新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次出访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校首次选派学院代表团出访欧洲,是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战略”框架下,为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重要举措。

    在格拉茨工业大学交流与参观

    为深入推进国际联合科研与人才联培的开展,代表团访问了奥地利的格拉茨工业大学(TU Graz),分别与机械工程和经济科学学院院长Franz HAAS、外事办主任Sabine PREM、汽车工程系副主任Mario HIRZ等进行了会面,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吴旭东介绍了同济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联合科研的最新进展,并着重分享了汽车学院在疫情后继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双方就现有的同济-格拉茨双学位项目、短期交流项目,以及未来的暑期学校项目的具体开展交换了意见,达成合作协议,并重点讨论了未来中奥博士生的联合培养,对于学校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访问德国高校

    随后,代表团访问了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TU Berlin)、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UBraunschweig)、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U Darmstadt),建立汽车学院与柏林工业大学的双学位合作意向,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和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就后疫情时代合作开展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面向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的建设,双方均认为应该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联合科研,增强合作的粘性,从而推动更高层次的人才联合培养。

    在AVL公司交流与参观

    AVL公司作为全世界三大权威内燃机研发机构之一,一直与我校联系紧密。公司创始人汉斯·李斯特教授曾于1926-1932年在同济任教并创立内燃机专业。双方长期开展学术互访、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是同济校企联合的典型代表。此次代表团访问AVL公司总部,会见了总裁办行政主管Maria KOLLMANN、中国区销售总监Gernot LEITNER、研发部主管Theodor SAMS、企业研发协调人Peter PRENNINGER。AVL公司回顾了与同济的历史渊源,介绍了目前公司的产业布局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德学院副院长蔡黎明从校企联合科研、校企人才联培的角度介绍了同济大学的最近进展及未来规划,双方均表达了未来保持更加深入和紧密合作的强烈意愿,也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

    面对新形势下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蔡黎明受邀访问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双方就中德学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和中德博士生院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和工作规划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将始终坚持多年合作传统,围绕智能科技、绿色发展两大主题,开展交叉融合研究,把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开创中德高教合作的全新模式,力争形成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国际一流人才。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和汽车学院始终将国际交流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成为学校拓宽对欧对德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此次出访得到了合作伙伴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增进了互信,为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夯实和深化我校对欧对德合作、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图文来源:同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微信公众号


    2022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分论坛“数字化赋能的汽车与交通”

    11月29日,召开2022年同济大学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邀请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欧盟人脑计划副主席Alois Knoll做大会报告;汽车学院/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牵头组织分论坛三:数字化赋能的汽车与交通。分论坛三共持续115分钟,超过20名中德学者及企业代表参加,与会代表就“中德博士生院双导师制度、联合研究、科技成果转移”等主题进行探讨并明确进一步合作意向。



    同济大学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数字化与绿色发展创新论坛”

    来源:研究生院、外事办公室

    11月29日,由教育部主办,上海市教委指导,同济大学承办的“2022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数字化与绿色发展创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论坛设有一个主论坛和七个平行分论坛。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丽娟,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凯·西克斯(Kai Sicks),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校长哈拉德·凯恩茨(Harald Kainz),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分别为论坛致辞,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娄永琪,3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等中外学术界领军人物。此外,20余名来自宝马、汉莎航空、西门子、保时捷、莱茵金属、思爱普等行业龙头企业的高管,及中外高校教授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交流。

    近年来,同济大学优化整合对外交流资源,2022年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成立了中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首个中德合作学科交叉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中德联合研究中心,依托科研和教育平台,协同夯实科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本次论坛也是中德博士生院中外合作导师团队的一次选题对接会议,中外教席教授从共同感兴趣的科研需求出发,依托共同领衔的合作研究团队,就细化博士生联合培养的选题和方案进行经验交流和对接,携手培养中德两国产业共同需求、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未来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精英。

    席茹表示,同济大学在中德、中欧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同济大学推出的对德合作2.0战略,是对双导师模式科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作出的有益探索。希望各方共建共享,强化优势互补和创新引领,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通过高质量国际教育交流,更好满足各国企业、科研机构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毛丽娟表示,在中西文化交汇中诞生的同济大学,始终坚持高品质办学,坚持深化国际合作。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是我国第一个中德之间的合作办学机构;中德学院和中德工程学院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今年设立的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将全力打造成为科教协同的高层次国际化博士生培养平台。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中德中欧教育、科技、人文交流与合作,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前沿研究。

