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第二场“中德周聚”跨文化交流活动在嘉定校区济人楼二楼中庭举办。三十多名来自同济大学不同院系的中国学生与德国留学生参加活动,其中不少同学是从四平校区专程赶来。
中德学院副院长蔡黎明教授向现场同学表示了欢迎。随后,中德学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期间,一位机械专业的德国留学生即兴表演了一场钢琴独奏,技惊四座,把整个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
“中德周聚”活动每4至6周举办一次,旨在为同济大学的中德学子提供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
11月8日晚,第二场“中德周聚”跨文化交流活动在嘉定校区济人楼二楼中庭举办。三十多名来自同济大学不同院系的中国学生与德国留学生参加活动,其中不少同学是从四平校区专程赶来。
中德学院副院长蔡黎明教授向现场同学表示了欢迎。随后,中德学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期间,一位机械专业的德国留学生即兴表演了一场钢琴独奏,技惊四座,把整个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
“中德周聚”活动每4至6周举办一次,旨在为同济大学的中德学子提供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
11月7日,中德学院在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举办返校活动,邀请学院退休教师“回娘家”,座谈交流,共叙同事情谊,共话学院发展。中德学院副院长汤奇荣、蔡黎明、Jan Harder,退休教师和在职教职工代表参加活动。座谈会由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杨瑞帆主持。
蔡黎明副院长介绍了学院今年的发展建设情况和工作成绩,感谢老同志们为学院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希望大家能常回“家”看看,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学院工作,助力学院中德合作高质量发展。
Harder副院长向退休教师们送上了诚挚祝福,祝他们身体健康、阖家辛福;介绍了学院近期拟开展的德国企业日活动。
汤奇荣副院长感谢老教师们为学院蓬勃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并期盼大家继续建言献策。他重点介绍了中德博士生院近年的招生情况,中德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和发展前景。
退休教师对院领导的关心关爱表示感谢。久别重逢,大家在活动现场畅所欲言,共同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为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的发展建设感到欣喜,也期待学院未来能更上层楼,更好地助力学校对德合作2.0战略。
此外,学院还在重阳节前夕为每位退休教师送去了精心挑选的慰问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教师是学院的宝贵财富。心贴心、面对面的活动拉进了退休教师与学院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未来,中德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扎实做好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文字|杨瑞帆
图片|曾思烨
排版|吴瑞明
审核|汤奇荣、蔡黎明
“中德博苑”系列讲座作为中德博士生院的特色人才培养内容之一,面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精英人才,在跨文化交流、语言增强、专业钻研、学科交叉、联结友谊五大方面打造灯塔与港湾!该讲座拟每学期开展3-4次,第一场“中德博苑”讲座即将于10月30日举办,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
主题:德国跨国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
Title: Die digitale Transformation eines deutschen multinationalen
Chemieunternehmens
主讲人:毛人杰博士,科思创全球生产和工程数字化项目高级项目经理
Referent: Dr. Renjie Mao, Senior Projektmanager für globale Produktions-
und Ingenieursdigitalisierungsprojekte, Covestro AG
内容简介:
作为工业4.0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企业的重点战略目标,这其中主要包括业务模式的转型和生产和运营的数字化。毛人杰博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他在德国跨国化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经历。
Kurze Einführung: Als wichtiger Bestandteil von Industrie 4.0 wird die Digitale Transformation zunehmend zu einem zentralen strategischen Ziel für Unternehmen. Dies umfasst hauptsächlich die Transformation von Geschäftsmodellen sowie die Digitalisierung von Produktion und Betrieb. Dr. Renjie Mao möchte seine Erfahrungen bei der digitalen Transformation eines deutschen multinationalen Chemieunternehmens mit Ihnen teilen.