    西克斯表示,同济大学是一座中德教育交流的桥梁,为中德两国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合作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创新科研的平台。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与同济大学有着长期友好、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继续携手共促中德两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开展高质量、深层次合作。希望新成立的中德博士生院能进一步推动两国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在数字化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创新合作,实现共赢。

    凯恩茨表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解决。同济大学与格拉茨工业大学两个优秀且充满活力的高校强强联合,必将推动两校朝着更高目标发展,并实现自身的进步和突破。未来,格拉茨工业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同济大学的紧密合作,进一步推进学生及学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陈杰在致辞中向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参会专家和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同济大学与以德国、奥地利为代表的欧洲高校建立了长期深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了多个中欧高校合作的“首创模式”。此次论坛旨在推动我国与德国等欧洲高校和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同济大学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在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创新前沿领域,与德国等欧洲合作伙伴一起汇聚人才、科研、技术等方面的最优资源,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共建了多个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平台,联合培养科教与产教融合、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论坛上,陈杰校长、凯恩茨校长分别代表同济大学和格拉茨工业大学共同签署《同济大学和格拉茨工业大学战略伙伴协议》,未来两校将继续加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等各层面的合作。

    在论坛全体会议的专题报告环节,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成员、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成员、斯图加特大学教授Frank Allgöwer;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德方副主任、波鸿鲁尔大学教授Michael Abramovici;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教授Mark Burry;德国工程院、奥地利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波鸿鲁尔大学副校长、教授Günther Meschke;欧盟人脑计划副主席、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Alois Knoll,德国经济研究所气候政策部负责人、柏林工业大学教授Karsten Neuhoff,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戴晓虎,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詹翊强,宝马亚太区技术中心副总裁Dragana Kostic分别围绕数字化与绿色发展作主旨报告。

    论坛全体会议后,同济大学多个专业学院分别主持与国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基金教席资助企业围绕“数字化赋能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 “数字化技术基础” “数字化赋能的汽车与交通” “数字化赋能的制造与建造” “绿色生态环境” “智慧医疗” “中德设计教育论坛”等主题举行了7场平行分论坛,就在各研究领域开展国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共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精尖缺”专业人才展开了选题对接和深入探讨,达成了诸多合作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共识。

    同济大学与德国等欧洲战略合作伙伴高校已在数字化和绿色创新领域上,探索并建立了基于国际合作的“双导师制”产学研用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第一批“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生也于2022年秋季入学,双方导师将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联合制定培养计划,联合开展模块化授课、教材建设、科研合作,并联合提供优质交流和实习实践机会。

    同济大学中德博士生院已集聚100多名来自同济大学、德国等欧洲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其中包含3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等中外学术界领军人物。目前,中德、中欧的合作导师在“智慧城市背景下交通流优化”“节能技术改造”“滨海区域地下水污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国际应急供应链”“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降解特征”等多个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并依托科研合作培养博士生。未来,中德博士生院计划还将每年招收100名博士研究生。(图/江平、周游 视频/宋宇星)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成功召开

    12月16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长吴启迪,校长陈杰,副校长雷星晖、娄永琪,德国驻沪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副领事罗伟(Uwe Schlott),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海外项目部主任奥苏姗(Susanne Otte),莱茵金属集团商务发展高级经理Claudio Schiller,中德学院德国合作高校联合会、校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中德学院、4个中德中心负责人,AVL、Contact Software、安联、采埃孚、舍弗勒、格陆博等资助企业的中德嘉宾70余人参加会议,为中德学院未来发展献计献策,携手推进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战略走深走实。

    吴启迪首先致辞,对各位委员和代表一直以来对中德学院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今年,同济大学全面整合校内对德对欧教育科研领域优势资源,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成立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获教育部批准建设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她表示,在中德两国政府、经济界、学术界的支持下,中德学院、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定能更好发挥平台作用,进一步助力学校各专业学院与德国精英大学、科研院所和一流企业开展高层次教育交流和高质量科研合作。在智能科技基础、智能汽车与交通、智能制造与建造、绿色生态环境以及政策与体制等领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取得更多中德合作的创新科研硕果! 

    陈杰代表同济大学和中德学院,对出席会议的各位委员和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对各界人士长期以来给予中德学院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中德学院成立24年来,在国际化协同办学、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方面成绩斐然,为促进中德两国教育、科技与人文交流,为提升同济大学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学校今年新成立的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将构建转型后的中德学院主体。未来,作为中德高校合作的典范,中德学院将继续发挥灯塔作用,率领其核心的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担负起更多责任,推动与德国精英高校、知名企业开展更深层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通过高质量中德教育科技交流,更好满足各国企业、科研机构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顶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促进人类福祉贡献更多的“中德方案”。

    奥苏珊代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西克斯(Kai Sicks)致辞。她说,西克斯表示,中德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成为中德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独一无二的国际教育合作品牌,为德国企业界、学术界在中国开展产研融合、产教融合的工作提供优质环境,及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他确信,中德双方将在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基础上,持续推动中德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推动中德学院、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及中德中心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罗伟副领事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在德中教育合作中的重要贡献,希望德国合作高校更积极参与学院建设,推进德国能力和中国能力建设。

    娄永琪介绍了中德学院近期人事变动。因年龄原因,吴志红教授卸任中德学院中方副院长;汤奇荣教授、蔡黎明教授接任中德学院中方副院长。因任期原因,Thomas Willems先生将于明年2月卸任中德学院德方副院长;Jan Harder博士接任。吴启迪、陈杰、西克斯、娄永琪等人充分肯定了吴志红在过去二十年中为中德学院发展建设付出的艰辛努力、打下的坚实基础、取得的卓越成绩,并赠送《中德学院廿载拾忆》纪念相册;寄语三位新的副院长携手同心,带领学院开启对德合作新航程,为推动中德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举行了2家中德学院基金教席签约仪式。陈杰与CONTACT软件战略与运营总监穆尔加(Michael Murgai)签订了《关于延续同济大学中德学院CONTACT Software基金教席的协议书》,支持 在智能工程领域开展深层次产教融合。

    陈杰与格陆博科技董事长刘兆勇签订了《关于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设立格陆博基金教席的协议书》,支持在智能驾驶汽车先进控制方面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基金教席制是中德学院的主要办学特色之一。这种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有效加强了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提升了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本报告年中,中德学院还完成了英飞凌“微控制与嵌入式系统”基金教席续签、上汽大众“人机交互”基金教席新签,谈妥续签舍弗勒“汽车技术”基金教席,并继续巩固与其他跨国企业良好合作关系。

    中德学院副院长汤奇荣教授、Thomas Willems先生作年度工作报告,向咨询委员会汇报学院2021-2022学年工作成绩和2022-2023学年发展规划。汤奇荣介绍,今年新成立的全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已顺利完成首批22名学生的招生入学工作;近期,学院将与德方协商制定中德博士生两级选拔(招生)方案,筹建中德博士生院招生指导委员会和选拔评估专家组,起草企业奖学金资助方案,制订德国/欧洲博士生奖学金(薪酬)框架等,从实操层面积极推进中德博士生院系统化建设,打造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全球顶尖人才的聚集高地。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将围绕智能科技和绿色发展两大主题,开展交叉融合;聚焦国际科研与人才培养两大目标,开展科教融合;建立高水平国际团队,强化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打造创新科研策源地。

    随后,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副主任闵峻英教授、Michael Abramovici教授,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主任张立军教授,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Jan Harder博士,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黄官伟副教授、Axel Werwatz教授也分别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各中心工作进展和工作规划。

    最后,雷星晖作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在服务各中德中心、各相关学科拓展对德合作深度与广度方面取得的成绩,赞许了学院制定的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发展规划。他坚信,在开启下一个中德关系50年新征程之际,在同济大学“中德合作2.0战略”框架下,中德学院将更好把握数字化发展、学科交叉的新机遇,聚焦中德两国共同关注的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好中德博士生院高层次协同育人平台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协作科研平台的作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德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取得更多高水平合作科技成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攸关全人类福祉的问题贡献更多中德智慧,谱写中德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文/杨瑞帆   图/周游)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58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6/36 跳转到 
    ©Chinesisch-Deutsches Hochschulkolleg 1998-2024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