时间:2023年10月30日(周一)19:30 – 20:30
Datum & Zeit: 30. October, 2023, 19:30 – 20:30
地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614室
Ort: Raum 614, Chinesisch Deutsches Hochschule Gebäude,
Siping Campus, Tongji Universität
活动报名请扫二维码:
注:由中德博士生院组织的相关活动,都纳入“中德博苑”统一管理,作为中德博士生院博士生出国留学奖学金评定的参考依据之一。
2023年10月12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长吴启迪,校长郑庆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西克斯(Kai Sicks), 德国驻沪上海总领事馆科教领事孔有为(Uwe Koch)出席并致辞。参加会议的还有副校长雷星晖、娄永琪,中德学院德国合作高校联合会、校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中德学院、6个中德中心负责人,以及来自AVL、保时捷、Contact软件、格陆博、费斯托、上汽大众、舍弗勒、国轩高科等行业龙头企业高管。中德双方盛赞中德学院成立25年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并表示,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各中德中心过去一年亮点频现、富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德学院进一步推进“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未来中德双方将继续携手推进同济大学“中德2.0战略”走深走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德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世界人民美好生活贡献更多中德智慧。
吴启迪表示,今年恰逢中德学院成立25周年,作为中德合作的桥梁、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性机构,学院一直与德国精英高校、知名企业携手并进,深化国际教育交流、密切产学研用合作,有力促进了中德两国教育、科技与人文交流。未来,中德学院将进一步围绕中德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推进学校各专业学院与德国精英大学、一流企业深入开展高层次教育交流和高水平科研合作,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贡献更多“中德方案”。
郑庆华指出,中德学院成立25年来,在国际化协同办学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推进中德高质量人才联合培养、高水平科研合作创新、深层次人文交流互鉴等方面成绩斐然,为提升同济大学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同济大学“对德合作2.0战略”的核心实施主体,中德学院“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大外围”即将迎来中德可持续城市联合研发中心和中德环境中心等2个新的中德中心,学院“高层次”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成功运转。他希望,在中德建交第二个50年的起步之年,中德双方能继续凝聚各自在人才、科研、技术等方面的最优资源,合力打通中德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衔接。聚焦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主题,开展跨学科联合技术攻关和国际顶尖人才培养,建立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西克斯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工作成绩。他表示,25年来,中德学院始终是中德教育文化和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院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中德青年学子的交流互鉴。他指出,今年中德学院暑期夏令营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德国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了中国文化、学习了“中国能力”的机会;为给更多同济学生创造赴德交流机会,德方将考虑新增更多英文授课的中德硕士双学位项目。他希望,中德学院继续加强与德国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动中德学院、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及中德中心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孔有为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在促进德中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的重要贡献。他指出,在过去的三年中,虽受疫情影响,但德中信任如故、合作依旧。正因为德中双边优良的合作基础,大家今天才能齐聚中德学院,面对面深入讨论交流,继续推进高层次教育交流和高水平科研合作。他确信,中德双方只要携手同心,定能共同推动中德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达成双赢局面。
娄永琪介绍了中德学院近期人事变动。因工作调动,教育部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陈杰卸任中德学院院长;由郑庆华教授兼任中德学院院长。
在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会成员(企业代表)选举环节,TUV南德大中华区消费品牌服务大客户部总监Andreas Horn成功当选。
在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汇报环节,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黎明,中德学院副院长Jan Harder,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德方顾问Abramovici、副主任叶蔚,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副主任黄岩军,电信学院副院长张皓,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主任Werwatz、黄官伟,环境学院院长王志伟,中德可持续城市联合研发中心副主任董楠楠分别向咨询委员会汇报了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中德学院和各相关中德中心的2022-2023学年年度工作报告和2023-2024学年发展规划。
汤奇荣作中德博士生院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报告
Jan Harder作对德合作及与资助企业关系工作报告
Michael Abramovic、叶蔚作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工作报告
黄岩军作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工作报告
张皓作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工作报告
Axel Werwatz、黄官伟作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工作报告
董楠楠作中德可持续联合研发中心工作报告
王志伟作中德环境中心工作报告
最后,雷星晖作总结讲话,回顾了中德学院25年对德合作历程中丰硕成果,充分肯定了中德学院在服务各中德中心、各相关学科拓展对德合作深度与广度方面作出的贡献,赞许了中德博士生院和中德联合研究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同济大学将在对德合作方面,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他坚信,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国合作伙伴高校和基金教席资助企业的共同支持下,中德学院定能把握数字化发展、学科交叉的新机遇,聚焦智能科技与绿色发展领域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发挥好中德博士生院高层次协同育人平台、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协作科研平台,及各中德中心共促学科发展的作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德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取得更多高水平合作科技成果,共同为全世界人民美好生活贡献更多的中德智慧,谱写中德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雷星晖作总结讲话
2023年10月17日,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四周年系列活动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开物馆隆重举行。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殷文,嘉定校区管委办主任谭武,校团委副书记高玉磊(主持工作),中德学院副院长汤奇荣、蔡黎明、Jan Harder,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顾问教授、中德机械工程中心德方副主任Michael Abramovici,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德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顾问教授Ömer Sahin Ganiyusufoglu,波鸿智能产品服务系统工程中心(ZESS)主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Bernd Kuhlenkötter等近十名德方专家,德西福格PD产品开发部总监李宁等企业代表,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卞永明、副院长闵峻英等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包括十多名德国学生)。活动分为中德机器人BBQ创意大赛、中德智能制造(建造)与绿色能源学术论坛、花园啤酒之夜三部分。
新闻来源:中德机械工程中心
2023年10月9-10日,由同济大学主办、柏林工业大学合办、中国教育部支持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的应急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韧性提升策略”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来自同济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德国奥托贝森商学院(WHU)、德国基尔大学、奥地利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等高校和机构的教授、学者和专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围绕相关主题展开了讨论,现场和线上共有150多人参会。
2023年10月9日举行的分会议主题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的应急供应链管理”,针对全球供应链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威胁,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背景,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实践,分析了典型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以及应急物资需求、采购、保障和优化分配等问题,采用探索性决策建模方法,构建了相应的分析、评价和优化模型,提出了应急供应链管理策略、方法与最佳实践。
2023年10月10日举行的分会议主题是“供应链韧性提升策略及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前沿进展”,分别从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测度、汇总和影响、供应链弹性及其评估、供应链网络的规划、设计和优化等角度,结合相关行业和领域,讨论了如何提升供应链韧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实现方法,以应对各领域中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挑战;此外,在创新已经成为关键驱动力的新时代背景下,会议还探讨了当前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前沿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提升供应链韧性的现实意义。
本次会议是在全球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举办的线下线上结合的国际会议,会议报告涵盖多种创新性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方案,也为打造面向未来的高韧性供应链提供创新性思路。
新闻来源: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9月25日,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智能交通分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ociety, ITSS)在第26届IEEE智能交通系统大会上宣布了杰出应用奖(IEEE Outstanding ITS Application Award)的遴选结果,同济大学电信学院院长陈虹教授因“模型预测控制在智能汽车ADAS应用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获此殊荣。
奖项介绍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杰出ITS应用奖自2010年设立以来,每年评选唯一个人或团队,以表彰其在ITS相关技术应用于实际领域做出重大和杰出贡献,促进、激励和宣传ITS相关领域的重大应用贡献和杰出成就。
获奖成果简介
陈虹教授及其团队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理念,一直致力于推动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汽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预测控制理论和应用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1)严格证明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提出了领域知识增强的加速优化计算方法,为预测控制的车载实现和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2)突破了开放复杂交通环境下车辆运动的动态优化协调和极限工况下主动扩稳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了高可靠性的汽车预测安全控制和预测节能减排控制系统,显著提升驾驶安全性,同时通过动力系统优化控制降低了整车能耗以及污染物排放。(3)开发了一套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自动驾驶系统可视化全链测试评价工具,积极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学术研究和落地应用,研发的系统和设备应用于一汽、东风、上汽、比亚迪等多家企业。
此外,陈虹教授当选为IEEE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和中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会士,并担任多个IEEE会刊编委,积极组织国际学术活动,创建了中国自动化协会(CAA)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促进学术界与工业界、信息科学与车辆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担任了第五届IFAC E-CoSM总主席(2018)、CAA TC车辆控制与智能化大会主席(2017-),并且在IEEE CDC 2020、ACC 2021组织了“Girls in Control”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
新闻来源:电信学院
9月12日下午,“中德周聚”活动在中德大楼三楼举办。作为新学期第一场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共有五十多名来自同济大学的中国学生与德国留学生参加,其中包括约30名正在上海参加柏林工业大学-中德学院暑期夏令营活动的德国学生。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殷文、柏林工业大学中国中心主任Sigrun Abels博士、中德学院副院长蔡黎明教授和Jan Harder博士致欢迎辞。随后,中德学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密切交流。同学们欣喜地表示,“中德周聚”活动为他们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另一种文化,并与来自另一国家的同龄人深入交流的机会;非常期待下一次“中德周聚”活动的举办。
“中德周聚”活动每月举办一次,旨在为同济大学的中德学子提供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力争打造同济校内中德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
9月4日,今年的柏林工大-同济暑期学校在同济大学中德楼开幕。在中德学院德国高校联合会办公室主任Sigrun Abels博士的带领下,33名来自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等德国知名高校的学生在中德学院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未来三周,他们将参加汉语与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参访华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并参观杭州西湖、西塘、三清山等中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三年疫情后,柏林工大-同济暑期学校再次以线下的方式在上海举办,让更多德国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学生们和组织者们都表示非常高兴。中德学院中方副院长汤奇荣教授、蔡黎明教授,德方副院长Jan Harder博士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祝愿大家在中国度过一段美好愉快的时光;享受课程学习、企业参访、城市参观环节,多看多想、多多体验,更全面、直观地加深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认识;以后能来同济更长时间的学习,譬如参加中德学院的硕士双学位交流项目,来中德博士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等。
2023年9月4日起,郑庆华校长任中德学院院长(兼)。
郑庆华教授,同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郑庆华同志系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教育部大学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